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ppt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ppt(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阶段复习教学探讨高三阶段复习教学探讨 成都外国语学校地理组成都外国语学校地理组主讲:任同斌主讲:任同斌主讲内容主讲内容一、后阶段常规要求一、后阶段常规要求二、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二、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三、考纲解读三、考纲解读四、解题指导四、解题指导五、重难点、热点分析五、重难点、热点分析六、考点与考题的关系六、考点与考题的关系后阶段常规要求后阶段常规要求1、六个、六个“1”1树立团结树立团结协作协作”,1坚持学生为坚持学生为“主体主体”,1教师为教师为“主导主导”,1能力为能力为“主功主功”,1训练为训练为“主线主线”,1“改改变变”“满堂灌满堂灌”,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2
2、、两要、两要重点知识讲解重点知识讲解“要要”到位,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到位,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对考点对考点“要要”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3、三个、三个“四四”(1)四四“研究研究”:研究新课标理念(研究新课标理念(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研;研究四川新高考考试说明;研究新课标下的命题特点;研究究四川新高考考试说明;研究新课标下的命题特点;研究最佳备考复习路径。最佳备考复习路径。(2)四)四“精精”精精选选教学内容;课堂精教学内容;课堂精讲讲;学生精;学生精练练;教师精教师精批批。(3)四)四“必必”作业有发必作业有发必改改,有
3、改必,有改必批批,有批必,有批必评评、有错必有错必纠纠。4、六、六“备备”备备高考高考、备、备教材教材、备、备学生学生、备、备方法方法、备备资料资料、备、备训练训练。做好辅优补差工作做好辅优补差工作1、对象:优生中的差科(地理)、地理差生、对象:优生中的差科(地理)、地理差生2、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补差模式、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补差模式辅优:突破个别章节或知识点、难点为主;结合具辅优:突破个别章节或知识点、难点为主;结合具体试题分析答案的形成过程。体试题分析答案的形成过程。补差:整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为主,补差:整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为主,掌握重掌握重点知识点知识;掌握基本答题模式
4、。;掌握基本答题模式。3、过程、过程(1)定对象:确定补差名单。)定对象:确定补差名单。(2)定时间:保证补差不走过场。)定时间:保证补差不走过场。(3)定内容:保证补差效果。)定内容:保证补差效果。(4)对老师要求:方式不定,但目的是学生考试)对老师要求:方式不定,但目的是学生考试成绩提高。成绩提高。考纲分析考纲分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外部部环环境境稳稳定定的太阳光的太阳光照条件照条件太阳太阳诞诞生至今没有明生至今没有明显变显变化化安全安全的宇宙的宇宙环环境境大、小行星
5、大、小行星绕绕日公日公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扰自自身身条条件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适当;地球;昼夜更替周期适当;地球大气大气层对层对太阳太阳辐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对地面的地面的保温作用保温作用适合生物呼吸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大气地球地球质质量、体量、体积积适中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及漫,吸引保存大气及漫长长的大气演化的大气演化液液态态水的存在水的存在地球地球内部物内部物质质运运动动及适宜的温度及适宜的温度2 2、太阳、太阳对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核聚变,消耗太阳的质量产
6、,消耗太阳的质量产生大量的能量生大量的能量(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类活动、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大气太阳大气分分层层光球光球层层色球色球层层日冕日冕层层太阳活太阳活动动类类型型黑子黑子耀斑、日珥耀斑、日珥太阳太阳风风对对地球地球的影响的影响许许多地方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降水量的年际变际变化化与黑子的与黑子的变变化周期有化周期有明明显显的相关性(正相关或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负相关);在太阳活相关);在太阳活动动高高峰年,地球上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激烈天气现现象出象出现
7、现的几率会明的几率会明显显增加;增加;耀斑爆耀斑爆发产发产生的生的电电磁波磁波进进入入电电离离层层,引起,引起电电离离层层扰动扰动,使地球上的无,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线电短波短波通通讯讯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影响,甚至出出现现短短暂暂中断;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带电粒子会粒子会扰扰乱乱地球磁地球磁场场,产产生生磁暴磁暴现现象,使磁象,使磁针针不能正确指向。不能正确指向。太阳太阳风风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场作用,偏向极地上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与大气相互碰撞,在高空,与大气相互碰撞,在高纬纬夜空形成夜空形成极光极光现现象。象。(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
