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ppt
《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虚词之代词.ppt(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代词二、代词 代词是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类词。代词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它可以代替各类实词和短语。有了代词就可以避免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使得文章简洁、流畅、明白。古代汉语的代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人称代词,以代人为主,有时也可以代人格化的事物。二是指示代词,除称代外,还可表示指示和区分。指示代词一般代物,有时也可以代人。三是疑问代词,可以问人、问物、问时间和处所等。除此之外,无定指代词“或”和“莫”,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用法也需要大家掌握。(一)人称代词(一)人称代词 习惯上把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类,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称之为“三身代词”。也有在三称之外加上“己称
2、代词”的。杨伯峻先生则把人称代词分为五类:自称代词、对称代词、他称代词、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王力先生认为:从意义上说,一、二人称纯指人,第三人称兼指物;从语音上说,一、二人称代词是双声关系,第三人称代词间是叠韵关系。、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 指代说话者和写作者一方的代词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专用的,也有借用的;有古今通用的,也有只在某个时期使用的;有普遍共通的,也有仅限于某些成员使用的。第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第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第一人称有先秦时第一人称有“我我”“吾吾”“余余”“予予”“朕朕”“台台”“卬卬”等等。“我我”“余余”“朕朕”是殷商时期就有的,是殷商时期就有
3、的,“吾吾”“予予”“台台”“卬卬”是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西周以后才出现的。“予”和“余”是同音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二者的区别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书写习惯,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用“予”不用“余”,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用“余”,汉代以后“予”就基本上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于尚书中。“吾”和“我”多用于对话中,用法略有不同,“吾”一般用作主语和定语,“我”则用作主语和宾语。当“我”用作宾语时,“吾”往往用作主语;当“吾”用作定语时,我往往用作主语。“吾”在上古时期,很少用作宾语(少数可作前置宾语),中古时期,“吾”才可以
4、直接作宾语。“朕”作定语,先秦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始皇26年钦定为皇帝专用。“卬”来自于周族人的母语,只见于尚书和诗经,且用例很少,没有真正进入雅言。魏晋时出现了魏晋时出现了“身身”“侬侬”。“侬侬”是六朝时吴方言词,又作是六朝时吴方言词,又作“阿侬阿侬”“侬家侬家”。唐五代时又出现了可作第一人称代词用的唐五代时又出现了可作第一人称代词用的“奴奴”,又可写作,又可写作“阿奴阿奴”“奴家奴家”,男女尊卑均可使用,后代渐为女子专用。,男女尊卑均可使用,后代渐为女子专用。第二、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第二、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 从上古至清代,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自称之词。上古天子自称“余一人”或“予一
5、人”,又自称“我一人”,有过失灾难时贬称“不榖”。诸侯则或称“孤”,或称“寡人”。但春秋末年以后,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谮称“余一人”或“不榖”的也时常可见。“朕”从秦代一直到清代,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魏晋以后,“孤”和“寡人”也成为许多大人物的自称之词。第三、谦称第三、谦称古代汉语中,谦称有如下几种情况:古代汉语中,谦称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一是用自己的名称自己:“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二是用其他词代替二是用其他词代替:臣、下臣、走、下走、牛马走、在下、仆、下官、民、小民、不才、愚、窃、小人、小生、小可;妾、下妾、婢女、婢子、儿、儿家、老妇。第四、傲称第四、傲称 自我
6、谦称的反面就是傲称,常见的有“而公”、“尔公”、“乃公”、“老子”等。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2、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常用的有“尔”“汝(女)”“乃”“而”“若”“戎”等。“戎”只用于诗经大雅中,可能与“吾”“卬”一样来自周族的方言。“汝(女)、尔”是一种不客气、较随便的称呼,用于长对幼,上对下,或表示轻蔑、厌恶。二人浴于池,歜以扑抶职,职怒。歜曰:“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且尔言过矣。“而”和“乃”常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一般不作宾
7、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若”先秦少见,庄子史记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的变体。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敬称可作第二人称代词一是称对方的字。二是用其他词语代替:子、吾子、夫子、公、明公、明府、君侯、君、先生、大人、丈人、相公、执事、左右、卿、陛下、阁下、节下、足下、膝下等。3、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都有指示代词功能,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中分化出来。“厥”和“其”是古今关系,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经中用“厥”较多,春秋以后
8、逐渐被“其”代替。“厥”和“其”只作定语。“其”也可以活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和己称代词: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先君奉此子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三人称代词“之”只用作宾语,“之”也可以活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魏晋以后,出现了“渠”和“伊”,一直到唐代,二者大量使用。“渠”当是“其”在当时的方言音变。“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普遍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普通话用
9、“他”,上海话用“伊”,广州话、客家话用“渠”。“他”在上古是旁指代词,东汉以后,“他”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4、己称代词、己称代词己称代词又叫反身代词、自称代词、己身代词等。古代汉语中的己称代词主要有“己”、“自”、“其”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习人称代词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学习人称代词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先秦时期,“我”“吾”“尔”“汝(女)”“而”“其”“之”“自”等没有单复数的区别,“余(予)”“朕”“台”“印”“己”等则仅用于单数。秦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虚词 代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