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三章-亚里士多德哲学课件.pptx
《《西方哲学史》第三章-亚里士多德哲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第三章-亚里士多德哲学课件.ppt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哲学史第三章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三章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01物理学物理学03心理学和认识论心理学和认识论0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04伦理学伦理学本章概要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17岁进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20年。他的人生格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不盲目崇拜柏拉图的学说,力图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语言艺术三类科学和语言艺术三类。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即后
2、人所谓的形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在语言艺术中,他还著有修辞学和诗学。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希腊哲学最全面的体系。本章主要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介绍:(1)逻辑学著作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和辩谬篇六篇论文。(2)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由不同时期的讲稿合成,因被安德罗尼科编排在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在我国,苗力田先生翻译的形而上学可作为参译本进行阅读。(3)自然哲学著作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物理学、论灵魂论灵魂、论生灭、动物史等。(4)伦理学著作伦
3、理学著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了伦理学尼各马可了伦理学、政治政治学学和1891年才发现的城邦政制总汇等。(5)美学著作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第一节第一节 物理学物理学01运动的运动的“三本原三本原”和和“双重本质双重本质”02四因说四因说03 位置和时间位置和时间04天界和地界天界和地界物理学即自然哲学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对象作了这样的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就是说,自然是运动着的事自然是运动着的事物的本性物的本性。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事物相分离的形式,不能成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必须
4、物理学必须在事物之中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原则和形态在事物之中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原则和形态。一、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亚里士多德把以前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争论归结为“一”还是“多”、“不变”还是“变”两个问题。他认为,本原既不是一个(如伊奥尼亚派和爱利亚派所说),也不是无限多。他综合各派学说提出运动的本原是三个:质料、形式和缺乏。运动的本原是三个:质料、形式和缺乏。质料是自然物的不变载体自然物的不变载体,使自然物在运动变化中保持同一;形式决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质和状态决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质和状态,一个形式相对固定,但由于自身的缺乏(privation)而转化为另一个形式。事物从已有的形事物从已
5、有的形式转化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个运动变化过程式转化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个运动变化过程。“三本原”说用对立面对立和转化的原则对立面对立和转化的原则来解释运动变化的现象,是一种辩证辩证的运动观。亚里士多德还用潜在和活动的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还用潜在和活动的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他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活动潜在的活动”,认为活动和潜在的关系“可以通过归纳从特殊事例中看出来”,大如成熟、衰老、学习、治疗、建筑等,小如减肥、行走、睡眠、观看等,所有自然活动,包括人的身体活动和思想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从潜在到活动的过程。事物从潜在到活动的运动是辩证的关系事物从潜在到活动的运动是
6、辩证的关系:首先,事物内部包含的运动潜能事物内部包含的运动潜能,无需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其次,潜在的活动是连续的连续的,一个潜在的形式被实现后,另一个潜在的形式又出现,由此构成了运动的连续性。再次,潜在和活动的区分是相对的潜在和活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前一阶段运动的活动在下一阶段运动中转化为潜在,只要事物内部的潜在和活动的差异及转化不停止,它就会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最后,质料是不活动的潜在,在运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在运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事物因而在运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亚里士多德用“质料”、“形式”和“缺乏”,以及“潜在”和“活动”等的辩证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把早期朴素唯物主把早
7、期朴素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提升到概念思维阶段义的运动观提升到概念思维阶段。因而,恩格斯称赞他是古代“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中“最博学的人物”。二、四因说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续存在?原因是事物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就是质料因。原因是事物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就是质料因。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思考原因就是在追问思考原因就是在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对于事物的运动,可以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运动就有多少种“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运动的四个问题,他的回答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方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式运动?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这
