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选录的第二首必读诗歌。这是闻一多写于1923年的一首诗歌,其主题被确立为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要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关注洋溢在诗中的幻想与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二、 设计理念红烛的内容、情感及其表达,都与当下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存在较大的距离。 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便无法建立文本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桥梁,也就无法让学习真正发生。 而
2、要真正激活学习思维,使学生自觉沉浸到文字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诵与对话。三、 教学目标1. 通过多层次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感受诗人炙热的爱国之情;2. 通过朗读过程中呈现诗歌创作背景,深入了解诗歌情感,读出诗歌情感;3. 通过合作探究,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1. 深入了解诗歌情感,读出诗歌情感;2. 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五、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2. 支架式教学法3. 朗诵法六、 教学流程(一) 以诗导入 奠定基础通过李商隐的无题“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导入,提
3、问学生对该句诗的理解,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二) 任务驱动 创设情境任务一:声声朗诵感诗情1. 初读纠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字音,纠正后齐读红烛。2. 二读找节奏教师示范读,学生根据教师朗读停顿处划分节奏。划分节奏完成后分男女生分别齐读。3. 再读悟诗情1)要求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红烛,学生不理解诗歌感情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了解到本诗的创作背景,并播放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诗歌所承载的情感。【明确】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1923年“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闻一多正值青春年少,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他探索
4、、奋斗,遭遇挫折后再次斗争,却没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苦闷、彷徨,但心中革命的烈火从未熄过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就能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视频内容:1945年,闻一多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发表了演讲。在回家的途中,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2)了解诗歌背景及情感之后,学生再次自由朗读,教师点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3)再播放朗读名家林达信的朗读音频,让学生细细品味。4)全班学生再次齐读,把握音调、语速,读出闻一多先生的矛盾、痛苦、彷徨【设计意图】任务一的设计主要以朗诵为主,分为三步,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到找准节奏,再到读出诗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一步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5、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以朗读贯通任务一,使学生对文章有整体印象。另外,在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任务二:细读文本解诗意主问题:诗中多次表达红烛“放光”之意,通过带领学生在讨论细节问题的同时,梳理红烛四次不同的“放光”,探究“红烛”的形象。1. 本诗名叫红烛,为什么以“红”形容烛?【明确】红烛的红本是平常颜色,诗人在诗歌的开端却说“吐出你的心来比比”,这红色便成了心的颜色,而且是“吐出的心”2. “诗人啊! 吐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