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热精选文档.ppt
《第四章 传热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传热精选文档.ppt(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传热本讲稿第一页,共九十六页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传热: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过程称为热量传递过程或传热过程。二、传热现象: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为温差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三、传热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能源动力、化工、冶金部门。化学过程单元操作设备管道废热利用四、问题类型提高(强化)传热速率降低(削弱)传热速率本讲稿第二页,共九十六页五、传热基本方式(传热机理)1热传导: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和电子)的微观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固体 金属,自由电子的运动。非金属分子晶体,分子的振动。原子晶体,原子的振动。离子晶体,离子的振动。液体,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
2、介于气体与非金属之间。气体,分子的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本讲稿第三页,共九十六页2热对流(对流):由流体质点的宏观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由于同时存在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所以对流必然伴随热传导。自然对流:宏观运动由流体密度差引起,而密度差由温度差引起。强制对流:宏观运动由外力(泵、风机、位差、压差等)引起。本讲稿第四页,共九十六页3热辐射(辐射)(radiation):由电磁波传递热量的过程。物体因温度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将热能以电磁波形式发射出去,而不需任何介质。任何物体只要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发生辐射能,但是只有物体的温度差别较大时,辐射传热
3、才成为最主要的传热方式。在实际问题中,传热方式很少单独存在,常常两种或三种共存.本讲稿第五页,共九十六页六、典型的传热设备实现两流体换热过程的设备称为换热器。化工生产中遇到的多是两流体间的热交换。间壁式换热器:冷、热流体被间壁隔开,它们分别在壁面两侧流动。此壁面即构成间壁式换热器。热由热流体以对流方式传递到壁面一侧,通过间壁的导热,在由壁面另一侧以对流形式传递到冷流体。热流方向间间壁壁热流体冷流体对流对流导热本讲稿第六页,共九十六页七、传热速率与热流密度传热速率(热流量)Q:单位时间内热流体通过整个换热器的传热面传递给冷流体的热量,单位:J/s=W。热流密度(或热通量)q: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传
4、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是反映传热速率大小的特征量。单位:J/(s.m2)=W/m2,本讲稿第七页,共九十六页八、传热状态稳态传热:温度仅随位置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方式。显著特点是传热速率Q为常量。连续生产中传热过程大多属于稳态传热。非稳态传热:温度既随位置变化又随时间变化的传热方式。显著特点是传热速率Q为变量。间歇生产中的传热过程大多属于非稳态传热。本讲稿第八页,共九十六页九、载热体 为了将冷流体加热或热流体冷却,必须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流体称为载热体。加热剂:提供热量的载热体。热水、饱和蒸汽、矿物油、联苯、熔盐、烟气 冷却剂:取走热量的载热体。冷水、空气、盐水、液氨、液氮。本讲稿
5、第九页,共九十六页十、传热速率方程 传热速率Q与传热面积A和冷热两种流体的平均温差tm成正比,即Atm :传热速率,tm: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K:比例系数,总传热系数,因次W/(m2K)。上式为传热速率方程或传热基本方程,是换热器传热计算的重要依据。本讲稿第十页,共九十六页第二节第二节 热传导热传导一、温度场和温度梯度一物体或系统内部,只要各点存在温度差,热就可以从高温点向低温点传导,即产生热流。因此物体或系统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决定着由热传导方式引起的传热速率(导热速率)。温度场:在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的温度分布。温度场内任一点的温度为该点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即:t=f(x,y,z,t)等温
6、面与等温线:在同一时刻,具有相同温度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温面。因为在空间同一点不可能同时有两个不同的温度,所以温度不同的等温面不会相交。温度梯度:从任一点起沿等温面移动,温度无变化,故无热量传递;而沿和等温面相交的任一方向移动,温度发生变化,即有热量传递。温度随距离的变化程度沿法向最大。温度梯度为向量,其正方向为温度增加的方向,与传热方向相反。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九十六页若温度场内各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此温度场为非稳态温度场,对应于非稳态的导热状态。t=f(x,y,z,t)若温度场内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此温度场为稳态温度场,对应于稳态的导热状态。t=f(x,y,z)若物体内的温度仅沿一个坐标