8、就是形式因。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这就是形式因。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这就是动力因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这就是动力因四、是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四、是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他以雕塑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影响;以建筑房屋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砖石等材料,形式因是建筑蓝图,动力因是建筑者,目的因是房屋的效用。目的论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把“目的因目的因”,视之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视之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亚
9、里士多德把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他认为,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自然“明智地行使她的作品”,“追求可用的东西”,“寻找最好的东西”,“期待”某种结果,“不做任何无目的或不合理性之事”,“总是眼看着最好的东西行动”。在这里,虽然亚里士多德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并不意味他认为自然能够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意味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强调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他认为一种自然倾向会因受到另一种自然倾向的阻碍而中止,或者出现偏差,这是偶然性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内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与后来出现的外在庸俗目的论(如说老
10、鼠存在是为了给猫吃)有着根本不同,后者是对前者思想的歪曲。三、位置和时间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性质的、数量的和位置的的和位置的。比如,水变气是实体性质的运动,生物的生长是实体数量的运动,天体运行和地上事物的直线运动是实体位置的运动即位移。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用很大篇幅讨论位移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适合事自然位置适合事物自身本物自身本性,如火的位置在上,土的位置在下,气和水在中间。每一事物都占据自己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位移。当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就会发生位移。被挤出的事物又进入第三个事物
11、的位置,造成位移的连锁反应。在连续的位移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每一事物都不会丧失位置,每一位置中也不会没有事物。但因外力位移的事物内也有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事物在朝向自然位置移动时作加速运动,如重物下落,空气上升;反之,它们在背离自然位置时作减速运动,如重物上抛,空气下沉。亚里士多德从位移运动观中得出一些重要推论。他认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形,因为宇宙中事物交换位置而发生的位移必定是一个循环运动,最初开始移动的事物所遗留的位置必定要被最后开始移动的事物占据,这样才不会出现没有位置的事物或没有事物的位置这样的结果。他推论出:宇宙没有虚空,即自然害怕真空宇宙没有虚空,即自然害怕真空。亚里士
12、多德认为,事物既在位置中、也在时间中运动。他对时间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既在位置中、也在时间中运动。他对时间的定义是:义是:“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依先后而定”指均匀计数均匀计数的方式,“运动的数目”指均匀计数在某均匀计数在某一时刻得到的数目一时刻得到的数目,每一个数目是当下的“现在”,运动的时间是由一个个“现在”组成的系列。他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时间的间断性表现在“现在”的前后之分,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时间的单元分析为“现在”,把时间解释为由“现在”所构成的连续系列,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时间的均匀流动
13、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单向度的连续均匀流动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单向度的连续性等特点性等特点。成为长期统治西方人思想的经典时间学说。另外,据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这种时间学说与传统的“在场”的形而上学有着密切联系。四、天界与地界的区分亚里士多德把移动分为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圆周运动两大类,其中圆周运动是连续的、均匀的,而直线运动是断断续续的、变速的。他据此得出圆周运动比直线运动更完善的结论,作出了天界与地界的区分。地界即地球,被火、气、水、土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占据,四元素朝向或偏离自己自然位置的移动是直线运动。因此,它们所构成的事物按照本性作直线运动。地界
14、的事物是可朽可朽的。天界即地球之外的星体,第五种元素“以太以太”充满天界。以太作匀速圆周动作,天界以及由以太构成的天体都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永恒的,因此天体是不朽的。圆周运动虽然不会趋向静止,但必须从静止状态开始,因而需要一个推动者才能开始运动。第一推动者本身不运动,否则又需要设立其他推动者,陷入无穷的倒退。他认为,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就是“神”,神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总之,古希腊自然哲学突破了神话世界观,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最终取代了神话世界观。他的物理学按照自然本身说明自然,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倾向,具有理性和系统解释的特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
15、了认识物理世界的最高成就。但其思想观点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比如,区分地界和天界时假定以太,否认真空;用自然位置来规定位移的方向和速度,否认匀速直线运动等。在随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世纪神学家把这一理论僵化为教条,使它长久地约束着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成为阻碍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思想羁绊。第二节第二节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01对理念论的批判对理念论的批判02逻辑学和科学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方法论06“存在存在”概念的概念的逻辑分析逻辑分析04第一实体的理论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矛盾05实体的形式和质料实体的形式和质料03最高实体最高实体 亚里士多德提出:亚里士多德提出:“有一门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
16、的属性的有一门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科学。”他本人称之为第一哲学,也就是后来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具有“超越物理学”的本体论意义,即超越经验领域到达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存在”的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一、对理念论的批判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成独立存在的理念既无必要,又无用处。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成独立存在的理念既无必要,又无用处。第一,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第一,与个
