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
《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ppt(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年高考语文论语论语选读选读复习指导复习指导练习:练习: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既来之,。既来之,。(为政以德)。(为政以德)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为之)1 1则修文德以来之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安之则安之 2 2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为仁由己 3 3往者不可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者犹可追4子曰:子曰:“老者安之,老者安之,。
2、”(仁者爱人)(仁者爱人)5子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忧,。”(君子之风)(君子之风)6孔子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友便辟,友善柔,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周而不比)4 4朋友信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少者怀之5 5知者不惑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不惧 6 6友直友直/友谅友谅/友多闻友多闻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仰之弥高,。,忽焉在后。夫子,忽焉在后。夫子,约我以礼,欲
3、罢不能。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高山仰止)8“乡人皆恶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子曰:“未可也。未可也。不如不如,。”(中庸之道)(中庸之道)7 7钻之弥坚钻之弥坚/瞻之在前瞻之在前 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8 8乡人之善者好之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不善者恶之教材内容梳列v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v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v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v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v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v第八课
4、:孔子的交往观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v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v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v第十三课:师生关系第十三课:师生关系v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v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v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举贤、正己)A.A.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
5、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有耻且格。”B.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既庶矣,又何加焉?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教之。之。”C.C.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D.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小子鸣鼓而攻
6、之可也。”E.E.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百姓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 1、以德、礼导民、以德、礼导民2 2、富而后教、富而后教 3 3、节用爱人,使民以、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时4 4、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横征暴敛 5 5、“足民足民”藏富
7、于民藏富于民A A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 B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8、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 C 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 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之风,必偃。”E E 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则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
9、;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孔子认为,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首先自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10、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修,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反对武力征服,主张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故远人不服,则
11、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统治者自身的自身的榜样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答案示例:答案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139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既富矣,又何加焉?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127 127 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
12、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曰:“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面,一方面又宁可去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答题要点:答题要点: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
13、结合起来看。从孔子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是在特定语境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孔子说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意
14、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你认为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答题要点答题要点:“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是站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能有这种思想的。因
15、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意的。出题示例二: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过
16、100100字)字)参考: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德”为重还是以为重还是以“法法”为重?请结合本课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2
17、00字的短文,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文章要点:文章要点:“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
18、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
19、靠人来执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实行。克 己 复 礼v“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v孔子的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些规范;孔子的仁是
20、礼指导下的仁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悌、节信等)(孝悌、节信等)问题探究问题探究【原文】【原文】23 23 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且格。”【原文】【原文】314 314 子曰:子曰:“周周监监于二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原文】【原文】31 31 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21、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原文】625 625 子曰: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原文】162 162 孔子曰:孔子曰:“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原文】1211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22、孔子对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原文】12 12 有子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周礼”的理解。的理解。1 1、孔子认为、孔子认为西周是完
23、美理想的社会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的周公。2 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统经、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仪制”)。)。3 3、周礼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是“各安其分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子的等级制和
24、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其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4 4、礼的作用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所以,孔子说:“
2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v12.1 12.1 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v 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v 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v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是孔子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 2013 年高 语文 论语 选读 复习 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