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doc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年高一上学期 1010 月月考历史试题月月考历史试题1. 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春秋时期,孔子却提出对民“以礼, (使民)有耻且格” 。这反映了A. 分封宗法制的延续B. 传统周礼的瓦解C. 家国体系的发展D.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到春秋时期“以礼, (使民)有耻且格” ,体现了传统周礼的瓦解,B 正确;分封宗法制的延续与材料无关,排除 A;家国体系是通过宗法制来体现的,与材料无关,排除 C;春秋时期尚未产生中央集权制,排除
2、D。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2.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A. 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 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 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D. 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其为上海真题。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是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但和题目联系不是太紧密,故 A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题中不能反映,故 B 项错误;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不能全面反
3、映题中的信息,故C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体现了分封是国家的意志,故 D项是最佳选项。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3.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2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朝统一以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在全国范围
4、实行郡县制,确立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故答案为 A 项。宗法制的瓦解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无关,排除 B 项;秦朝统一后并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 C 项;三公九卿制对巩固君主专制有利,与中央集权制没有决定性关系,排除 D项。4. 西周建立以后,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 、 “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宗”相对应的是A. 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局面B. 保障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C. 成为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D. 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
5、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这符合“天下归周” ;“天下归心”指的是西周建立后,通过分封制将周文化传播到全国,达到相同的文化心理认同;“天下归宗”则是指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使得血缘关系成为西周维系统治的主要依据,而这也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故选 B。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制度的理解,西周时期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这一题要做对,还需要准确理解“天下归周” 、 “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含义,解析里明确了这三个词的含义,在这基础上去分析才可以做对。5. 礼记记述了贵族
6、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 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管理制度- 3 -B.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 解决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矛盾【答案】C【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诸侯、诸伯、诸子等都有非常明确的列位规定,这是非常明确的等级规定,意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 C;AB 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 与题干相反,故排除。6.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7、”上述史料反映的分封对象是A. 先代贵族B. 同姓亲族C. 殷商降族D. 异姓功臣【答案】D【解析】 “师尚父(即姜尚) ”指的是武王分封的姜姓人士,姜尚是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武王是姬姓,所以这里分封的姜尚属于异姓功臣,故选D;ABC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一项重要制度,周王把土地、臣民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等,称为“授民授疆土” ,封他们为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诸侯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7. “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
8、,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 ”材料论述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皇帝制【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尊祖和敬宗为信条” 、 “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可以看出这是在强调血缘关系和继承关系,据此可知这里指的是宗法制,故选 B;ACD 均不符合题,故排除。- 4 -8. 下列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B. “国”与“家”密切结合C. 触动了世卿世禄制度D. 消除了贵族内部的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保障各级贵族能够
9、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综上所述,排除 CD,B 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排除 A。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9. 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 诸侯之盛强,尾大不掉B. (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锢疾C.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5 -【答案】D【解析】 由地图中首都咸阳和地方各郡县名称,可知地图反映了秦朝的郡县制。由“诸侯”和“封君” ,可知 ABC 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10、之”反映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D。10.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A. 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B. 按照德才察举官员C. 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D. 依据能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 ,郡县制
11、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答案选择 C 项。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应该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A;按照德才察举官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 B 不符合题意;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发生在汉初,故排除 C。11.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答案】C【解析】根据材
12、料,正确理解材料。 “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 C 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 项错误;B 项也未出现在材料中,所以错误;D 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错误。12. 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 6 -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 。 “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 “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
13、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均与“最高权力”无关,且 D 项宗法制度不是在秦朝时期确立,排除 ABD 项。13.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郡县制使地方之权集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选 D。A 项不符合题意;B 是商鞅变法的意义;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C。14.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
14、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通过这段史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 秦朝不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B. 扶苏劝谏秦始皇勿以重法迫儒C. 扶苏和蒙恬主张以儒治国思想D. 秦始皇企图废除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可以得出这是扶苏对秦始皇劝谏,希望他别用重法对付儒生,故选 B;AD 不符合史实,C 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ACD。- 7 -15. 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
15、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 内朝官B. 外戚集团C. 外朝官D. 宦官集团【答案】A【解析】材料“汉武帝” “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尚书应是内朝官,故 A 项正确;BCD 项不符合题意。16. 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 ,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
16、之间的相互制约,故 D 正确;A 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 中皇权至高无上;C 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7. 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还监察皇宫。唐代设御史台,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材料表明,唐代A.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B. 进一步弱化专制C. 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D. 国家体制更健全【答案】C【解析】由材料“汉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唐代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 ”,可见唐代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故选 C;唐代设三省六部一台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排除 B;A 没有涉及机构设置的目的所在,排除;D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8. 按照“人主莅权,
17、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负责起草- 8 -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 ,加以拒绝。这表明宋代A. 有效杜绝官僚腐败B. 丞相权力进一步加强C.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D. 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封还词头” 、 “加以拒绝”等关键词可以归纳出本题主旨是强调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正确答案为 C。A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说的是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并非指丞相,故 B 错误。D 项与事实不符。19. 宋史卷 1161职官志一记载:至道元年(公元 995 年) , (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兵马。出现该现象说明了A
18、. 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B. 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C. 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D. 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答案】D【解析】 “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说明宋太宗是让宰相与参政都参与政事,都在政事堂任职,所以这是在强化皇权、削弱相权,故选 D;A 与题干无关,BC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C。20. 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 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 有利于社
19、会阶层间的流动【答案】D【解析】 “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 ”说明普通百姓家庭通过科举考试上升到官府,可以改变处于的百姓阶层,故 D 项正确;A 是郡县制作用;科举制不是致力于下层民众,故 B 错误;C 说法明显错误。- 9 -21. 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D22.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
20、。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 ,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A. 确保文书安全B. 削弱丞相权力C. 加强中央集权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半印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 ,所以这是对地方官员进行限制和监督的制度,故选 C;AD 不属于题干要表达的意思,B 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ABD。.23. 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 10 -A. 已成法定机构B. 开始统领六部C. 握有军政大权D. 严重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 “军国大事无所不掌”说明内阁掌握
21、军政大权,故本题选 C 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项错误;内阁不能统领六部,故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不对皇权形成威胁,故项错误。24. 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 西周的分封制B. 秦朝的郡县制C. 汉代的刺史制D. 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 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 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 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
22、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2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节度使制度B. 创立三省六部制C. 任命文官做知州- 11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后来演变为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在北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
23、,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 A,C 项正确。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演变。材料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唐朝地方管理体制不当,并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A、C 项,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4、。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BD 属于中央官制,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切入,结合唐宋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26.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A. 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B. 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C. 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D. 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答案】A【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加了很多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新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