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系统设计与校正PPT讲稿.ppt
《第五章系统设计与校正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系统设计与校正PPT讲稿.ppt(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系统设计与校正第1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稳态性能指标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标的形式而定。系统性能指标有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目前,工程技术界多习惯采用频率法,故通常通过近似公式进行两种指标的互换。(1)二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第2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第3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2)高阶系统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2、系统带宽b的确定为使系统能够准确复现输入信号,要求
2、系统具有较大的带宽;然而从抑制噪声角度来看,又不希望系统的带宽过大。第4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此外,为了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裕度,希望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c处的斜率为-20dB/dec,但从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从噪声中辨识信号的能力来考虑,却又希望c处的斜率小于-40dB/dec。由于不同的开环系统截止频率c对应于不同的闭环系统带宽频率b,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选择切合实际的系统带宽。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际运行系统,其相角裕度具有45左右的数值。要实现左右的相角裕度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中频区的斜率应为20dB/dec,同时要求中频
3、区占据一定的频率范围,以保证在系统参数变化时,相角裕度变化不大。控制系统的带宽频率通常取为b=(5:10)M,且使1n处于(0b)范围之外,如图所示。第5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第6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3校正方式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串联校正装置一般接在系统误差测量点之后和放大器之前,串接于系统前向通道之中;反馈校正装置接在系统局部反馈通路之中。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连接方式如图所示。第7页,共103页,编辑于2
4、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前馈校正又称顺馈校正,是在系统主反馈回路之外采用的校正方式。如图所示。第8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1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的概念ST复合校正方式是在反馈控制回路中,加入前馈校正通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所示。第9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4基本控制规律1)比例(p)控制规律具有比例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P控制器,如图所示。其中Kp称为P控制器增益。P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可调增益的放大器。在串联校正中,加大控制器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减小系统稳态误差,提高
5、系统的控制精度,但会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甚至造成闭环系统不稳定。因此,在系统校正设计中,很少单独使用比例控制规律。第10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2)比例-微分(PD)控制规律具有比例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PD控制器,其输出m(t)与输入e(t)的关系如下式所示:第11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Kp为比例系数;为微分时间常数。PD控制器中的微分控制规律,能反应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产生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程度,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在串联校正时,可使系统增加一个-
6、1/的开环零点,使系统的相角裕度提高,因而有助于系统动态性能的改善。3)积分()控制规律具有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为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信号m(t)与其输入信号e(t)的积分成正比,即第12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其中Ki为可调比例系数。在串联校正时,采用控制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无差度),有利于系统稳态性能的提高,但积分控制使系统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使信号产生90的相角滞后,对系统不利。因此,在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中,通常不宜采用单一的控制器。第13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
7、律ST4)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具有比例-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P控制器。式中,Kp为可调比例系数;Ti为可调积分时间常数。在串联校正时,P控制器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位于原点的开环极点,同时也增加了一个位于s左半平面的开环零点。位于原点的极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型别,以消除或减小系统的稳态误差,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而增加的负实零点则用来减小系统的阻尼程度,缓和P控制器极点对系统稳定性及记过程产生的不得影响。第14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具有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PID控制器。第15页,共1
8、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2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几种基本控制规律ST若4/Ti1,21,故超前网络的零点总比极点更靠近虚轴,其相角为正角度。无源超前网络aG(s)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张图所示,其相角为第20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第21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无源超前网络最大超前角B、无源滞后网络如图所示为无源滞后网络的电路图及零、极点分布图。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第22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
9、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B、无源滞后网络如图所示为无源滞后网络的电路图及零、极点分布图。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第23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第24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从上图可知对数幅频特性在1至2之间呈积分效应,而对数相频特性呈滞后特性。与超前网络类似,最大滞后角发生在最大滞后角频率处,且m正好是1和2的几何中心点。计算m及m的公式分别为第25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
10、装置与特性ST由对数频率特性图可见,滞后网络对低频信号不产生衰减,而对高频噪声信号有削弱作用,b值越小,通过网络的噪声电平越低。利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的特性,以降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一般取第26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C、无源滞后-超前网络无源滞后-超前网络的电路图如下图a所示。第27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无源滞后-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式中调整电路参数值,使上式的分母二项式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则上式分解为第28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
11、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第29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其中(1Tas)/(1+aTas),为网络的滞后部分,(1Tbs)/(1+Tbs/a)为网络的超前部分。无源滞后-超前网络的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如前面图b所示,只要确定a、和b(或者Ta、Tb和a)三个独立参数,其形状即可确定。常用无源校正网络的电路图、传递函数及对数幅频渐近特性见书P231表61。(2)有源校正装置实际控制系统中广泛采用无源网络进行串联校正,但在放大器级间接入无源校正网络后,由于负载效应问题,有时难以实现希望的控制规律。常用的有源校正装置,除测
12、速发电机及其与无源网络的组合,以及PID控制器外,通常把无源网络接在运算放大器的反馈通路中,形成有源网络,以实现要求的系统控制规律。第30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有源校正网络有多种形式。下图a为同相输入超前(微分)有源网络,其等效电路见图b。第31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ST由于运放本身增益较大,因此有源微分网络的传函可近似表示为输入电压U0与反馈电压Uf之比,即从图可推导出有源微分网络的传函。式中第32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3常用校正装置与特性常用校正
13、装置与特性ST此外,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中普遍使用PID调节技术,其PID校正装置又称为PID控制器(或PID调节器)。第33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三、串联校正三、串联校正1频率响应法校正设计在线性控制系统中,常用的频率法校正设计有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1、综合法综合法又称期望特性法。这种设计方法从闭环系统与开环系统特性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出发,根据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期望的开环特性形状,然后与系统原有开环特性相比较,从而确定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综合法有广泛的理论意义,但希望的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可能相
14、当复杂,在物理上难以准确实现。第34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2、分析法分析法又称试探法。用分析法设计校正装置比较直观,在物理上易于实现,但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工程设计经验,设计过程带有试探性。目前工程技术界多采用分析法进行系统设计。应当指出,不论是分析法或综合法,其设计过程一般仅适应最小相位系统。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改变开环频率特性中频部分的形状,即使校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的特点:低频段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一
15、定宽度的频带,使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幅值能迅速衰减,以抑制高频噪声的影响。第35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2、串联超前校正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和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和T,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用频域法设计无源超前网络的步骤如下: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第36页,共103页,编辑
16、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第37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第38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第39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第40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第41页,共103页,编
17、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第42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因此,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由于超前校正装置会产生增益衰减,因而系统开环增益需提高4倍,以保证稳态误差的要求。已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第43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其对数幅频渐近特性见上张图所示。第44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
18、设计ST应当指出,串联超前校正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1)闭环带宽要求。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供很大的相角超前量。这样,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很可能使系统失控。2)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增大,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前量。在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相角迅速减小的原因是,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附近,或有两个交接频率彼此靠近的惯性环节;或有两个交接频率彼此相等的惯性环节;或有一个振荡环节。在
19、上述情况下,系统可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校正。第45页,共10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5.4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常用的校正方法及校正装置的设计置的设计ST3、串联滞后校正设计1)基本原理串联滞后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因此,滞后网络的最大滞后角应力求避免发生在系统截止频率附近。在系统响应速度要求不高而抑制噪声电平性能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串联滞后校正。此外,如果待校正系统已具备满意的动态性能,仅稳态性能不满足指标要求,也可以采用串联滞后校正以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同时保持其动态性能仍然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第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系统 设计 校正 PPT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