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pdf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8 页)2023 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7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材料一: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新的内涵。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
2、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乌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
3、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
4、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客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 客夜 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 杜诗镜铨 称赞它“着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
5、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摘编自刘正国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材料二:材料二: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8 页)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
6、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
7、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任读者自己去领悟。(摘编自翟淑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
8、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则。B.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两类。C.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D.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的表现出来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写女子用力捣衣,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在边塞的丈夫听到。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缩短空间距离,使客观事物的空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B.李白的月下独酌:
9、“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诗人情真之极转面成痴,想落天外,使感觉超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意象中。C.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说“好则好极,则是十条竹竿,一片叶儿”。他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主要是因为此诗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异化替代变形,而缺乏独特的神韵,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D.李白咏庐山瀑布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极言瀑流之高,极言瀑布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但是与庐山瀑布的实际不符,所
10、以苏轼称之为“恶诗”。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 分)5.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红楼梦48 回也有林黛玉论诗一段话,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4 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
11、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 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8 页)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
12、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死亡之约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
13、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 390 名囚犯。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
14、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一眼他,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我们愿意!皇上。”“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
15、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唐太宗轻轻拍拍戴胄的肩膀:“爱卿,用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这”戴胄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8 页)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
16、50 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 地等待。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 389 名!还差 1 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 翼翼地问。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又清点人数,依然是 389 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
17、,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
18、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徐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 啊。皇上!”“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怎么办?”
19、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8 页)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 15 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 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一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书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原载小说选刊2015 年第 9 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0、(3 分)A.囚犯们应声跪下,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B.囚犯们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C.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是因为其他犯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徐福林的踪影。D.389 个死囚最终被特赦,并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内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细节则贯穿在朝廷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几个场面里的人物言语、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中。B.小说在高潮细节
21、里,清点回归的囚犯时,恰恰缺的就是强烈要求回家的徐福林。这个细致渲染的 3 号人物的故事将微型小说的悬念渲染到了极致,也将 2 号人物戴冑及众多民众对唐太宗决策的怀疑态度以及我们读者的期待心理放大到了极限。C.小说写唐太宗敢在“返期”时未见徐福林时仍然相信他这个“重复斜升”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颗包容、宽厚的仁爱之心,从唐太宗的这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性内涵中,我们领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爱、求道义的治国大略。D.小说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将相的深层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恶人等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良知和善根,表达了作家希望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微小说大历
22、史深立意”的艺术风貌。8.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有关文字简要说明。(6 分)9.唐太宗赦免囚犯,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六年十二月,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乃赦天下死囚,皆纵归,使至期来诣京师。”据此,请谈谈创作历史小说需要注意的地方。(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鍼,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
23、,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权后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子敬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张子布、秦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
24、,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语文试题第 6 页(共 8 页)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孙权与于禁乘马并行,虞翻呵禁曰:“汝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抗鞭欲击禁,权呵止之。孙权之称藩也,魏王操召张辽等诸军悉还救樊,未至而围解。徐晃振旅还摩陂,操迎晃七里,置酒大会。王举酒谓晃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亦厚赐桓阶,以为尚书。操嫌荆州残民及其屯田在汉川者,皆欲徙之。司马懿曰:“荆楚轻脆易动,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徙其善者,既伤
25、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操曰:“是也。”是后诸亡者悉还出。(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六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 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B.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C.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 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D.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 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湖南省 邵阳市 上学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