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论文:实践性议题的育人价值与运行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论文:实践性议题的育人价值与运行逻辑.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论文:实践性议题的育人价值与运行逻辑摘要:实践性议题是基于实践并指向实践的议题,不仅引领课上的议题式教学,而且连接学生的课前实践与课后实践。创设实践性议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知、能、行、心等层面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性议题的运行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引导实践,学生投身实践;课中教师引领议学,学生参与议学;课后教师助推实践,学生深度实践。关键词:实践性议题 议题式教学 学科实践 实践育人 学科育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指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是义务教育基本原则
2、之一,要“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强化学科实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课程具有实践性,建议“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知识本位取代育人本位、学科逻辑背离生活逻辑,“坐而论道”代替“起而行之”等现象,造成学生难以将学习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发展为核心素养。将学科实践与议题式教学有机结合,创设实践性议题,是探索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机制的有益尝试。一、实践
3、性议题的内涵特征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统领与纽带,蕴含价值判断与课程内容,起着指引学习方向,连接情境、活动与任务的重要作用。实践性议题突出议题的实践性,是基于实践并指向实践的议题,旨在引领学生参与课上的探究实践与课前课后的社会实践,连接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基于实践的议题,是指议题来源于学生亲身经历的或者能够感知的、真实的、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和价值具有内在关联的生活实践,它可以是学生的所行、所见、所闻。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往往比“闻之”“见之”的体验更直接、更丰富、更深刻,因此更有助于深度学习。王夫之说:“行
4、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这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相契合。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不断认识客观世界。议题引领下的学习,要建构新的认知系统,也需要以实践作为基础和动力。这里“实践”不是广泛意义上的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教师想象的或设计的学生生活,而是学生亲历的或者至少是学生可感、可触、可理解,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链接课程知识与价值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设计议题并引导学习,才有助于学生真懂、真信、真行课程内容。指向实践的议题,是指议题不仅旨在启发学生的深
5、度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更在于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付诸实践,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指向更美好的生活。站在哲学的视角看,指向实践的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持有类似观点。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宋代学者朱熹的观点:“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6、”提醒人们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知行观都为“指向实践的议题”提供了认识论依据。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议题,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生命成长建立了意义关系,形成一种“人知”互动关系。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社会存在,对学生而言是有待发育的精神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性议题引领下的课堂学习,不仅是认知实践,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是符合新方案和新课标要求的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的实践,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行结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可以说,贯穿和联结课前实践、课中议学、课后实践的实践性议题体现了“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学习理念。二、实践性议题的
7、价值实践性议题统领的教与学集合了学科实践与议题式教学的优势,突破了传统接受式的知识传播方式和以往浅层意义、脱离学科性质的探究学习的局限,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对话性、协同性和深刻性,有利于实践和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1.育知:促成知识建构。实践性议题提倡和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亲身经历让学生的身体参与认知,调动更多的感官体验,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形成理性认识、建构学科概念提供充分的条件。实践性议题基于学生鲜活的社会实践,创设真实情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既有知识相链接。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唯有凭借学习者自身才能建构,而且这种知
8、识唯有学习者同既有知识(也称“先有概念”)相链接才能构成。因此,实践性议题能促进学生与知识的互动,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新知,并将其纳入认知结构,建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更扎实、更长久,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意义存在,而不是外在于个体的认识对象甚至是学习负担。由于实践性议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反映了学生身处的真实世界,因此学生更容易将知识调用和迁移至现实生活的未知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2.育能:实现能力进阶。实践性议题贯穿课前实践、课中议学、课后再实践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在实践性议题的统领下,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真实情境为载体、探究活动为路径、学科任务为导引,自主辨析、深度思考、真实探究,在与老师、同学的
9、对话协同中,因表达(商议或争议)的需要而自觉梳理、完善自己的见解,因发现异质的见解和思维方式而反观、修正自己的观点或学习策略,甚至重组新的见解、产生新的发现。这是深度学习、不断进阶的过程。按照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已经远远超越了记忆、了解、应用等低阶认知阶段,走向分析、综合、创造等较高认知阶段,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外,不论课前的实践体验,还是课后的实践任务,都因为教师明确的行为指导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融合,而呈现出浓厚的学科意味。不同于自发随性的生活实践,它们需要学生自觉启动自我调节机制,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反思等心智活动,从而提高元认知能
