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ppt(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小组成员:张思蒙小组成员:张思蒙 仰奇峰仰奇峰 张婷张婷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二、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内容三、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四、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皇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开始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秦始皇秦始皇1、创立、创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政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集权的中央政府。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秦王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因此下
2、令,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汉代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解释更为人们所接受:“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帝者,前也,能行天道,事天审地,故称“皇帝”。总之皇帝两字含有至尊和神权的意思。皇帝还沿周代国君的称呼,谓“天子”。皇帝制度大致包括如下一些基本内容,皇权(包括名号、名位和权力)、皇位和皇族,后宫制度和内侍省制度,以及宫殿、宗庙、陵寝制度。(一)(一)创立和逐步完善创立和逐步完善 2、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逐步完善的时期到逐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一,神权被皇权进
3、一步利用,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秦灭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进而又采用邹衍“五德”之运”的学说,利用天人感应论,“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自此,五行相克的学说便成为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礼乐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刘邦令著名儒生叔孙通率其诸弟子共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公元前200年,值长乐宫新建成,诸侯群臣朝贺之际,开始实行朝贺大礼。统治者大力加
4、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以礼入政、入法,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刘邦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3、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成熟时期。
5、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当时认为这已经充分表达出世俗最高贵尊宠的内容。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意味着比一般皇帝的专门称谓更高一阶,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唐高宗李治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享有这种“殊荣”。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在礼仪制度方面,隋文帝时由太常卿牛弘修定的五礼130 篇,唐太宗时制定的贞观礼138 篇。唐高宗时制定的
6、显庆礼130 卷,唐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开元礼150 卷。篇目卷秩越来越多,礼规也越来越细密。诸礼的共同特点就是集中突出皇帝的威仪。在符玺和诏敕方面,秦汉皇帝有六玺,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在皇位继承方面,这个时期的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皇嗣的建置和管理。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从大唐开元礼看,五礼之中有关皇后、皇太后的礼节规定占整个篇幅的近六分之一,增加了前代所没有的“皇后受群臣贺”和“内外命妇入朝皇后”的朝仪。
7、这个时期,在皇帝制度其他的各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完善。(二)进一步发展(二)进一步发展宋元宋元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在礼仪方面,宋徽宗时续修政和五礼新仪230 卷等。在符玺和诏敕方面,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宋代皇权膨胀,皇后的地位水涨船高。当时,还确立了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自宋太宗以后,新皇帝即位之初,皇太后垂帘听政成为固定的制度。在外戚制度方面,宋代则采取了比较好的措施。史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其主要原因在于“内助之贤、母范之正”。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
8、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三)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清清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清朝极力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在这方面,清王朝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然而同时,帝制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在雍正帝时期,除了采用非常残忍的屠戮迫害的办法以锄灭政敌外,还从根本上决定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二、皇帝制度的内容二、皇帝制度的内容(一)名号(一)名号皇帝称号确立以后,有关皇
