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ppt
《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18套文言试题精讲精译.ppt(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文言文精讲精译大纲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遂:于是。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B解析 A“遂居交趾”中的“遂”是副词“于是”的意思,正确。B.“遏”是“阻止”的意思,不是“禁绝”,由此可见B项错误。C.“累相攻伐”是“屡次攻打”的意思,推断C项正确。D.“旷”是形容词,是说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不能空缺地方官,因此解释为“空缺”,正确。9以下句子分为四组,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放火箭雉尾炬,步
2、军夹两岸射之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禁断淫祀,崇修学校AB C DB解析 A第句是指杜瑗的军事才能,正确。第句是指杜瑗处理私自占据广州的卢循,说明他执法严格而非军政才干。第句说明杜慧度积极讨贼,不正确。第句是说杜慧度运用战术破袭敌军,正确。第句是说敌军战败而逃的情形,不正确。第句是说杜慧度重视教育,具有政治才干,正确。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B杜慧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杜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
3、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赏。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犹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答案(1)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2)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不关闭,人
4、们路不拾遗。解析(1)“造”是“到达”的意思;“入城”是“攻入城中”的意思;“乃”是副词,“才”。(2)“威惠”是“声威恩泽”的意思;“奸盗”是指“邪恶偷盗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乃至”是“以至于”的意思。课标卷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登”应是“应试得中”的意思。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文升请命所司
5、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 BC DB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是说马文升善于直言劝谏;是马文升教育太子的情况;是马文升赈恤旱灾和水灾的情况。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核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
6、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错误,这一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译文:_(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译文:_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课
7、标卷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用代入法与排除法解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C.昧:违背。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遂制罢羽林之请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 BC D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题要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回答。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在原文找到所给的六
8、个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六个句子中不符合人物品质的句子,运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把六句话代入到原文后我们发现的主语是皇帝,的主语是元载,由此可以排除BCD三个选项,从而得出答案A。另外,说的是李揆被赦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
9、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漂泊十多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译文:_(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译文:_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译出大意给2分;“薄”“
10、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受而籍之以归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预”是“事先,预先”的意思。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中的含义和用法。A项两个项两个“以以”
11、都是介词,都是介词,意思是意思是“拿拿”或或“用用”。B项两个项两个“所所”用在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此句中此句中“所取所取”“所受所受”分别指代分别指代“取的东取的东西西”“接受的东西接受的东西”。C项两个项两个“何何”是疑问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代词,可译为“什么什么”。D项第一个项第一个“之之”用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之”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得”。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
12、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项应译为“我始终拒绝接受礼物,这就是在追求虚名了”。联系后文接受礼物,再交给朝廷,就是为避免“近名”之嫌。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
13、备,并有所防范。D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在文中没有依据。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答案 曹彬已经预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诺言,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正确解答这道题,一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故事情节;其次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懂深层的含义。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14、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要准确断句,首先要把握文意;其次要清楚文言文的一些句式特点,如整散结合、对偶、虚词位置等等。上海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诏书疾恶党人 (2)乃
15、豫敕断绝书属(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答案】(1)憎恨(2)预先(3)打击(4)遗憾【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采用“结合语境,调动积累,代入检验”三步答题法。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2)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答案】(1)各郡国上报的人,互相牵连到的多达几百。(2)诸生就用其它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三纲(实词、虚词、句式)八目(通假、异义、活用、多义、不译、要译、省略、倒装):“所奏”、“连”各1分,“谒”、“因”、“达”各1分。19第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16、“/”加以标出。(2分)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答案】数为公卿所荐/出为彭城相/会病卒。【解析】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考生答案错1处扣1分(“/”标在“出”、“病”的后面不扣分),扣到0分为止。注意“相会”是古今异义:“相”是“丞相”,“会”是“碰巧”的意思20第段中史弼反驳从事的理由可概括为:(1);(2)。(2分)【答案】(1)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强求一致 (2)不能为迎合上司而违背事实【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先读懂文本,再按要求进行概括就行。2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3分)【答案】(1)刚正不阿(2)刚烈正直【解析】注意答题的方向性:从“具体事件”中
17、“准确概括”出“主要品质”,而且规定是“一个四字短语”,有数量和形式的要求。(二)(二)22第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案】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的胜景【解析】本题考查指代义,但要求有变化,不是从文中去找和抄,而是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必须答两个要点才行:答出“简约雅致的亭子和安静清澈的溪流”得1分,答出“相得益彰”再得1分。23分析第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3分)【答案】为了反衬许氏不求奢侈而又不远离世俗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作用,注意“术语文本,内容结构”的模式,“反衬”、“不求奢侈”、“不远离世俗”每一
18、点各得1分。24简析第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2分)【答案】这句话描绘了空中飞鸥、溪中游鱼悠然自得的样子,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意境。【解析】本题考查意境,先描绘事物的景象,然后用一个形容词概括作答。答题模式为“通过描绘了,营造了的意境”。25对第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2分)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答案】D【解析】注意句中“丧”的解释,是“消失”而不是“逃跑”,再结合前文“心与境冥”理解为心情不再受自然的干扰。26简述“动静之理”在
19、许氏身上的表现。(3分)【答案】文中的“动静之理”是指无论为官还是隐退都能遵循本性而自适(1分)。许氏为官之时,必选山水之乡,符合自己的趣味,而且政绩斐然(1分);隐退之时,则玩赏山水,自食其力,不骄不躁(1分)。【解析】先解说什么是“动静之理”,然后结合许氏的一生经历分两段分别作出回答:为官之时如何表现,隐退之时又如何表现。天津卷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恒皇恐,长跪谢谢:感谢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C闽督肃然颔之 颔:点头同意D遂以此落其家 落:使衰败A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谢”应为“道歉”的意思。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20、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均是连词,意思是“于是,就”。A项,连词,表目的,是“来,用来”的意思。/介词,是“因此”的意思。B项,动词,意为“做”。/介词,“替,给”的意思。D项,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并列。11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诵读经典,泰然自若。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名声未彰的原因是“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而并非“他是商贾”。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
21、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生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贾却能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项,全文主要以叙事来刻画人物形象,传神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译文:(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3分)译文:(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译文:
22、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到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重庆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我死,王则封汝则:如果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根据语境,A项“则”是连词,表承接关系,“于是,就”的意思。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23、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B C DC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作者表达对宝物的看法;由江上的老人推及世间之理;智慧与所获得的关系。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鱼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
24、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译文: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 冻
25、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岁 饥/丐 者 接 踵/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把握句意,在此基础上,抓住重要的虚词,如“矣”“岂”来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18 文言 试题 精讲精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