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专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哲理诗题 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注】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标题中“乐天见示”的“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B.诗人从
2、读白居易的赠诗写起,既表示了认同和伤感,也扣合诗题,表明了酬答之意。C.“故人少”与“祭文多”对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D.诗的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情,可谓言简而意深。15、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悟道诗某尼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14.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择
3、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凡尘的思恋。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4、下面对两首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
4、以思想的启迪。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化富有层次。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艨艟巨舰”和羽毛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表现夜航的艰险。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15、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谈两首诗给你的人生启示。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谭孝廉赴举李咸用【注】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也知贵贱
5、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B.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C.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D.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15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韬光禅师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注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B颔联、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诗味回环。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D尾联虚写“天香桂子落纷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禅意生活的向往。15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
7、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理趣。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对花有感(宋)梅尧臣新花朝竞艳,故花色憔悴。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马上小睡(宋)孔仲平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1宋人常以诗说理,请说说这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哲理。2两首诗在说理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塍秋日即事周密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
8、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15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贯串其中。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炼出什么哲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
9、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B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就没有人怜惜。C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衰老的表现。D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便可翛然自乐。E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
10、易的宽慰和鼓励。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释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何事”反问,表明侄子虽然未能入仕显达,却一直谨守礼道,作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此联中两个“穷”字的意义不同。B.颔联运用反衬手法,借家乡战乱来反衬侄子守礼修为、品格高洁、卓然突出的形象。
11、而此联后一句又与首联关合,与“何事”之句映照。C.尾联出语警策,情意深重。作者劝诫勉励侄子要珍惜时光,勤苦学习会终身受用同时,这也是作者总结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言。D.这首诗在语言上平易浅近,质朴自然。没有一个难解字句,毫无半点雕琢痕迹,却摄取了弟侄独特的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5、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 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北塘避暑(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12、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14、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15、宋代诗歌重“理趣”,本诗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结合诗句谈一谈。答案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注】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
13、人琴俱亡”。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标题中“乐天见示”的“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B.诗人从读白居易的赠诗写起,既表示了认同和伤感,也扣合诗题,表明了酬答之意。C.“故人少”与“祭文多”对偶工整,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含有深刻的哲理。D.诗的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情,可谓言简而意深。15、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答案】14.C 15.内容上: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此联运用象征的手法。哲学思想: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
14、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是客观规律,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尊重逝者,善待生者,珍惜生命。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新旧之间相互包容,彼此渗透,辨证统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C项“揭示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面”错误,两者不构成对立关系,因“古人少”才会“祭文多”。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
15、艺术。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涵。题中颈联运用了象征手法,“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然后从人和物的不同角度再结合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新旧矛盾的对立统一等方面加以辩证分析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悟道诗某尼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注】这是一首哲理深刻的禅诗。14.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
16、遍”言行程广。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择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D.末句的“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凡尘的思恋。15.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什么?【答案】:14D15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解析】14、D.有误。此诗不关凡尘与佛门的旨意,仅仅写岀寻春悟道的体验。“春已十分“表明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我们要好好珍惜。这 是参禅所得,并非思恋凡尘。故选:D。15本题考査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歌大意:费尽了时光寻找盎
17、然的春意却见不到春的踪迹,脚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笼罩在山头的白云。重返家园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这眼前的枝头上春意正热闹十分。全诗描述主人公虽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作者描绘这一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这样一个道 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风景往往不在遥远的地方,有时就在你的身边,要善于发现。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4、下面对两首
18、诗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展示了两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平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徒劳无功;而今无需人力,船却自在前行。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B.第二首诗写舟行见闻,突出心情变化。从“夜如何”的担心害怕,到“试卷”的期待不安,再到景色“依旧”的欣喜欢快,情感变化富有层次。C.两首诗都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第一首用“艨艟巨舰”和羽毛作对比,表现春水的力量;第二首用扁舟一叶和“满江风浪”作对比,表现夜航的艰险。D.两首诗都写了“水上行舟”,借用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悟。由此可以看出,细心观察和体悟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15、宋诗重在说理,请结合诗作分别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