9、帝的生活、政务活动等都有统一的法定称号和规矩,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封建时代,皇帝的命曰“制”,令曰“诏”此外,“旨”、“谕”、“敕”等都代表了皇帝的命令。皇帝自称“朕”,谦称“寡人”、“孤”。臣下对皇帝称“陛下”、“万岁”、“明君”等。史官记事称皇帝为“上”。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后称省中。皇帝之印称玺。皇帝名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太子、皇子;公主、皇弟、皇孙等。(二)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二)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1、谥号皇帝死后加谥号。根据谥法,谥号大致可分为褒扬、批评与同情三类。如表扬其功劳的有: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
10、,柔质慈民曰惠;批评其怠政的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同情其政的有: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等。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闻其谥,知其人”,盖棺定论。秦始皇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自称始皇,后世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西汉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一般一字、二字。汉例加孝字,如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唐朝一般6到8字,宋16字,清24字,逐渐形成形成固定格式。如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如清光绪帝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宋徽宗宋徽宗2 2、庙号、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汉代恢复古礼,
11、以“祖”或“宗”作为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西汉12帝,有庙号5帝;东汉13帝,有庙号才7帝;两晋15帝,有庙号者6帝。唐以后,开国之主称“祖”,以后一律称“宗”。辽、宋以后,开国之主,都称太祖,第二为一般都称太宗。例外:明成祖朱棣;清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以清朝为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清穆宗、清德宗。明成祖明成祖一般来说,唐以前对皇帝的简称用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以后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万历、康熙、雍正等。我国皇帝正式有年号,自汉武帝即位第一年。即建元元年(前140)始。新
12、君即位必须更改年号,称“改元”。大大庙庙3 3、尊号、尊号隋以前只有皇帝为尊号。盛行于唐宋时期,往往在元旦或喜庆的时候上尊号。唐高宗“天皇大帝”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唐玄宗“开元神武皇帝”“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辽金趋简,朱元璋则废除上尊号制度。武则天武则天 附:徽号,类似尊号。慈禧就是徽号简称“慈禧端佑康颐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4、年号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也是政权的标志和象征。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最早出现的年号世汉武帝的“元封”),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共800多个。一般为2字,也有3字(中大同,中大通),4字(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太平
13、兴国),最多6字(天授礼法延祚、天赐礼盛国庆)。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上也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皇帝。如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例外:明代英宗两个:正统、天顺;清太宗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1、宫省制度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分皇城、宫城。(三)宫省、宗庙和陵寝制度中国历代帝王都重视宫殿、陵寝的建设及其朝拜祭祀礼仪的场所宗庙,并把这些看作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一种手段。汉长安明堂复原图汉长安明堂复原图汉汉长长安安城城平平面面图图 唐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模型复原模型唐唐洛
14、洛阳阳城城平平面面图图北宋开封城北宋开封城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古代君主居住的宫殿,包括前后两大部分。前部是“朝”,即君主朝见群臣和处理政务的朝廷所在;后部是“寝”,是君主及其家庭饮食起居的处所。北京皇宫经过精心设计而有一定格局的建筑群,它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它的建筑布局体现了皇权至尊的中心思想。明宫城紫禁城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总面积达七十二万多平方米。紫禁城内沿南北中轴线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殿,是整个宫城的主体,是帝王行使权力,举行典礼的地方。出建极殿往北为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是帝王办事和居住的地方故宫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城墙高
15、10米,城墙外环境宽52米的护城河。宫城有四门,正南为午门,正北为神武门,正东、正西分别是东华门和西华门。大清门、千步廊大清门、千步廊外朝外朝位于紫禁城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主要建筑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三大殿的东西两翼各有一组建筑,东为文华殿,是皇帝举行经筵的地方,经筵当天,皇帝会到文华殿听讲官进讲。西为武英殿,初为皇帝斋戒之所,清康熙改为“殿版”书籍修书处。三大殿太和殿内廷内廷位于紫禁城北部,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帝、后妃居住活动的地方。主要建筑包括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轴线以东的东六宫、斋宫、毓庆宫、奉先殿、宁寿宫等,中轴线以西的西六宫、养心
