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作业三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据下表可知()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3东汉
2、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别大宗小宗D维护经济特权4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5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
3、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A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6汉代的许清、许劭为当时著名贤士,他们开办讲坛,每月初一命题清议,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无不声名大噪,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此举反映了()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大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7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8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
4、,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9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0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
5、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11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A帝王的喜好B才能和学识C财富的多寡D门第的高低12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13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
6、”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14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15据学者研究发现,汉文帝时期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这样的变化()A体现了察举制的形成完善B标志着科举制度走向成熟C有利于贵族垄
7、断人才选拔D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二、材料分析题16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
8、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
9、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0、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2D【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