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练习一、单选题1.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发明了造纸技术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A. B. C. D. 2.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北方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A.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汉族人大量北迁C. 魏晋南
2、北朝时期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状态D.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状况3.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这表明宋神宗元丰三年后()A.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B. 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二府三司制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 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三省六部制4. 中国古代下列官职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御史大夫“计相”刺史内阁。A. B. C. D. 5. 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键所在。以下对于行政中枢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设置三公建
3、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A. B. C. D. 6. 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也是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上述广义诗歌分别属于A. 楚辞、汉赋、唐诗B. 楚辞、唐诗、宋词C. 宋词、唐诗、元曲D. 唐诗、宋词、元曲7.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
4、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世官制阶段察举制阶段前期九品中正制时期科举制阶段A. B. C. D. 8. 小说红楼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追求神仙乃是士人普遍风气B. 社会上儒佛道文化兼容并存C. 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D.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佛道传统9. 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重用人才,
5、善于纳谏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崇尚佛教,特封班禅A. B. C. D. 10. 下列以洛阳为都城的朝代是()A. 西周B. 西汉C. 北魏D. 隋朝11. 元朝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处理当地军民事务,且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B. 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C. 行省长官多为汉人并且掌握实权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12.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完善科举程序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化政治世俗
6、文学兴起。A. B. C. D. 13.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A. 三国鼎立B. 西晋灭亡C. 东晋建立D. 前秦统一北方14. 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宋朝这一举措()A. 导致“冗官”现象的出现B. 给政治增添了活力C. 更加注重选拔优秀人才D. 规范了选官的程序15. 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 孔子的无为思想B. 孟子的仁政思想C. 荀子的中庸思想D. 韩非的法治思想16.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
7、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7.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A. 秦汉、明朝B. 西周、秦汉C. 夏朝、隋唐D. 秦汉、隋唐18.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
8、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19.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A. 白居易称
9、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B. 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C. 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D. 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20.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中宗胆小怕事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21. 钱穆国史新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
10、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代中央官制的显著特点是()A. 相权受制于皇权B. 皇权与相权互相制约C. 皇权受制于相权D. 相权分散、突出皇权22. 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A.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督B. 直接导致地方割据C. 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D. 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23. 唐太宗时期,某年正月初三,忽报塞外敌人10万余众来犯中原,形势危急。于是皇帝急召大臣商议对策。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
11、省兵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2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B. 小农经济的重大突破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 儒学思想开始成为选拔标准25. 根据如图隋朝时的三省六部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这一制度建立于秦朝B. 该制度完善了中央集权C. 这个制度取消了相权D. 该制度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6.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你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兵部出兵D. 交
12、枢密院裁定27.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A. 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B. 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 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D. 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28.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 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 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D. 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29. 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不同是()A. 考试目的B
13、. 考试内容C. 考试方法D. 考试管理30.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 西汉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二、材料解析题3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
14、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读书札记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 。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
15、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汉代发明了造纸技术,故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宋代并不是发明了印刷技术,而是改进,故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两项符合宋代的史实,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经济文化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组合型选择题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同学们要掌握它的解法,解答这种题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在题目中找到一至两个错误的知识点,然后排除,一般说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2.【答案】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才得以开发,故
16、A错误 B说法错误,故排除 材料“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说明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状态故C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3.【答案】D【解析】A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B宋朝初期中央是二府三司机构,但材料中说将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可以看出中央官制被改变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地方管制,所以看不出中央集权是否
17、加强 D从材料中“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可以看出,中央官制实际上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在宋朝的表现,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看出三省六部制的具体表现内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确立,唐朝完善,为后世其他王朝所沿用,后世王朝在沿用三省六部制的时候,有所改变材料中反映的就是宋神宗时期,继承三省六部制,进行改造的结果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结合所学知识,“计相”负责财政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王侯和地方高官 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咨政机构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监
18、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具有监察职能”,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5.【答案】A【解析】设置三公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是在秦朝;废除宰相制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是在明朝;建立中朝行政中枢权力移至皇帝亲信手中是在汉朝;完善三省制三省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是在唐朝。故正确排序为,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行政中枢。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古代行政中枢的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古代行政中枢,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
19、学体裁的辨析能力。“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出自宋代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黄巢的诗菊花;“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出自元代无名氏的朝天子志感。从句式特点看分别为宋词、唐诗和元曲。故C项正确。其他各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现公平,选拔的依据是考试成绩,比较有利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通过对德才的考察进行推荐,也可以让一部分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向上层社会流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084902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