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外科休克2011.ppt
《第六章外科休克20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外科休克2011.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外 科 休 克(Surgical shock)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赵庆社赵庆社 教授教授第六章 外 科 休 克(Surgical shock)l一、休克概论一、休克概论 l二、临床常见休克类型二、临床常见休克类型 l三、病理生理三、病理生理l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l五、诊断五、诊断l六、六、治疗治疗一、概一、概 论(论(Introduction)Introduction)l休克的概念休克的概念:l休克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有效循环休克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功能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功能紊乱和功能受
2、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综合征。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综合征。人们对休克的认识过程人们对休克的认识过程l人们对休克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人们对休克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l近代休克的认识可以追源到一次世界大战近代休克的认识可以追源到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期间对创伤性休克的研究)期间对创伤性休克的研究(病征描述阶段)。(病征描述阶段)。l60年代以前休克的认识停留在循环系统紊乱阶段年代以前休克的认识停留在循环系统紊乱阶段(唯血压论)(唯血压论)微循环阶段。微循环阶段。l到到70年代后,休克的认识由微循环阶段年代后,休克的认识由微循环阶段细胞、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亚细胞
3、及分子生物学水平。l休克时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由此引起细胞膜、休克时细胞能量代谢发生障碍,由此引起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等一系列改变,使休克逐步走向线粒体、溶酶体等一系列改变,使休克逐步走向不可逆性。休克认识的深化,推动了休克治疗的不可逆性。休克认识的深化,推动了休克治疗的进展,使休克病人的死亡率逐步下降。进展,使休克病人的死亡率逐步下降。二、休克的分类二、休克的分类l 1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l 有效循环血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多同时有效循环血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多同时存在。存在。l 特点是中心静脉压低而周围血管阻力高。特点是中心静脉压低而周围血管阻力高。l 失血性休克失血性
4、休克:l 如出血性疾病。与失血量、速度等有关如出血性疾病。与失血量、速度等有关l 失血浆性休克失血浆性休克:烧伤。:烧伤。l 失体液性休克失体液性休克:呕吐、腹泻、重度缺水。:呕吐、腹泻、重度缺水。l 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创伤、出血、疼痛等。:创伤、出血、疼痛等。l2 2、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l 又称中毒性休克或内毒素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或内毒素性休克。l 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l 特点:特点:l 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l CVPCVP及周围血管阻力可高可低及周围血管阻力可高可低。l3 3、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l 多由左心
5、功能不全或回心血量减少,多由左心功能不全或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急性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导致急性心排血量下降引起。l 为为CVPCVP增高而外周血管阻力也高。增高而外周血管阻力也高。l 如大面积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如大面积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其死亡率达填塞等。其死亡率达70%70%以上。以上。l 4 4、神经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l 交感神经调节血管张力的障碍,导致交感神经调节血管张力的障碍,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周围血管扩张。l 见于精神创伤、剧烈疼痛、高位脊髓见于精神创伤、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等。麻醉或损伤等。l 5 5、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l 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组
6、织胺释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组织胺释放,毛细血管突然扩张,微循环淤血。放,毛细血管突然扩张,微循环淤血。三、休克的病理生理三、休克的病理生理l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l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血流灌注不足。l(一)复习生理学相关内容:(一)复习生理学相关内容:l体液:占体重的体液:占体重的60%60%(男性),女性占(男性),女性占55 55 l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为为40%40%(男性),女性为(男性),女性为35%35%,l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为为20%20%。l组织间液组织间液:15%:15%,l血浆血浆:为为5%5%。l
7、血液血液:8%:8%。血细胞、毛细血管壁、蛋白质。血细胞、毛细血管壁、蛋白质l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因素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因素l 1 1、充足的血容量。、充足的血容量。l 2 2、有效的心排出量。、有效的心排出量。l 3 3、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l 有效循环血量有效循环血量l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循环的血量。l 不包括贮存在肝、脾和淋巴血窦不包括贮存在肝、脾和淋巴血窦或滞留于毛细血管中血量。或滞留于毛细血管中血量。微微 循循 环环 构构 成成l微循环指位于微动脉、微静脉之间毛细血微循环指位于微动脉、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网状结构中的
8、血液循环。其为体内物质管网状结构中的血液循环。其为体内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交换的重要场所。l微循环有三条通路:微循环有三条通路:l动静脉短路:正常情况下多关闭。动静脉短路:正常情况下多关闭。l直捷通路:大部血液经此通过,但仅进直捷通路:大部血液经此通过,但仅进行有限的物质交换。行有限的物质交换。l营养通路:即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物营养通路:即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质交换的主要场所。l正常生理状态正常生理状态:l 动静脉吻合支是关闭的。动静脉吻合支是关闭的。l 只有只有20%毛细血管轮流开放,有血液灌流。毛细血管轮流开放,有血液灌流。l 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毛
9、细血管开放与关闭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的调节。舒张与收缩的调节。l灌注灌注:l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床向组织细胞输氧和营养物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床向组织细胞输氧和营养物质,又从组织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过程。质,又从组织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过程。(二)微循环的病理生理改变(二)微循环的病理生理改变1 1、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收缩期:l(1)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收缩。l(2)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由微动脉直接流入小静脉。l(3)毛细血管网血液灌流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收缩期不同组织、器官的反应l(1 1)
10、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l 由于由于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管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管具有丰具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的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的_受体占优势。受体占优势。l 故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及毛故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收缩。又由于微动脉交感缩细血管前括约肌均收缩。又由于微动脉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血管纤维分布最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最强,故该二血管收缩最为强烈。酚胺反应性最强,故该二血管收缩最为强烈。l 结果: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前、后结果: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前、后阻力差增大,微循
