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年高一上学期 1010 月月考历史试题月月考历史试题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969 分)分)选择题(本大题共选择题(本大题共 464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6969 分)分)1. 公元前 74 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 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C. 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
2、削弱,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 B 项错误;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2. 东汉实行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
3、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 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 2 -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3. 中国古
4、代历史上第一次麗大社会转型发生在A. 春秋战国B. 秦朝C. 西汉D. 东汉【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正确;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故 B 项错误;西汉和东汉均是秦之后统一王朝,故 C 和 D 项错误。4.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了宗
5、法制对维系分封的重要作用,答案选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嫡庶尊卑有别;B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存在特例;C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5. 礼乐制度出现于中国历史上哪一阶段?A. 原始农耕B. 方国联盟C. 封邦建国D. 大一统国家【答案】C【解析】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此时属于分封制度,故 C 项正确;A 属于原始社会;B是商朝时期;D 是秦朝时期。6.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3 -A. 公元前 7 世纪前期B. 公元前 7 世纪后期C. 公元前 8 世纪前期D. 公元前 8 世纪后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
6、个世纪是 100 年,一个年代是 10 年,所以公元前 770年应该是公元前 8 世纪 70 年代,故排除 ABD,所以选 C。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迀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专制王权披上祌权外衣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
7、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 A 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 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 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 不合史实。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8.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
8、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B- 4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B 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C 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
9、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 D 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 AB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 C 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
10、和调和等级制度。10.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帝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正确。皇帝处理- 5 -一切事务与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不符,排除 A。C 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11. 是一副权力结构示
11、意图,它所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解析】由图示信息“皇帝制度” “三公” “郡守、县令”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故 B 项正确。西周没有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排除 A。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 C。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 D。12. 图中白色区域所示的是哪一朝代疆域A. 西汉B. 三国C. 元朝D. 清朝【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匈奴” “敦煌郡”等信息可知,空白地区为汉朝的统治区域,A 项正确。三国时期,应为魏蜀吴三足鼎立,但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B。元朝应是大一统局面,且图示没有显示“行省”的信息,排除 C。 “敦煌郡” “匈
12、奴”等信息与清朝不符,排除 D。13.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贵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6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 注重门第家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前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而现在九品中正制下的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可见中央加强了对官员选拔的控制力度,体现了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14.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
13、制度。所谓“封” ,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荏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度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 保证了吏治清明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故 A、C 项错误;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故 B 项错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 D 项正确。1
14、5.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 “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 ,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 隋朝的科举制B. 元朝的行省制C. 唐朝的三省制D. 明朝的内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抓住材料- 7 -关键信息“体现自己的新” “离不开别人的旧”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唐朝的三省制是延续隋朝并发展,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制度均分别属于三朝开创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6.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
15、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把相权一分为三,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非追求民主,排除 A。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相权受到削弱,并未完全被剥夺,排除 B。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执行和审议,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样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的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精细的分工,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项中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16、 C。点睛:本题以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正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1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说明该措施主要目额滴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 D 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研究唐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7、18.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 8 -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C 项正确;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
18、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9. 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A. 西周封邦建国制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唐朝三省六部制D. 宋朝文官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封邦建国” ,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诸侯割据严重,周天子衰微的局面,A 项与设问不符,排除。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封国制,最终引发七国之乱,威胁中央集权,B 项与设问不符,排除。C 项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排除。宋代以不掌兵权的文官出任州郡长官,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 项正确。20. 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A. 郡县制B. 郡国制C. 剌史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
19、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D 项正确。元朝没有实行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排除 AB。西汉设立刺史制度,与- 9 -元朝无关,排除 C。点睛:本题以行省制为切入点,关键是识记行省制的影响,主要是抓住“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1. 元世祖继位后,废餘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锴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A. 加强了地方监察,B. 有利于走向民主C. 违背了历史潮流D. 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一省
20、制下由丞相一人负责,这实际上是强化了相权,故 A 项错误;皇太子挂名中书省长官,实际上相权变成了皇权的延伸,因而加强了皇权专制,故 B 项错误;宋元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加强君主专制,因而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故 C 项错误;唐宋三省到元一省可以避免因相权分散带来的办事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点睛:材料“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 “积极作用”是解题的关键。22.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郡
21、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 D 项。分封制在西周确立,西周属于奴隶社会,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A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B 选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项错误。点睛:地方势力的大小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紧密关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考中的常频考点,对其发展历程应该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时期盛行分封制;战国时
22、代开始推行郡县制,到了秦代普遍推行郡县制;汉朝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唐宋时期主要推行州(府)县制;元代行省制度- 10 -开始推行,并辅以州(府)县制。23. “我朝罢相”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许立丞相”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D 项正确。秦朝、汉朝、唐朝存在丞相制度,排除 ABC。24.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23、”巧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姆B. 元朝实行一省制,下总百司C.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D. 清朝设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内阁”是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与唐朝、元朝的中央官制无关,排除 AB。根据皇帝成为“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可知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执掌六部权力,故 C 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与材料信息中内阁不符,排除 D。25.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这说明作者认为A. 宰相制度在古代中国有六百年的历史B. 废除宰相导致明清统治
24、更加专制黑暗C. 灌明以前“王室”是统于“政府”之下D. 有了宰相就必然会有太平盛世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 “统政府于王室之下” 。此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失去制约,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局面,B 项正确。丞相制度在古代中国 1600 多年的- 11 -历史,排除 A。根据材料“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可知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玩弄权术的宰相不利于政治统治,排除。26. 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丽王,夫下共击之” 。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 23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新版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