8、球的影响3 3、地球运、地球运动动的地理意的地理意义义(1)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地球自)地球自转转和公和公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比较较项项目目地球自地球自转转地球公地球公转转方向方向自西向自西向东东,从北极上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看呈逆时针时针,从南极上,从南极上空看呈空看呈顺时针顺时针自西向自西向东东,从北极上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看呈逆时针时针,从南极上,从南极上空看呈空看呈顺时针顺时针周期周期1恒星日,恒星日,2323时时5656分分4 4秒秒1恒星,恒星,365365日日6 6时时9 9分分1010秒秒
9、速度速度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除极点为为零外,其它各点均零外,其它各点均约为约为1515/时时;线线速度:速度:由赤道由赤道(1670Km/h1670Km/h)向两极逐向两极逐渐渐减小减小为为零。零。平均角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约为1 1/d/d;平均平均线线速度速度约约为为30km/s30km/s;地球位于地球位于近日点近日点时时(1 1月初)公月初)公转转速度最快,位于速度最快,位于远远日日点(点(7 7月初)月初)时时公公转转速速度最慢。度最慢。(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周期: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个太阳日,即24小时小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
10、地方时(规律:每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度,地方时增加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地方时为18时)时)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4)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11、涉及涉及时间计时间计算,主要算,主要应应用在各种光照用在各种光照图图中。中。(5)地球公地球公转转的地理意的地理意义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夏至,北半球北半球昼变
12、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渐降低。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
13、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计算:计算:H=90 当地纬度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
14、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生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4 4、地球圈、地球圈层结层结构及各圈构及各圈层层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圈圈层层范范围围分分层层物物质组质组成成状状态态划分依据划分依据地壳地壳地表至地表至莫霍面莫霍面(平均(平均17KM)各种化学元各种化学元素素组组成硅酸成硅酸盐类矿盐类矿物物为为主主固固态态地震波地震波在在地下不同地下不同深度深度传传播播速度的速度的变变化;化;不不连连续续面。面。地幔地幔莫霍面至莫霍面至古登古登堡面堡面(2900KM)上地上地幔幔铁镁铁镁的硅的硅酸酸盐类盐
15、类矿矿物物为为主主固固态态下地下地幔幔地核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古登堡面至地心心外核外核铁铁、镍为镍为主主液液态态或熔或熔融状融状态态内核内核固固态态二、地图二、地图1、经线经线、纬线纬线、经经度、度、纬纬度度纬线纬线经线经线定义定义在地球以上,与赤道相平行在地球以上,与赤道相平行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在地球以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线线圈形线圈形状状全园;除南北两极点外;赤全园;除南北两极点外;赤道平分地球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平分地球组成经线圈,平分地球长度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
16、北纬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度相应的纬线等长度相应的纬线等长等长等长相互关相互关系系所有纬线都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相交于南北极点点间隔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相等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指示方指示方向向东西(无限)东西(无限)南北(有限)南北(有限)纬度纬度经度经度起点线起点线赤道(平分地球)赤道(平分地球)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定义定义线面角,即该点与地心线面角,即该点与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夹角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两面角,即该点所在的经线
17、平面与本初子午线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平面之间的夹角划分划分自赤道向南北纬各自赤道向南北纬各90度度自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自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度度半球划半球划分分南北半球南北半球20W和和160E 东西半球东西半球判断方判断方法法自北向南递减,北半球自北向南递减,北半球自西向东增大,为东经自西向东增大,为东经2、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记。(1)方向:一般、指向标、经纬网(同一)方向:一般、指向标、经纬网(同一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纬线)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纬线)(2)比例尺:概念、三种表示方法、大小)比例尺:概念、三种表示方
