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摘要:乡土中国是由14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阅读这本书首先要读懂每一篇文章,对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也可以从略读到精读到研读,只有经过反复地阅读,才可能真正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每一篇文章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研讨”。这里的“研讨”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2、学术著作;五步阅读法一、为什么要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期刊分期连载过。作者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书中所提出的“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制度的社会管
3、理模式。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在费孝通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如今,现代社会覆盖到了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我们必读的“经典”。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
4、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显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阅读学术著作,肯定与大学专业课程中阅读学术著作不完全相同。在大学专业课程中阅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专业知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在语文课程中阅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拓展文化视野。今天,我们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透过文本,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
5、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联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来讨论,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在文化、思维、审美、语言等诸多方面获取实在而丰富的滋养,有助于我们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01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让我们具体、全面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乡土中国虽属学术著作,但在论述之外,用大量笔墨来具体描叙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现状,让读者常有“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
6、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作者是借此来说明“血缘与地缘”的理论,读者自然可以借此理解作者的理论,但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图景,对于有文学写作爱好的读者,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文学创作的素材。至于其中插入的30张照片或插画,更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情境。02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让我们更为具体、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
7、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乡土中国是一部“乡村社会学”学术专著。其中大量引用礼记大学论语孟子等中国文化典籍,对“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义廉耻”“道”“王道”等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与讨论。文中还引用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理论。阅读这本书,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可以丰富文化常识,拓展文化视野,从中获取文化滋养,提升文化修养。03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让我们在思维上得到实在的训练。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不但会折服于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推理,这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从宏观的角度看,作者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
8、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全面深入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从微观看,作者在论述某些具体观点时也常常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在差序格局中,有这样两个文段: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
9、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里既有比喻论证,也有对比论证。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意在证明西洋社会具有“团体格局”的特性;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来比喻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的特性。通过“捆柴”与“波纹”的对比形象鲜明地阐明了“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04阅读乡土中国,可获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乡土中国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提出或阐释社会学的概念与原理。作者对乡村故事的叙说与分析,不但富有理性的审视和辩证的剖析,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趣味。我们阅读这本书,不但可以得到思辨能力的训练,还可以受到审美的陶冶。其中的插图(照片)不但很真实、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
10、状况,为我们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同时,这些插图(照片)都不是艺术照,也没有“美图”,具有朴质、自然的美学特质,无疑,阅读这些照片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熏染与修炼。05阅读乡土中国,可以让我们获得语言的营养,得到语言的修炼。从整体看,乡土中国的语言可谓别具一格。质朴,自然,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深奥,没有那种佶屈聱牙的生涩;通俗、形象,不乏幽默诙谐之笔;严谨、缜密,隐藏渊默智慧之思。比如,在长老统治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而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
11、生了权力。作者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证明”一个道理:学习才能掌握“人的规律”“社会中的规律”,而要让人“不怕困,不惮烦”地学习,往往需要“强制”,所以“强制发生了权力”。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能够如此通俗、形象,又不乏幽默诙谐,实属不易。这样的庄谐并重、雅俗共赏的文风很值得我们学习。二、怎样读乡土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学术著作?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自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即使阅读同一本书,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读法。从语文课程的意义上看,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阅读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的方法,建立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范式)
1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梳理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术著作阅读与研讨”的特点,从阅读过程的层面构建了五步阅读法。这五步就是“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浏览”近似于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 就是看看封面,浏览目录,根据目录跳读,一目十行地快速翻阅,大致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略读”就是要快速阅读,了解内容大意。“略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本书核心概念
13、与主要观点;结合原文,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精读”就是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精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是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对作品的重要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研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是反复阅读和思考,把握书中的的价值取向;深入研读作家作品,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哪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
14、复阅读,甚至是终身的阅读。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纳”(钱钟书语),消化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乡土中国,也可以采用五步阅读法。01 浏览阅读封面、版权页、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
15、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5-10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比如,关于本书的编写体例,目录构成是否有清晰的印象;能否对打乱的14个章节进行重新排序;能否说出费老在书中提出的有名理论,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理论,以及“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四种权力理论等等。然后,也可针对我们感兴趣的章节,随手翻看,进行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在阅读快感与期待中激活我们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02 略读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结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结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含义;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
16、可以尝试用500字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比如,能否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费老提出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等理论;通读全书之后,你对哪些专题印象较为深刻,深刻表现在什么地方,逻辑结构、论证语言、论证方式、具体例子等,结合自己话语做出相应地阐述。03 精读最重要的“任务”是细读原文,咬文嚼字,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作出标记;默写原文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价。如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又如何运用“差序格局”来认识“自我主义”?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概括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把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
17、缩小。在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费老对待学术问题不盲从,不跟风,他仔细分析了“人治”“法治”的说法,指出“人治”实际上是“礼治”,背后是习惯在作祟,而“法治”则对应着明确规定。又比如,在“家族”章节中,作者如何谈论西洋家庭与中国的乡村家庭的“分子关系”的不同?通过精读梳理,我们可以总结为: 西洋家庭:夫妇主轴,子女配角;两性感情是凝聚的力量;中国乡村家庭:父子、婆媳主轴,夫妇配角;责任和服从。其实,精读提供了太多暗示,比如,费老往往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出发,追寻背后的制度根源。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男女有别”背后竟隐藏着传统社会对安定的追求,“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而成的。04 研读其主要“任
18、务”是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梳理本书的结构体系,把握本书的的价值取向;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社会调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针对作者谈论的“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你是否在现代作家、学者等其他著述中看到过相关论述,请结合资料,谈谈他们的异同?费老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当下,作者的这一观点是否合理?你如何看待乡土社会的“熟悉”?相较而言,人们与现代社会的“陌生”感是由什么造成的?结合个人体会,谈谈
19、你的感受。05 重读重读是要反复地研读,深入地探究。有的书需要用一辈子的时光来阅读和研究。就高中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自然应该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结合高考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些重点问题,反复研读原著;拓展阅读,深入研读同一作家以及其他作家的相关作品;尝试撰写小论文或其他形式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独特见解。且举一例。在长老统治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
20、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有社会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就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如果按照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要求你阅读这一段材料,然后以“文化英雄”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你会怎样写呢?显然,这里未必是要就对“时势权力”这一话题进行专门的研讨,而是要你对“文化英雄”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材料中的“新旧交替”“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紧张、犹豫和不安”“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它是时势所造就的”等一些“关键词句”所提供的“信息”自然是我
21、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因为乡土中国由十四篇文章构成的“论文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所以,我们首先要读懂每一篇文章。自然,对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也可以从浏览到略读到精读到研读,只有这样,经过反复地阅读,才可能真正理解每一篇文章的丰富意蕴。当然,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角度来看,读懂乡土中国的每一篇文章,还未必完成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全部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解每一篇文章之后,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研讨”。这里的“研讨”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的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比如,我们可以对文中插入的30幅照片进行专门的研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来“重新”解读这些照片,力求“读”出我们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对文中引用的文献进行梳理,阐释,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文献,对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的研讨,以更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对文中对于“文字”与“语言”的有关论述进行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研讨,进而从文化存在及演变的角度发现、理解并运用语言现象及发展规律。这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许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甚至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厚实的底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