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的创新实践探略:新课程理念下结构化劳动课程教学实践.docx





《基于新课程的创新实践探略:新课程理念下结构化劳动课程教学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新课程的创新实践探略:新课程理念下结构化劳动课程教学实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新课程的创新实践探略:新课程理念下结构化劳动课程教学实践摘要:回应新课程和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提升校本劳动教育的课程理想和立场,构建以“全人教育”“实践体验”“面向未来”为核心理念的校本劳动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以国家劳动课程为引领,项目任务课程为主体,学科融合课程为补充的结构化实施路径,以及目标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阶梯性评价的结构化评价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发展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关键词:劳动课程;核心素养;课程结构;结构化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课程转变为独立的学科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核心素养确
2、立课程目标,重塑劳动教育新结构,描绘了劳动教育新“跑道”。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下简称“附小”)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核心素养要求,践行“全人教育”“实践体验”“面向未来”的劳动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理念,学校进一步实现劳动课程的结构化建构,呈现出教育目标从知识走向素养、教育资源从零散走向聚合、教育内容从工具性走向生活性、教育形式从单一走向融合的新形态。一、劳动课程理念的结构化表达提升“教育工作者只有澄清自己的课程信念和经验,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共同之处,并弄清楚自己真正重视的是什么,才能使教育对话更加深刻和充满活力。”附小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和十余年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从“从什
3、么地方出发”“到达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到达”三个维度,结构化表达校本劳动教育的课程理想和立场,即劳动教育三个“面向”:面向全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一)课程出发点:全人教育,发展个性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1988年,美国学者隆米勒正式提出“全人教育”概念,认为“全人”即是“完整”的人,“全人教育”秉承“整体大于局部”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各主客体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系、共同参与和非线性操作。“德国教育之父”第斯多惠也提出了培养真、善、美品质的“全人”观。“人是万物的尺度”3,劳动教育理应以“育人为本”,回归到“人”的原点,坚持使人成之为“人”的教育使命,这也是劳动课程的本体性
4、价值表达,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因此,劳动教育之“全人”,一方面是“全体人”,即参与劳动课程的所有教师、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一方面是人的“全方面”,即参与劳动的个体整体和谐发展,人性完整成长。劳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全面、自由、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劳”育的方面,更需全面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的劳动核心素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途径有必修课、学科渗透、课外校外劳动实践等,有学科专业形态,也有跨界形态、综合形态,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从不同角度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优化劳动课程结构体系,设立“
5、自助餐”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力求劳动课程内容有多样性,课程形态有综合性,实施途径有丰富性,以多样态的课程助推学生个性发展。(二)课程生长点:实践体验,回归生活劳动课程常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方式呈现,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操作,亲自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习得劳动知识经验,获得劳动技能,体认劳动积极意义,养成良好劳动品质,培养劳模和工匠精神。生活是劳动教育的基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应生活,改变生活。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是劳动所创造的人化世界,是基于劳动实践而产生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即生活”,劳动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
6、,与生活紧密关联;“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劳动教育之必然,是课程育人之应然。学以致用、手脑并用是联系课程与生活的纽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劳动;课程即跑道,是劳动与生活的联结通道。知行合一是劳动教育的内涵。知行合一是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诠释。罗生全等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在教师、课程与教学层面实现劳动教育研究的理论到实践转化,实现劳动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窄化、在家庭被淡化、在社会被弱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刻认识:或重说教,轻实践;或只行,不思考;学用脱离,知行分离;只劳动无教育或只教育无劳动等。有了“身”的参与,才会获得“心”的滋养。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认知在实践活动
7、中形成;完成劳动任务的胜任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劳动的稳定行为和品格,在经常性实践活动中养成;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在实践中发展。“知”对“行”有指导作用,“行”是“知”的结果;二者相融,才是完整的劳动教育。(三)课程落脚点:自主创新,面向未来培育良好劳动心理情绪,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劳动通过工作倦怠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儿童若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会缺乏成就感;心理不喜欢甚至是反对的、有情绪的劳动,易导致好逸恶劳的品行。良好的心理情绪是劳动教育基础,儿童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劳动关系为劳动教育提供材料,也是一切教育的起点。7劳动教育不是一种强制行为,而是遵循儿童身心、
8、身体、智力发展规律,是发展儿童兴趣爱好、培养自主性自觉性、实现自身价值、能体会到成功的教育活动。当劳动成为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充分表达时,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儿童自会用心、用手、用脑劳动,产生自主创新意识。在创造性劳动中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经济等方面强调了劳动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了物质与精神财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理念,劳动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多种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小学阶段在进行重复性劳动的同时,需注重进阶培养创造性劳动意识与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做中问、问中思、思中行,应用
9、已有知识解决简单的劳动问题,逐渐养成创新能力。二、劳动课程目标内容的结构化设计“课程即文化”,劳动教育是劳动文化传承与创生的主阵地,作为学校课程整体的一部分,具有学校课程文化的属性。附小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设计劳动课程目标与内容,为其注入学校课程文化基因,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育人体系,改善和完善顶层设计。(一)立足学校课程文化,系统设计劳动课程目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附小立足学校课程总目标“以丰富的课程丰富孩子的生命,让每位孩子成为有德行、审美、情感和能力的人”,以劳动课程的功能和目标为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新课程 创新 实践 理念 结构 劳动 课程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