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7575 分)分)一、选择题(本人题共一、选择题(本人题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3 分,共分,共 757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A. 主张政治改良 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 主张复古倒退
2、【答案】A【解析】由材料“但有所损益” “也有所损益”可以看出,孔子强调改良,故 A 项正确。题干的重心是强调夏、商、周三代制度在集成过程中的改良,故 BCD 三项错误。2.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故答案
3、为 A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CD 项。点睛:根据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如不能履行义务,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3. “先王之法,立天予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由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C. 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其靠母系血缘关系维系【答案】A【解析】由材料“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内容,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
4、部矛盾,稳定秩序,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的,- 2 -A 正确,BD 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 C。4. 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 200 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 ”其原囚包括王权至上,地方诸侯完全听命于中央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A. B. C. D. 【答案】C【解析】由于实行了分封制,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国家。分封之初,周王室掌握和控制着经济富庶、战略
5、地位重要之处,分封的诸侯最初只是一些不相连的垦殖区,国与国之间有大片的空地,诸侯所在的都城都很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发展需要时间。再加上西周有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配套,如宗法制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谐了等级关系,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均正确切题,入选。当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答案为 C。5.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6、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排除 A。其实是和皇帝制度密切相关的宗法制度才造成了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这个奇特的政治现象,B 正确。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不会造成材料中所说的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的现象,排除 C、D。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 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谷,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入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宗法制遭到破坏
7、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3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盾,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所以与宗法制没有关系,排除 A。西周末年,天子的权力就在逐渐削弱,周平王东迁,周朝进入东周时期,王室更加趋于式微,排除 B。题干反映周王室与地方封国郑之间的矛盾,作为地方政权的郑国挑战中央政权的权威,违背了分封制规定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的义务,所以说明分封制遭到冲击,C 项正确。贵族政治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仍然是贵族政治,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活
8、跃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就已初具国家规模。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以下制度构成,属于古代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是A.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B.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C. 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D.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法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故 D 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建立,故 AB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是“古代
9、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 ”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8.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C.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 A。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
10、至上的表现,B 项正确。题干强调- 4 -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而不是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 C。题干强调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而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9.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之上,故 D 项正确
11、;ABC 项不是本质。10.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皂,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干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 ,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 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
12、取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 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 项排除。11. 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图中之卿大大皆公族也,皆世官也” 。秦始皇设职授官,说明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所述变化表明A. 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B. 世卿世禄确保了王位世袭C. 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世袭 D. 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导致诸侯混战,而秦始皇终止了等级世袭,建立官僚政治,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据此可知,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A 项正确。王
13、位世袭制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传承方式,而是卿世禄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排除- 5 -B;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和权力世袭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利于权力的世袭,排除 C;贵族政治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分裂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D 项错误。12.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止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A. B. C. D. 【答案】B【解析】从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
14、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可以看出秦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周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分封制,故正确;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垄断分封的权力被打破,故正确;从材料“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即可以看出正确;错误,错在“所有官员” ,排除。所以答案选 B。13.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 ”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A. 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 B. 分封制度时残余影响C. 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 D. 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答案】D【解析】外戚之所以能够频频干政,究其原因,一是外戚与皇家具有特殊的血缘关系,容易亲近权力中心;二是皇权地位过高并且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