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合金微丝》PPT课件.ppt
《《非晶合金微丝》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晶合金微丝》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晶合金微丝非晶合金微丝非晶合金微丝非晶合金微丝 黄 松主要内容一、非晶合金材料综述二、非晶合金微丝的应用机理三、非晶合金微丝的应用一、非晶合金材料综述非晶合金的定义非晶合金的形成理论非晶合金的种类及性能非晶合金国内外发展与现状非晶合金的定义 非晶合金合金内部结构中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的合金,非晶合金也被称为玻璃态合金或金属玻璃.结构特征:长程无序和短程有序;结构和成分均匀;结构相变;自由体积。晶态、非晶态合金结构示意图(a)非晶合金的XRD衍射图(b)非晶合金的电子衍射谱 典型非晶合金的衍射图谱非晶合金的形成理论非晶合金形成热力学原理 根据热力学原理,当金属或合金熔体发生结晶时,其体系自由
2、能的变化可表示为:对于合金体系,若G愈大,表明过冷液体发生结晶转变的驱动力越大,则体系非晶形成能力弱,相反非晶形成能力强。非晶合金形成动力学原理 液态到固态的冷却过程中,如果熔体能够冷到足够低的温度而不发生结晶,就会形成非晶态。即在动力学条件上抑制了结晶的形核与长大。结晶时晶体相的形核率I和长大速率U可表示为:其中,为黏度,为比表面张力,为比熔化焓 1/3反映了过冷液体的稳定性,当1/30.9时,在一定冷却速率下可以抑制结晶而形成非晶;当1/3 0.25时,则无法抑制结晶的形成;愈大,表明原子扩散的阻力愈大,抑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有利于提高过冷液体的稳定性。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判据约化玻璃转变
3、温度准则:约化玻璃转变温度(Trg=Tg/Tm)越高,非晶就越容易形成;共晶点准则:深共晶的合金Tg变化不大,具有高Trg值,易找到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过冷液相区宽度(Tx=Tx-Tg)越大,热稳定性越高,非晶形成能力越强;参数=Tx/(Tg+Tl),综合考虑熔体冷却过程中的结晶和过冷熔体在加热时的晶化;井上明久的三个经验规律:合金体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元素组成;组成合金系的组元之间有较大的原子尺寸比,且满足大、中、小的原则,其中主要组成元素之间的原子尺寸比应大于12%;组成元素之间的混合热为负值;多元短程序畴过冷判据:多元短程序畴熔体过冷度与均匀熔体过冷度的差值越大,合金非晶形成能力越
4、强。非晶合金的种类按照成分,有使用价值的非晶合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过渡族-类金属(TM-M)型,如(Fe、Co、Ni)-(B、Si、p、C、Al)非晶合金;稀土-过渡族(RE-TM)型,如(Gd、Tb、Dy)-(Fe、Co)非晶合金;后过渡族-前过渡族(LT-ET)型,如(Fe、Co、Ni)-(Zr、Ti)非晶合金;其他铝基和镁基轻金属非晶材料,如Al-RE、Al-RE-TM非晶合金。非晶合金国内外发展及其现状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人Karmer采用蒸发沉积法首先发现了附着在玻璃冷基底上的非晶态金属膜。1960年,美国人Duwez等首次采用快速凝固的方法得到了Au70Si30非晶合金薄带标
5、志着非晶合金这一新材料研究领域的启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实验室利用Taylor-Ulitovk方法成功制备出玻璃包覆非晶合金微丝,并已实现 产业化和商业化。1978年,Ohnaka等人首先提出了内圆水纺喷丝的基本概念;1980年,Masu-moto等人采用内圆水纺纺丝法制备出非晶合金微丝。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大块非晶合金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Inoue等成功制备了Mg-Y-(Cu,Ni),La-Al-Ni-Cu,Zr-Al-Ni-Cu等非晶形成能力很高,直径为110 mm的棒,块状大块非晶合金。Johnson等也发现了非晶形成能力比较好的Zr-Ti-Ni-Cu-Be合金体系。目前已
6、开发出La基、Zr基、Mg基、Al基、Ti基、Pd基、Fe基、Cu基、Ce基等非晶合金材料体系。非晶合金国内发展及其现状 我国从1976年开始非晶合金的研究工作,国家科委从“六五”开始连续5个五年计划均将非晶、纳米晶合金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列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取得100多项科研成果和20多项专利。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东北大学和包头稀土研究院采用内圆水纺法初步开展了非晶合金丝材的制备技术、材料特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其中部分成果在军工领域获得应用。目前国内约有10余家企业可以规模化生产非晶、纳米晶合金带材及其制品,其中非晶带材的生产能力达到万吨级,纳米晶带材的年产量超过千吨级,现已初步形成非晶合
7、金科研开发和应用体系。二、非晶合金微丝的应用机理巴克豪森效应(BJ)马特基效应(Matteucci effect)巨磁阻抗效应(GMI)巨应力阻抗效应(GSI)磁弹性波效应磁致伸缩效应电磁屏蔽吸波材料巴克豪森效应定义:铁磁性材料被交变磁场局部磁化以后,材料内部的磁畴发生错动。实验发现磁畴的不可逆运动和畴壁的不可逆跳跃式位移,使材料表面释放连续的超声波和连续的高频脉冲电压,称为巴克豪森效应(或跳跃)。产生原因: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巴克豪森噪音主要源于180o畴壁的不可逆运动,90o畴壁的不可逆运动和磁畴的不可逆转动。BJBJ原理图原理图BJBJ效应的脉冲信号效应的脉冲信号马特基效应马特基效应与大
8、巴克豪森效应的不同之处是不需用感应线圈,直接在非晶丝的两端可检测到脉冲电压信号,马特基信号频率是原垂直磁化场的两倍;脉冲电压信号与非晶合金微丝长度、励磁线圈匝数、磁化场强度、磁化频率均有关;若在非晶合金微丝两端加扭力矩后脉冲电压信号增强。巨磁阻抗效应定义:指材料在高频交流电作用下,阻抗随外加磁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发展历史:1935 年俄罗斯人 Harrison 发现磁阻抗效应,但是由于当时材料和应用领域的限制并没有引起注意;直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 Mohri 教授在 Co基非晶丝中观察到巨磁阻抗效应,并进行应用研究,这一现象才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目前已经成为磁性材料及应用领域的研究热
9、点之一。巨磁阻抗效应阻抗变化率通常有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第二种定义:其中,Z(H)、Z(H=0)、Z(Hmax)分别是外加磁场为H、0以及最大外加磁场(通常H10-2T)时材料的阻抗。第一种定义一般在应用研究中采用,它的优点是能够很直观的显示出磁性材料阻抗随外加磁场的变化情况,但不能直接表示出GMI效应的最大变化。第二种定义的优点是能够充分体现环向磁导率的变化,不足是GMI比率的最终大小跟所施加的最大外加磁场有关使不同学者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时出现差异。巨磁阻抗效应理论解释趋肤效应:趋肤深度 式中为试样电阻率,f f为电流频率,为试样圆周磁导率 GMI效应来源于材料的磁导率随外加磁场的变化,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非晶合金微丝 合金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