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docx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宋史苏轼传》专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练字当头熟中生巧高考复习专题苏轼传新编四则宋史苏轼传一阅读下面文言,回答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
2、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
3、,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节选自宋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B、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C、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D、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2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B、对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C、六论: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包括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D、制策: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皇帝发策以问称为“制策”。2、【编年体史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氏是位了不起的母亲,她既重视传授知识,又注重品格熏陶,让苏轼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B、宰相韩琦是
5、个妒贤嫉能的人,神宗想重用苏轼,韩琦用各种理由加以阻挠。C、父亲去世,朝廷赠送了不少金帛,苏轼没有接受金帛,只是要求朝廷赠父亲一官职。D、从元昊叛乱后,关中百姓生活贫困劳役繁重,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就让不少人相继破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2)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3)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5、欧阳修非常欣赏重视苏轼的才华,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D2、【编年体史书】3、B【对韩琦的评价有误,韩琦是为苏轼着想,只是不想“骤用之”】4、(1)得分点:见 是 (2)哗 厌 (3)补出省略的部分5、(2)对刑赏忠厚
6、论倍加称赞(2)说自己也要避让苏轼(3)主动推荐苏轼为官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故事,他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回答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已精通经书史籍,每天写文章好几千字。苏轼喜欢贾谊、陆的书。不久读到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简介,口中不能说出,如今读到这样的书,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的文章支离分裂诡异奇怪的弊端很眼中,欧阳修想着
7、用什么办法挽救,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后,很是惊讶兴奋,想判为第一名来激励士子,(只是)还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写,只判了第二名。再用春秋对义考试,获得第一名,后来,苏轼凭借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这个人,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完全信服此了。”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
8、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担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是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使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合中较靠上的
9、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察他,因为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直史馆之职。苏轼听到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爱护人以德。”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要求赠父亲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宋史苏轼传二阅读下面文言,回答问题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
10、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
11、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
12、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制: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外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内制。B、判官告院:即判官告院事,掌文武官告身及封赠告身。告身就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或任职证明书。C、神宗:宋朝第六代皇帝赵琐的庙号,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
13、宗”。D、版:筑墙用的夹板。考工记:“版崇二尺,长六尺。” 墙的尺寸多以版为基数进行计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苏轼关于政令得失的答对后,神宗对苏轼非常信任,王安石却很是不高兴,让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B、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百姓向苏轼投诉,苏轼将他们的诉状扔到一边。可见,苏轼根本不相信百姓有冤情。C、面对频繁颁布的新法,苏轼总是想方设法,让新法便利于百姓,百姓因此得以安宁。D、皇上下令让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要求压低价格,对此,苏轼上疏表示异议,认为事虽小,却影响国家大体。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
14、失,指陈可也。(2)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5、黄河决口,为解救徐州城危机,苏轼采取了那些措施? 参考答案1、D2、A【翰林学士起草诏令为內制,中书舍人等撰拟诏令为外制】3、B【不相信百姓有冤情,有误】4、(1)关键词语:安 虽 (2)关键词语:耳目 口体5、(1)将跑出城的富人赶回城中,稳定民心(2)赶到武卫营,请禁军协助抵御水灾。(3)苏轼住在城墙,身先士卒。译文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议论与他意见不同的人,让他到判官告院任职。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官员议论
15、。苏轼就此事上疏皇帝。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道:“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泛,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等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神宗吃惊地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王安石不高兴,任命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苏轼
16、决狱断案精审敏捷,名声越传越远。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以为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娱乐,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当时新的法令天天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凭借这些法令便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司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司,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提举官吃惊地说:“
17、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至于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将要作乱。百姓奔走告诉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一定不至于这样。”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