16、殿、慈宁宫、英华殿等。内廷还建有为数不少的佛堂、戏台,还建有花园4座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养心殿垂帘听政2、宗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宗庙。在殷周时代,君主在政治活动中,朝廷和宗庙是并重的。而在礼制上,宗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至战国后,随着集权君主政权的建立,君主朝廷的重要性渐超过了宗庙。秦统一后,国家专门设置官员掌管宗庙事务。秦汉时政府机构中的九卿之首奉常(太常),其职责就是“掌宗庙礼仪”。太常寺直至清朝仍有设置。3、陵寝制度由于帝王十分迷信,推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死后也要如同生前一样,既要满足奢侈的享受,又要推崇皇权,维护身份等级的尊严。自战国起,把君王的坟墓比作崇高的山陵,因为君王的坟墓
17、也称“陵”。后来把宗庙里的“寝”造到陵墓一起,作为墓主灵魄生活起居的场所。把“寝”建筑在陵周围或陵之上,这就是陵寝制度。陵寝制度包括陵墓的规模和布局,以及一整套的礼制。他们死后的陵号也是根据死去皇帝生前的行事活动特点概括而成,诸如汉、唐的长陵、霸陵、昭陵、乾陵等。大丧国葬大丧国葬皇帝死后停殡于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着丧服二十七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
18、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兵马俑:地下军团 乾陵(四)皇室与后宫制度(四)皇室与后宫制度1 1、皇太子、皇太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改行密建皇储制。贮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的匾额后,秘而不宣。开密匣,宣布皇位继承人。慈禧以皇太后、太皇太后身份又立光绪、宣统两帝,破坏密建制,出现后妃专权,垂帘听政的局面。太子位为储君,是皇位的法定继承者。太傅、少傅是太子府主要官吏,多选择朝廷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官员担任。“玄武门之变”2 2、宗室、宗室 除皇太子继承皇位外,皇帝其他诸子、宗族人员称为宗室。汉初为惩秦“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的教训,大
19、封诸侯王,企图以宗室子弟作为卫护汉室的屏障。诸侯国一方面是社会的寄生虫,另一方面成为对中央王朝的离心力、社会动荡的因素和割据势的堡垒。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及明代的“靖难之役”,留给社会的教训是流血和灾难。3 3、后宫、后宫后妃与外戚后妃与外戚皇帝在法理上可以拥有三宫六妃。记载春秋时期礼制的礼记昏义载:于“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清朝也规定,皇后以下,设皇妃一人、贵妃二人、纪四人、嫔六人;再下面有“贵人”、“常在”、“答应”等。此外,皇帝还可选进数以千计的美女进宫,汉武帝时“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千人”。后宫主要包括两部分:皇太后宫和皇后、妃妾
20、的后宫。女后影响政治,自古就有。夏喜使桀沉溺酒色以致丧失天下,纣王迷妲已之恋而国败身亡,幽王贪褒姒一笑而都迁稷绝,这些都以女后干政而丧国,为后人所戒心。但只要有专制集权,外戚干政的现象就不可能制止,因为它是集权制度的产物,是皇权极端化的折射表现。西汉时的吕、窦、傅、王太后、东汉时的邓、窦、阎、梁、窦、何太后以及唐代的则天皇后,清末的慈禧太后专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后妃干政的典型表现。西汉时吕戚之争,吕后竟将戚夫人宰割成“人彘”。历史上后妃外戚干政大致有种情况。1、干预朝政,影响决策。2、控制皇帝,临朝称制。清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3、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称帝。西汉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汉,建国号“新”
21、,当了国家。唐武则天以后妃身份改唐为“周”,自称“神圣皇帝”。4、宦官宦官原是为国君、后妃服务和宫廷里的杂役人员,亦称阉人、寺人、阍人、宦者、宦官等。秦王朝时宦者任官职者往往在其官名前加一“中”字,秦赵高指鹿为马,也许是宦官干政的最初表现。三、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三、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一)皇权至皇权至上,不可僭越上,不可僭越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无所不包的。在通常情况下,国家的一切行政、军事、司法、财政、宗教大权都由皇帝总揽;对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另外,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但是,皇帝在行使权力的时
22、候,由于个人的精力有限,要真正做到个人独断乾纲,实现“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是不可能的。(二)皇帝(二)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独尊,王权神化 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性,适应全国实行强有力统治的需要,除把“皇帝”作为人间专制之主最崇高的名号以外,他还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名号制度,如皇帝生前有尊号,纪年有年号,死后有庙号、谥号等,以便突出皇帝崇高的地位。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制”,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以上称号都属于皇帝和皇帝的亲属专用,他人必须避讳。这一切规定的目的都在于显示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皇帝之上除了有一个虚无飘渺而又人格化的“天
23、”以外,再不容许有敢于超越或干扰其权力的任何事物存在。(三)皇位(三)皇位世袭,不可转移世袭,不可转移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是法律的制造者,又是宗法制中的家长,形成“家天下”的统治,皇位仅在皇帝一家,“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共同的愿望。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四、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对中国四、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的影响 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积极影响:(一)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二)消极影响:(二)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