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doc
《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南省海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过关检测试卷能力过关检测试卷 B B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某实验员进行下列的滴定操作,其中滴定突跃范围一定在偏碱性区的是()。A.强酸滴定一元弱碱B.强碱滴定多元强酸C.强碱滴定一元弱酸D.弱酸滴定弱碱【答案】C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答案】B3、雨水的 PH 值小于()时就成为了酸雨。A.5.6B.5.7C.
2、5.9D.5.8【答案】A4、现有 a、b、c、d 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硫酸、氯化钡溶液、盐酸中的一种。根据下表中它们两两间相互反应的实验记录,推断 a、b、c、d的顺序正确的是A.H2SO4、Na2CO3、BaCl2、HClB.HCl、H2SO4、Na2CO3、BaCl2C.H2SO4、HCl、Na2CO3、BaCl2D.BaCl2、Na2CO3、HCl、H2SO4【答案】B5、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6、下列说法
3、错误的是()。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CO2C.地壳中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D.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 1%【答案】B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四个部分。A.诊断建议B.实施方法C.实施建议D.教材编写【答案】C8、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 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 的含义是()。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答案】B9、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4、()。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C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H=6 的溶液一定呈酸性B.c(H+)水电离产生=c(OH-)水电离产生的溶液一定呈中性C.使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一定呈酸性D.强酸和强碱等物质的量混合后溶液一定呈中性【答案】C1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B.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C.以海水、金属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D.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答案】D12、下列不属于
5、“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A.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B.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交流合作能力C.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D.知道并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答案】B13、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识别B.认同C.发展D.模仿操作【答案】D14、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C.强调学生的主体性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答案】D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进行,放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自发进行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
6、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升高温度或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答案】C16、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A.讨论法B.自学C.讲授法D.探究法【答案】C17、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2+O2 2SO3,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C.压缩使容器体积变小D.增大反应物浓度【答案】A18、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类比B.归纳C.演绎D.分类【答案】A19、下列教学目标不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范畴的是()。A.通过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B.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C.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D.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答案】C20、高中化学课程中,侧重体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是()。A.有机化学基础B.化学与生活C.化学反应原理D.物质结构与性质【答案】B21、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丁的原子核外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乙、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能相互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素丙的单质可用于冶炼金属B.甲与丁形成的分子中有非极性分子C.简单离子半径:丁乙丙D.甲与
8、乙形成的化合物均有氧化性【答案】D22、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做法的解释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答案】B23、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这一知识点教学时,适宜的教学原则是()。A.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B.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C.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D.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答案】A24、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至少修满()学分。A.4B.6C.8D.10【答案】B25、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 D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9、答案】B26、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答案】D27、下面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B.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C.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中级教育课程【答案】D28、在学习金属活
10、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课堂练习评价【答案】B29、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A.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B.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C.化学课程标准D.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答案】B30、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了解探究硫酸强氧化性的方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
11、氧化性等性质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答案】C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 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32、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
12、处理方法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答案】B33、本学期王老师接手了某班的化学课。开学第一天,他就让学生做了一份自编试题,以判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与能力的发展水平。这种测试属于()。A.活动表现评价B.过程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D34、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
13、同意见、疑难或障碍【答案】C35、含有 Fe3+的溶液一般呈()。A.酸性B.碱性C.酸碱性D.氧化【答案】A36、用 Na2SO4 溶液含有少量杂质 Fe2(SO4)3制取 Na2SO4H2O 晶体可供选择的操作有:加入适量的 H2SO4 溶液(指示剂控制);加金属 Na;蒸发、冷却、结晶、倾倒;加过量的 NaOH;加适量的 HN03;过滤。其中正确的操作有()。A.B.C.D.【答案】C37、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A.诊断功能B.调节功能C.教学功能D.选拔功能【答案】D38、进入 20 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
14、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答案】D39、短周期元素 A、B、C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A 与 C 在周期表中位置上下相邻,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 A 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 与 C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B.A 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 C 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原子半径:ABCD.B 的氧化物的熔点比 A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答案】C40、下列属于“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A.化学反应与能量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C.生
15、活中的化学材料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答案】A41、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g)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 的浓度变为原来的 60%,则()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 A 的转化率增大了C.物质 B 的质量分数减小了D.aB【答案】B42、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C43、已知 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l2 是氧化产物,K
16、2SO4 是还原产物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1:5C.H2SO4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1 mol KClO3 参加反应时有 10 mol 电子发生转移【答案】C44、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A.分析法B.归纳法C.演绎法D.类比法【答案】B45、板书是教师口头表达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效果与教师口头表达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互为补充,因此,化学教师的板书应该科学规范。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A.酸碱指示计B.酚肽试液C.化石燃料天燃汽D.焦炭【答案】D46、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
17、的现象,老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应当是()。A.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在进行授课C.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D.设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练【答案】C47、关于高中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 1、化学 2 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B.“过程与方法”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模块【答案】D48、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A.课程设计B.课程编制C.课程改革D.课程评价【答案】C49、在教学过程中
18、。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答案】B50、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答案】C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
19、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
20、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二、阅读下
21、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 1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素材 21774 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1791 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1799 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素材 3 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过关 检测 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