11、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阻力差增大,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平均血压显著降低,故严重缺血、缺氧。管平均血压显著降低,故严重缺血、缺氧。l(2 2)脑)脑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受体密度受体密度也低,故此阶段脑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也低,故此阶段脑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l(3 3)冠状动脉)冠状动脉 儿茶酚胺引起的儿茶酚胺引起的a-受体轻度缩血管,但受体轻度缩血管,但-受体作用使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受体作用使心脏活动加强,代谢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扩血管代谢物的扩血管作用高,而产生的扩血管代谢物的扩血管作用更强。更强。2、微微 循循 环环 扩扩 张张 期期l(1 1
12、)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仍处)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仍处于开放状态,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仍很少。于开放状态,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仍很少。l(2 2)由于组织缺氧,组织胺、缓激肽、氢离子)由于组织缺氧,组织胺、缓激肽、氢离子等舒血管物质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等舒血管物质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容积扩大。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容积扩大。l(3 3)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还有组织胺的作用),使微静腺素分泌增多(还有组织胺的作用),使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结果
13、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结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缓慢。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流缓慢。3 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期l(1)由于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壁)由于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壁受损害和通透性升高以及静水压的受损害和通透性升高以及静水压的组织液渗组织液渗出出,毛细血管内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另外,毛细血管内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另外血液凝固性血液凝固性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l(2)由于微血栓形成,更加重组织缺氧和代)由于微血栓形成,更加重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细胞内溶酶体破裂,组织细胞坏死,谢障碍,细胞内溶酶体破裂,组织细胞坏死,引起各器官
14、严重功能障碍。引起各器官严重功能障碍。l(3)由于凝血,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由于凝血,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蛋白原等)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又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管壁又解产物增多,又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管壁又受损害,继而发生广泛性出血受损害,继而发生广泛性出血DIC。引起引起DICDIC的原因:的原因:l微循环血流更缓慢,血小板、红细胞易于微循环血流更缓慢,血小板、红细胞易于聚集,形成团块。聚集,形成团块。l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烧伤、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烧伤、创伤、外科手术、内毒素等。创伤、外科手术
15、、内毒素等。l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l红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等。红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等。lTXA2PGI2平衡失调(均源于花生四烯酸)平衡失调(均源于花生四烯酸)。前者血小板生成,后者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前者血小板生成,后者源于血管内皮细胞。(二)代(二)代 谢谢 改改 变变l1 1、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l休克时由于组织的低灌流和细胞供氧减少,休克时由于组织的低灌流和细胞供氧减少,使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过程加强,从使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过程加强,从而使乳酸产生增多,而导致酸中毒。而使乳酸产生增多,而导致酸中毒。l严
16、重酸中毒又可抑制糖酵解限速酶如磷酸严重酸中毒又可抑制糖酵解限速酶如磷酸果糖激酶等的活性,使糖酵解从加强转入果糖激酶等的活性,使糖酵解从加强转入抑制。抑制。l2 2、能量代谢障碍、能量代谢障碍l 创伤和感染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创伤和感染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l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肾上腺髓质系统 和下丘脑和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轴兴奋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儿茶酚胺肾上腺皮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明显上升。质激素分泌明显上升。l 蛋白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加速。蛋白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加速。l 糖降解抑制,糖异增强糖降解抑制,糖异增强血糖增高。血糖增高。(三)炎症介质释放和再灌注损伤(三)炎症介质
17、释放和再灌注损伤l1 1、创伤、感染、休克、创伤、感染、休克释放过量炎症介质释放过量炎症介质l 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一氧化氮等素、一氧化氮等导致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破裂。导致脂质过氧化和细胞膜破裂。l2 2、代谢性酸中毒及能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及能量不足:l 可导致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受损细胞内外的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异常离子分布异常低血钠、高血钾、细胞内液增加低血钠、高血钾、细胞内液增加细胞肿胀、破裂、死亡。细胞肿胀、破裂、死亡。(四)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l1 1、肺:、肺:休克时,在低灌注和缺氧状态下,肺休
18、克时,在低灌注和缺氧状态下,肺毛细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受到损害毛细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受到损害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间质水肿。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间质水肿。l休克引起的肺损害称为休克引起的肺损害称为“休克肺休克肺”。约。约1/3休克休克患者死于患者死于“休克肺休克肺”。l早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快而深,过度通气早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快而深,过度通气引起低碳酸血症(呼碱);引起低碳酸血症(呼碱);l休克继续发展,交感休克继续发展,交感-儿茶酚胺等物质释放增多,儿茶酚胺等物质释放增多,肺血管阻力升高、肺缺血肺血管阻力升高、肺缺血肺瘀血、肺水肿、出肺瘀血、肺水肿、出血、局限性
19、肺不张、肺微循环血栓形成和栓塞以血、局限性肺不张、肺微循环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及肺泡内透明膜形成、通气及肺泡内透明膜形成、通气/血流比失调等血流比失调等呼呼吸衰竭。吸衰竭。l2 2、肾脏:、肾脏:l 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加强过率减少、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加强少尿、无少尿、无尿,甚至肾小管缺血坏死尿,甚至肾小管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l3 3、心脏:、心脏:l 代偿早期,冠脉不收缩;进入进展期,心代偿早期,冠脉不收缩;进入进展期,心排血量下降、主动脉内压力下降,排血量下降、主动脉内压力下降,心率过快可心率过快可使舒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外科 休克 20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