17、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认为,所谓理念或相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比如,“人”的理念是一个个的人,“红”的相是具体事物的红色。有多少类个别事物或性质,就需要设定多少个理念或相。其结果非但没有解释清楚个别对象与类概念的关系,反而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理论分歧就在于,理念是与可感事物理念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还是可感事物之中的本质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还是可感事物之中的本质。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批判了柏拉图的“分离学说”。第二,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是无用的设定。第二,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认为,把理念或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不可避
18、免地会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事物的可感性质?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他说,坚持理念论的人之所以无视这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他说,坚持理念论的人之所以无视这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第三,设立分离的理念还会造成第三,设立分离的理念还会造成“第三者第三者”的逻辑悖谬。的逻辑悖谬。他认为,所谓“第三者”,是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比如,为了说明一个人与他所属的理念“人”的相似,需要
19、设定第三个关于人的理念;为了说明这个新设的理念与所要说明的“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还要再设立新的第三者,如此循环无止境。第四,用第四,用“分有分有”和和“摹仿摹仿”来解释个别事物与理念的联系,也无济于事。来解释个别事物与理念的联系,也无济于事。亚里士多德说:“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那只不过是说空话,带诗意的比喻而已。”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事物本质与事物分离开来,把普遍概念夸大为客观存在的精神,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事物本质与事物分离开来,把普遍概念夸大为客观存在的精神,反映了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亚里士多德找到并击中了柏拉图理论的要害,正如反映了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亚里士多德找到并击中了柏拉图
20、理论的要害,正如列宁所说的:列宁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批判。”二、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详细而完整地研究了概念、定义、判断、推理、证明的形式和思维的一般规则。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形式和规则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内容密不可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实际上是其哲学的方法论。亚里士多德通常不区别词和词所表述的对象不区别词和词所表述的对象,例如,他在判断的主词与存在的主体,概念的定义与概念表达的本质上,把“是”动词或分词与事物的存在或本质相等同,往往不加区分。当然
21、这并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混淆语言与实在。他认为,逻辑学是研究逻辑学是研究如何通过词句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通过如何通过词句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通过思想指示实在。思想指示实在。亚里士多德从判断语言和实在的关系角度,深入研究了主词与谓词的亚里士多德从判断语言和实在的关系角度,深入研究了主词与谓词的意义和类别。意义和类别。他认为主词和谓词作为单词,本身既不真也不假;但谓词在判断中对主词的表述却有真假之分,如果表述符合事实,则谓词为真,否则为假。亚里士多德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亚里士多德把谓词分为四类:种属、本质、特性和偶性。他认为,本质由定义表示
22、,定义等于属加种差,特性是非本质的专用属性,偶性是非本质和非专用的属性。比如,在表述主词“人”的谓词中,“动物”是属,“有理性”是种差,“有理性的动物”是本质,“能学习语法”是特性,“站着”是偶性。在四谓词中,种属同时也能作主词。只能作主词、不能作谓词的名词是个体的专名,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是是”动词及其分词与系词动词及其分词与系词“是是”的不同意义,认为前者表示主词和谓词指示的存在,后者在判断中把谓词归属于主词,“S是P”的意思是“P属于S”。系词的归属意义系词的归属意义可以说明三段式规则为什么有必然性。比如,被他当作完善三段式的第一格的AAA的形式是:所有B是A,所有C是B,
23、因此所有C是A。当系词“是”的意义为归属时,这种三段式表达了“A属于B,B属于C,因此A属于C”的传递关系,其必然性是自明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三段式的必然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方法就是三段式的必然推理。他说:“在所有情况下,我们因证明而知。所谓证明,我指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式。”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理论科学等同于运用三段式推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理论科学等同于运用三段式推理的理的“证明科学证明科学”,证明科学以数学为典范,包括经验科学。经验科学对原因的研究属于演绎知识,结论的演绎是从原因推导结果,或由结果追溯原因的过程。三段式虽然可以证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但却不能证明不能证明前提自身
24、前提自身,企图用其他三段式证明一个三段式前提的结果,或是循环论证,或是导致无限循环。亚里士多德肯定归纳、抽象和直观对于证明三段式前提的重要作用,但认为那是理性灵魂的功能,不是逻辑学研究的问题。在逻辑学中,他研究一种不同于演绎证明的推理形式,称之为辩证推理。辩证推理辩证推理可以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前提中验证何者为真;如果从一个前提推导出的结论比与之矛盾的前提推导出的结论更加可信和确定,那么便达到了验证这个前提为真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也把辩证推理称为辩证法把辩证推理称为辩证法,但认为它不同于柏拉图的辩证法,他说:“哲学要求的能力与辩证法的性质不同辩证法只是批判,而哲学要求知识。”在谈到自己的辩证法时,他
25、说:“每一个辩证学者就是用三段式艺术来验证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推理在中世纪影响很大,经院哲学家的辩证法其实只是验证三段式前提的辩证推理。现在通常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称为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但他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并不矛盾。恩格斯指出,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重视演绎,没有专门研究归纳的方法,也没有自觉发展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证明科学”的观念束缚了经验科学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联系尤为紧密,以至于形式逻辑“非此即彼”的形式(矛盾律和排中律)成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哲学史 西方 哲学史 第三 亚里士多德 哲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