7、方向发生变化,但不随时间变化,此温度场为一维稳态温度场t=f(x),温度梯度则可表示为: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九十六页二、傅立叶定律:二、傅立叶定律:假设:无限平壁:平壁面积A远大于壁厚,壁边缘处Q散失=0。温度t只沿着垂直于壁面的x方向变化,等温面是垂直于x轴的平面。壁面两侧的温度t1、t2不随时间而变化。傅傅立立叶叶定定律律:实践证明:单位时间内通过平板传导的热量dQ与温度梯度dt/dx及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导热面积A正比,即:Q传热速率,W,J/s;A与热流方向垂直的导热面积,m2;热导率(导热系数),W/(mK)或W/(mC);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九十六页热导率:表征物质的导热能力,是物质的一个
8、重要热物性参数。物质名称热导率W/m.K金属5-420建筑材料0.5-2绝热材料0.01-04水0.6其他液体0.09-0.7气体0.007-0.17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九十六页三、导热系数三、导热系数 为为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物性参数,通常用实验方法测定。固体固固体体的的导导热热系系数数大大多多与与温温度度有有关关,对对于于大大多多数数均均质质固固体体,其其值值与与温温度度大大致致呈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0 0(1(1t),t),0 0为为00时固体的导热系数时固体的导热系数.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可在化工手册中查到,当温度变化范围金属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可在化工手册中查到,当温度变
9、化范围不大时,一般采用该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值。不大时,一般采用该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值。液体液态金属的导热系数比一般液体要高,而且大多数液态金属的导热系数随温度液态金属的导热系数比一般液体要高,而且大多数液态金属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升高而减小。在非金属液体中,水的导热系数最大。除水、甘油、乙二醇等物质外,绝大多在非金属液体中,水的导热系数最大。除水、甘油、乙二醇等物质外,绝大多数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一般说来纯液体的导热系数比其溶液数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一般说来纯液体的导热系数比其溶液的要大。的要大。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九十六页气体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在相当大压强范围内,气体的导气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当大压强范围内,气体的导热系数与压强几乎无关。由于气体的导热系数太小,因而不利于导热,热系数与压强几乎无关。由于气体的导热系数太小,因而不利于导热,但有利于保温和绝热。工业上的保温材料,例如玻璃棉等,就是因为其但有利于保温和绝热。工业上的保温材料,例如玻璃棉等,就是因为其空隙中有气体,所以导热系数低,适用于保温隔热。空隙中有气体,所以导热系数低,适用于保温隔热。一般规律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九十六页四、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四、平壁的稳态热传导1.1.单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单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三个假设:三个假设:导热系数导热系数为定值为
11、定值无限平壁:平壁面积与厚度之比很大,无限平壁:平壁面积与厚度之比很大,故从平壁边缘处的热损可以忽略。故从平壁边缘处的热损可以忽略。一维稳定导热:平壁的温度变化仅沿垂一维稳定导热:平壁的温度变化仅沿垂直壁面的直壁面的x x方向变化。于是等温面是方向变化。于是等温面是垂直于垂直于x x轴的平面。轴的平面。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九十六页推导推导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九十六页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九十六页2 2、多层平壁的稳态热传导 在许多化工过程中,遇到的是多层平壁的热传导问题,如炉壁由三层组成:耐火砖、保温砖、建筑砖,如下图所示。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九十六页数学模型的四个假设(1)、(2)、(3)与单层平壁的
12、假设相同。(4)层与层接触良好,相接触的两表面温度相同。t1t2t3t4推导在稳定导热中,通过各层的导热速率是否相等:Q=Q1=Q2=Q3?还是 Q=Q1+Q2+Q3?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九十六页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九十六页结论与讨论:多层平壁导热是一种串联的传热过程,串联传热的推动力(总温度差)为各分过程的温差之和,总热阻为各分过程的热阻之和 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和物理学中串联电阻的欧姆定律相似。稳定的串联传热过程的温差与热阻成正比,当总温差一定时,传热速率取决于总热阻。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九十六页五、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圆筒壁与平壁的热传导的不同处在于圆筒壁的传热面积不是常量,随半径而变,同
13、时温度也随半径而变。如图所示,设圆筒的内半径为r1,外半径为r2,长度为L,圆筒内,外壁面的温度分别为t1和t2,且t1t2。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九十六页推导 现讨论在半径为r,厚度为dr,圆筒长度为l 的薄壁圆筒,其传热面积可视为常量,薄壁圆筒温差为dt,则沿半径方向的导热速率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九十六页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九十六页在化工中经常用到对数平均值:当 A2/A12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进行计算。当 r2/r12时,可用算术平均半径代替对数平均半径用算术平均代替对数平均计算结果相差小于4%。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九十六页与分析多层平壁导热类似,应用串联热阻叠加的概念同样可以
