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
2、夏族。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表现: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汉武帝独尊儒术。确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1)背景: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3、,传统儒学受到挑战。(3)影响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 理学形成(宋明)(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家义理。(2)结果: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3)影响: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突破。(4) 突破: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标志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6.传承和转折(明清)(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2)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3)结果:君主专制高
4、度发展,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复兴: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3)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格守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1)表现:春秋时期:管子指
5、明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贵君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后世传承: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2)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春秋时期的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光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
6、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想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休,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1)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2)孔子、孟子将和的思想上升到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
7、其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独特的品格(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4)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5)源远流长,具有连续性。(6)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顾强的生命力。2.历史的价值(1)精神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8、方式。(3)作用上: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杜会中的具体
9、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1)根据材料
10、一,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答案:(1)异:孟子强调“仁政”,荀子强调礼治: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主张。同: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2)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解析:(1)异同: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可知,孟子强
11、调“仁政”;依据“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可以得出荀子强调礼治;依据“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本恶”可知,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依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得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依据“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可以得出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依据“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主张。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