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纲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 级(理解)。考纲阐释“常见文言虚词”,以考纲列出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用法和意义,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点分布考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粤考解读粤考精讲(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九的
2、“粤考精讲”)1(2013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考的四个虚词都在高考考纲所列的 18 个之中,其中“以”、“为”在 2012 年考过。A 项的两个“以”,第一个为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为介词,译为“因为”。B 项中的两个“为”,第一个做动词,译为“当作,作为”;第二个是介词,与“所”字构成“被动结构”。C 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D 项两个“者”,第一个为代词,可译为“的人”;第二个是助词,表语意停顿,可不译。【参考答案】C2(2012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3、)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 项两个“为”均是动词,第一个为“担任”,第二个为“成为”。B 项第一个“之”是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沙洲阻水”。C 项第一个“所”是名词,表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可译为“的地方”。D 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凭借”、“用”。【参考答案】D3(2011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熟练掌握,其次要结合语境,尤其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A
4、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代指罗提督。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依靠”;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不译。C 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他”,也是代罗提督。D 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将要,快要”。【参考答案】B粤考规律1广东高考独立命题(2004 年)以来,文言阅读每年都考虚词;所考虚词都在考纲规定的 18 个之中,所考用法均为该词的常见的基本用法,所涉虚词均在粤教版教材中有大量实例,体现高考重视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考查的虚词不刻意回避上一年考过的,如 2013 年考查的“以”、“为”,在 2012 年就考过,2012 年考的“以”、“之”,在 2011 年也
5、考过。其中“以”在广东十年高考中考了8 次,“之”、“于”、“而”、“为”也考了多次。3题目难度适中,题目命制科学。每个虚词的解释具有唯一性,不存在多种解释都解得通的情况。年份考查的虚词年份考查的虚词2006 年以、因、乃、为2010 年之、为、所、于2007 年而、以、所、于2011 年其、以、之、且2008 年因、与、以、于2012 年为、之、所、以2009 年其、之、以、乃2013 年以、为、而、者4从题型看,都是选择题,全部选自材料:从阅读材料中选出 8 个句子,编成 4 组,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常见文言虚词”
6、考查情况一览表考点透析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性。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言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高考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是指对阅读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也就是说,高考突出的是阅读中的理解能力,不是学生对常用虚词的识记能力。推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主要方法:1语法切入法语法切入法借助于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试以“之”为例来说明。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视之”是动宾结构,“之”是谓语动词“视”的宾语,代词,指代上文的“这些东西”。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壬戌之秋”是偏正关系,“之”置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鹏”是主语,“徙于南冥也”是谓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理解 常见 文言 虚词 文中 意义 用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