18、法、大小比较及缩放比较及缩放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4、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1)常见的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常见的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地租线、等时线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地租线、等时线(2)等值线的基本特征:疏密、走向、弯)等值线的基本特征:疏密、走向、弯曲、数字大小等。曲、数字大小等。(3)等高线)等高线、概念、概念、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
19、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水、农业)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水、农业)、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相对高度相对高度(n-1)dH(n+1)d坡度坡度tan=h/l井的深度井的深度h=a-b(地下潜水深度(地下潜水深度=地面海拔地面海拔-潜水海拔)潜水海拔)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水平基线、画一条与剖面
20、线等长的水平基线、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以必修一以必修一2、4章和自然灾害为例章和自然灾害为例一、自然一、自然环环境中的物境中的物质质运运动动和能量交和能量交换换1 1、岩石圈的物、岩石圈的物质质循循环环(1 1)岩石圈物)岩石圈物质质循循环过环过程程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质衰衰变产变产生的生的热热能能形成形成过过程:程:地球内部岩
21、地球内部岩浆浆在上升在上升过过程中,在地表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喷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成喷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出岩(又称火山岩)。岩岩浆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岩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经过风化、侵化、侵蚀蚀、搬运、沉、搬运、沉积积和固和固积积成岩作用,形成岩作用,形成沉成沉积积岩;岩;这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或高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或高压压作用作用下下发发生生变质变质,形成,形成变质变质岩(岩(变质变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下形成沉积积岩)。各岩)。各类类岩石一旦岩石一旦进进入地球内部深入地球内部深处处,在高温条件下在高
22、温条件下发发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浆。三大。三大类类岩石与岩岩石与岩浆浆之之间间的相互的相互转转化,构成地球内部物化,构成地球内部物质质循循环环运运动动。(2)、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岩: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等。(喷出岩)等。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两大特征:等,两大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往往存在化石。存在化石。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麻岩等2 2、地表形、地表形态变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化的内外
23、力因素(1 1)地壳运)地壳运动动、岩、岩浆浆活活动动及其及其对对地表形地表形态态的影响的影响褶褶皱皱、断、断层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态类类型型成因成因特点特点地表形地表形态态实实践意践意义义褶褶皱皱岩岩层层受到地壳受到地壳运运动产动产生的生的强强大大挤压挤压力后,力后,发发生的弯曲生的弯曲变变形形背斜岩背斜岩层层向向上拱(中心老,上拱(中心老,两翼新)。两翼新)。向斜岩向斜岩层层向向下弯(中心新,下弯(中心新,两翼老)。两翼老)。正正态态地形:背斜成山;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向斜成谷倒置地形:背斜倒置地形:背斜顶顶部部受到受到张张力被侵力被侵蚀蚀成谷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地;向斜
24、槽部受挤压挤压,岩性岩性坚坚硬不易被侵硬不易被侵蚀蚀,反而成反而成为为山岭。山岭。背斜背斜储储油、油、向斜向斜储储水;水;背斜背斜处处建建地下隧道地下隧道断断层层地壳运地壳运动产动产生生的的强强大大压压力或力或张张力,使岩力,使岩层层发发生断裂,并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沿断裂面发发生生明明显显的的错动错动、位移位移岩岩层层沿断裂面沿断裂面产产生生显显著的上著的上下位移下位移上升岩上升岩块块(地(地垒垒)成山岭或高地(成山岭或高地(华华山、山、庐庐山、泰山)山、泰山)下降岩下降岩块块(地(地堑堑)成谷地或低地(渭河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隧道、水隧道、水库选库选址尽址尽量要
25、避开量要避开断断层层;泉;泉水、湖泊水、湖泊分布地;分布地;河谷河谷发发育育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熔岩高原、火山、火山岛形成熔岩高原、火山、火山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的相对运动与地表形态板块的相对运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形,岛屿,地震,火山,地热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形,岛屿,地震,火山,地热等。等。(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年高 地理 备考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