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 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苏轼吧。预设: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
2、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预设: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
3、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1.词句出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注释】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
4、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预设:【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教师:说一说:根据你们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序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预设: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2.词句出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注释】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