14、分析通过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对于三层圆筒壁,如右图示,假定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各层的导热系数分别为1、2、3均为常数,根据串联的热阻叠加、推动力叠加原理,通过三层圆筒壁热传导的热流量计算如下: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九十六页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九十六页利用数学中的合比定律得:对于n层圆筒的传热速率公式为: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九十六页在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中,Q为定值,q是否为定值?显然,通过各层的Q相同,但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九十六页第三节第三节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对流传热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对流传热系数的因次分析本讲稿第三十二页,共九十六页对流传热:是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
15、的热交换过程,因而对流只能发生在流体中。在生产中,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热能由流体传到固体壁面。或由固体壁面传到周围流体,这一过程称为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用机械能使流体发生对流而传热。自然对流传热:若流体原来是静止的,因受热而有密度的局部变化,导致对流而传热的。本讲稿第三十三页,共九十六页我们坐在教室里,手脸都不感觉得冷,如果开启电扇,扇起风来,就感觉冷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空气流速加大,空气将人体表面的热量带走的速率加大,人体内部热量补充不上,所以感觉冷。一杯热牛奶,均匀搅拌比不搅拌要凉得快,边搅拌边吹风,则凉得更快。前者利用牛奶对流,后者再加上空气对流。本讲稿第三十四页,共九十六页对流传热
16、过程如图所示。固体壁面温度为tw(高温端),流体湍流主体的温度为t。本讲稿第三十五页,共九十六页在固体壁面存在层流层,然后是过渡层,再是湍流层。在层流层,热量靠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在过渡层和湍流层,热量靠分子的流动和混合来传递。直接按热传导的方式处理,显然不行,因为湍流层不能按导热处理。于是人们虚拟一个传热边界层,即有效膜,使得层流、过渡流、湍流的全部传热阻力集中在有效膜内。于是可以按平壁导热进行处理得:本讲稿第三十六页,共九十六页由于上式中的传热边界层是难以测定的,所以仍无法进行计算。于是令则上式为:即为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固体对流体的传热速率,与壁面积成正比,与壁面和流体间的温度
17、差成正比。对流传热系数,亦称传热膜系数,其单位是:本讲稿第三十七页,共九十六页传热膜系数计算与许多因素有关,所以不是物质特有性质(与不同).的求取十分复杂,目前主要通过因次分析法,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经验的应用范围受限制的特征数关联式。本讲稿第三十八页,共九十六页在强制对流传热问题中,对于几何相似的设备,可将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表示为u流体速度,反映流体流动状况影响,Cp流体密度、粘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反映物性影响l传热表面的特征尺寸,反映传热面几何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对流传热中,流体流动是由浮升力引起的,故将u代以浮升力,而得自然对数传热中给热系数的影响因素表示式 gt表示流体由于温差t
18、而产生的浮升力,称为流体的膨胀系数,因次为1/。本讲稿第三十九页,共九十六页对上面两类问题,运用因次分析法,可写成特征数式上两式中各特征数的意义如下:努塞尔数;待求特征数,包括待求的对流传热系数雷诺准数;反映对流强度对传热的影响普兰特数;反映流体物性的影响格拉斯霍夫数;反映自然对流的影响本讲稿第四十页,共九十六页 对流传热的多样性本讲稿第四十一页,共九十六页应用范围:只能在实验的范围内应用,外推是不可靠的。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定性温度。高粘度流体用壁温作粘度定性温度;冷凝传热取凝液主体温度和壁温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定性温度。特征尺寸:传热面的几何因素有时是很复杂的,一般选取
19、对传热起决定作用的几何因素作为特征尺寸,管内流动取管内径作为特征尺寸;管外的流动取管外径作为特征尺寸等等。入口效应:管内对流传热还与流体的入口效应有关,在流动边界层与传热边界层尚未充分发展的所谓“进口段”,给热系数还要受到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进口段的给热系数高于充分发展后的给热系数值。在学习为数繁多的关联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本讲稿第四十二页,共九十六页式中n值与热流方向有关,当流体被加热时,n=0.4,当流体被冷却时,n=0.3。应用范围:Re10000;0.7Pr120;。定性温度: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特征尺寸:取为管内径d1,(一)流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传热精选文档 第四 传热 精选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