10、力。同时,学生也在浸润于真实生活、直面真实问题的道德与法治实践中,逐步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3.育行:养成行动自觉。实践性议题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行为表现。不论是引领学生课前与课后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还是课堂上引入学生亲历的或可感的生活实践场景,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议题式学习,都旨在让学生将课程传递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付诸实践,促进行为养成。事实上,道德与法治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性议题的理解,使学生不仅有经历、有感触,更有思考、有话说,突出了议题式学习的主体性和对话性,促进知识建构与价值认同,进而增强学生投身道德与法治实践的意愿,并带来实践质的跃升。在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1、的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道德与法治实践逐渐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与内心坚守。学生个体的行为优化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营造更优良的育人生态,从而使学生从中受益。同时,这种“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为了实践”的学习,以及深度参与、自我建构、对话协同的学习,也将逐步取代以往知行割裂、被动接受、浅层孤立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育心:培育价值认同。实践性议题融通课前、课中与课后,使学生的生活实践有了学科意味,学科实践有了生活味道;使教材上的知识有了个人实践的温度,生活中的实践有了学科知识的深度。借由实践性议题,学生在实践中、在议学中,体会知识源于实践、寓于实践、指导实践,激发
12、学习动机;理解知识内蕴的学科思维、方法、规范与规律,产生同理认知;感悟知识表达的学科思想、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情感共鸣;体验知识对自己生命成长的深远意义,不仅联结过去的我、指引现在的我,而且成就将来的我。这些是学生同道德与法治学科生动相遇、互动对话、意义联结的过程,是不断走进学科、理解学科、认同学科的过程,是通过学科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融入世界以及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价值认同、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育知、育能、育行、育心,是实践性议题驱动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个层面,既是逐步进阶的教学境界,也是融为一体的教学追求,最终指向核心素养
13、的培育。三、实践性议题的运行逻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议题,实践性议题突出“学科实践”,以课堂议学为中心事件,向课前与课后延展,期待学生呈现出“课前投身实践课上参与议学课后深度实践”的学习样态;要求教师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支持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按照“课前指导实践课上引领议学课后助推实践”的逻辑展开教学(见图1)。1.课前:学生投身实践,丰富体验;教师指导实践,访谈学情。实践性议题是基于实践设置和展开的,因此课前组织并观察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实践是科学设置议题、保证学生深度参与议学的第一步。作为课堂学习前的学科实践,一般是基于学生的朴素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对应)、围绕课程内容设计的主题实践活
14、动。实践形式有参观走访、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公益服务、自我践行、观察记录等,有时面向社会公共问题,有时聚焦个人成长问题。实践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对学科概念与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经历与知识的第一次“相遇”。这次相遇,学生也许处于无意识状态,但积累的感性认识与情感体验是真切的,这将增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亲近感,奠定议学的认知与情感基础。实践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或质疑,引发认知需求,增强学习动机。为了保证课前实践的质量,教师要做好规划、动员、指导与支持,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信心、方法、激励与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践汇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践情
15、况,包括进展、收获、困难、疑惑等,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设置实践性议题。2.课中:学生基于实践,参与议学;教师围绕实践,引领议学。经过课前的主题实践,学生带着兼具生活性与学科性的实践经验进入课堂,在高度还原但经过课程化改造的生活情境中,与蕴含着学科知识的实践性议题相遇。这一次相遇,学生会在议题的指引下、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探究与对话学习,在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现意义。而教师是协助学生透过自己的独特经验建构意义的引领者,要在议题铺陈、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和任务安排时充分挖掘学生实践经验的价值,提供适当的思维支架,使新知识、新概念与学生的实践经验相链接,帮助学生
16、发现知识的现实意义。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既有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对议题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一方面要创设平等对话、开放包容的学习场,引导学生尊重、包容和鉴赏异质的见解;另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洞察其中的差异、矛盾与对立,发现其中的误区、不足或亮点,通过点拨、追问、评价,引导学生辨析、对比、反思,从而提升价值辨析能力、实现价值认同,激发践行知识的意愿。3.课后:学生深度实践,深化学习;教师助推实践,引导反思。优质的学习不仅要建构知识、理解意义,更要实现迁移,即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朱熹所言:“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从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角度来说,实践
17、性议题要引领学生将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法治观念内化至心智系统,外化为个体行为。相较于课前基于朴素概念、旨在丰富体验的实践,课后的实践是在学科知识及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自觉性,目的在于深化理解、行为养成和坚定信念。借鉴UbD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包含目标、角色、受众、情境、成果、标准等要素的真实性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复杂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真实问题。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这原本是UbD理论中真实性任务的设计目的),而在于促进学生实践所学,并借助实践获得对所学知识个性化、批判性和更深层的理解,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个人行为和个人信仰。学生在完成真实性任务时,常常会遭遇困难或产生疑惑。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提供适度帮助的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认知、情感保持觉知,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洞察实践所学给自己成长带来的积极意义,增强实践和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创设实践性议题,整体设计课前实践、课上议学与课后实践,是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知行合一、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做法,能够切实满足实践育人功能,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诉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