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精选文档.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精选文档.ppt(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五页第四讲第四讲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与态度改变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五页 一、什么是态度?一、什么是态度?定义: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对事物的积极定义: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为基础,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评价。或消极评价。态度的态度的ABCABC:情感成分(: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Affective component)、行为成分)、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Behavioral component)和认知成分(和认知成分(Cognitive Cognitive componentcomponent)
2、。)。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举例:我喜欢孙红雷演的电视剧。举例:我喜欢孙红雷演的电视剧。1-2-3-4-5-6-7-8-91-2-3-4-5-6-7-8-9 非常反对非常反对 无所谓无所谓 非常赞同非常赞同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五页态度的认知成分的复杂性:对很多事物我们都有多种复态度的认知成分的复杂性:对很多事物我们都有多种复杂的想法和信念。杂的
3、想法和信念。以对以对“吸烟吸烟”的认知为例的认知为例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让我放松();吸烟让我放松(+););我的好朋友都赞同吸烟(我的好朋友都赞同吸烟(+);我父母反对吸烟();我父母反对吸烟(-););吸烟增加开支(吸烟增加开支(-);一个吸烟十年的朋友因肺癌去世();一个吸烟十年的朋友因肺癌去世(-););评价的简单性:赞成或不赞成吸烟。评价的简单性:赞成或不赞成吸烟。态度使人们能够快速决策:朋友递烟时,不吸烟。态度使人们能够快速决策:朋友递烟时,不吸烟。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态度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
4、态度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稳定的态度作为个体人格的组形成,态度便具有相对的持久性。稳定的态度作为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五页 二、二、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凯尔曼凯尔曼(Kelman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依从: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
5、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要和个性。(2)(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五页三、态度的测量三、态度的测量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但它也是可以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但它也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它:直接测量测量的,我们经常用两种方法测量它: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6、与间接测量。直接测量的方法包括自陈法(直接测量的方法包括自陈法(self-reportself-report)、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等等。自陈法一般采用态度量表测量,而行为和问卷法等等。自陈法一般采用态度量表测量,而行为观察法通过行为观察推断,问卷法则是把我们要调查的观察法通过行为观察推断,问卷法则是把我们要调查的问题编成问卷。问题编成问卷。常用的态度量表有利克特量表(常用的态度量表有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Likert Scales)它通常是)它通常是5 5点点或或7 7点量表,让被试用点量表,让被试用1-51-5或者或者-3-+3-3-+3反应;瑟斯顿量表,是反应
7、;瑟斯顿量表,是一个一个1111点量表,被试在回答的时候用点量表,被试在回答的时候用 1-111-11来反应。来反应。间接测量包括间接测量包括 :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等。等。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五页比如我们用来测量妇女对生育问题态度的一个五点比如我们用来测量妇女对生育问题态度的一个五点量表(量表(利克特量表)利克特量表)如下:如下:请用请用1 1到到5 5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其中来表示你对下列陈述的同意或反对程度,其中1=1=很很反对;反对;5=5=很赞成。很赞成。2 2、3 3、4 4、代表一定程度的反对或赞成。、代表一定程度
8、的反对或赞成。你的回答无所谓错与对,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你的回答无所谓错与对,只要是你的真实想法即可。1 1 我养不起一个孩子。我养不起一个孩子。2 2 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生孩子。3 3 生孩子太痛苦。生孩子太痛苦。4 4 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有个孩子会限制我的自由。5 5 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有个孩子会使婚姻更美满。6 6 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有个孩子会使家庭生活更充实。7 7 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有个孩子增加了我的责任感。8 8 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有个孩子让我没有时间想我自己的事情。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五页 四、态度
9、理论四、态度理论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五页 1.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由霍夫兰德(由霍夫兰德(Carl HovlandCarl Hovland)提出。)提出。认为态度与习惯的形成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认为态度与习惯的形成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A.A.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结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结 B.B.操作条件反射的正强化和惩罚操作条件反射的正强化和惩罚 C.C.观察学习的模仿观察学习的模仿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主要通过: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主要通过:信息学习和情感迁信息学习和情感迁移移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信息学
10、习:信息学习: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态度就会态度就会随之改变。随之改变。情感迁移:情感迁移:当人们把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个与之当人们把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个与之相联的对象上时,会发生态度的改变。相联的对象上时,会发生态度的改变。JanisJanis(19651965)的实验研究:)的实验研究:他让大学生读他让大学生读4 4篇不同主题的有说服力篇不同主题的有说服力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主试给他们可口可乐喝,的文章,一部分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主试给他们可口可乐喝,另一部分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待遇,结果有可乐喝的学生受另一部分
11、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待遇,结果有可乐喝的学生受4 4篇报道的影响大。篇报道的影响大。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五页 2.2.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平衡理论F.HaiderF.Haider于于19581958年提出。年提出。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个体认知的不平衡状态将产生紧张,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衡的力量。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名的体现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名的“P-O-XP-O-X”模型模型。P P和和O O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是人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X X是认知对象。是认知对象。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P)(P)对另一个人对另一个人(O
12、)(O)的评的评价;第一个人价;第一个人(P)(P)对态度对象对态度对象(X)(X)的评价;另一个人的评价;另一个人(O)(O)对态度对象对态度对象(X)(X)的评价。的评价。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F.HaiderF.Haider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肯定)和不喜欢(否定)。(肯定)和不喜欢(否定)。在模型中,在模型中,“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除此之外,
13、P P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不平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不平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的,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将促使个的,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将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也就是包含一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也就是包含一个P P的态度的态度改变或者抗拒态度改变(实质是改变对另一认知改变或者抗拒态度改变(实质是改变对另一认知主体主体O O的态度)。的态度)。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五页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我们不
14、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五页 3.3.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毕生都在努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力使自己相信个人的存在不是荒谬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艾伯特存在主义哲学家艾伯特卡穆斯卡穆斯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 由费斯汀格由费斯汀格(L.FestingerL.Festinger)于于19571957年提出。年提出。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
15、叫做失调。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
16、不一致。己的态度,从而解决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五页 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调。(1)(1)改变态度。改变态度。我们可以改变态度使它与行为相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我们可以改变态度使它与行为相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正戒掉)。(2)(2)增加新的认知。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
17、增加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3)(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30年后患癌更年后患癌更重要)重要)(4)(4)减少选择感。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态度 改变 精选 文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