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后作业三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形成一股潮流。各国的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B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C结束了兼并战争D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力3论语中孔子曾经对
2、学生仲弓说:“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的儿子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春秋时期()A没有使用牛耕B已经使用牛耕C已经使用铁犁D不再用牛祭祀4春秋战国时期,从血统上“华夏共祖”开始转变为“华夷共祖”,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夏内夷外”的天下观转变为“王者无外”。这种转变反映了()A传统政治制度的瓦解B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家国同构体制的衰落5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
3、”,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6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D汉承秦制,郡国并行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思想出自下列哪一位思想家()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8论语记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句话表明()A德治思想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B德治与法治治理
4、民众的效果相同C赏罚分明有助于君主管理国家D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黄河中游流通的“布币”,东方齐国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这反映了当时()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B大型中心城市涌现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D工商业主富比王侯10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周襄王接受晋侯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周简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周王室争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在晋侯的支持下,周王室获田。据此可知,当时()A奴隶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确立B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缺失D天子与诸侯经济关系紧密11春秋战
5、国时代是中国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时期。战国中期,屈原以理性的审视扣天而问,其诗作哀郢抒发了楚都郢被攻破后的无尽悲伤。楚怀王在遭受秦国软禁时,宁可客死他乡亦不肯捐弃国土而偷生。这些现象体现了楚文化A开拓进取的特质B浪漫主义的色彩;C忠烈爱国的情怀D崇尚个性的追求12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由此可见关于“采诗”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地方得失B体察民情疾苦,纠正君主专制C掌握舆论动向,规范国家治理D集合各地民情,以备后世借鉴13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
6、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14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各国争相变法B出现了百家争鸣C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D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15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D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二、材料分析
7、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材料二“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三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五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柏拉图(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2)材料二、三中孔子和柏拉图
8、都描绘了一种社会,各有其特点,其共性是什么?(3)材料四、五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17“政德”一词首见国语,主要用以论说君主的德性德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对为政者的德性有着深入的思考。孔子认为“仁”是为政的根本和出发点,他强调为政者要具有仁民、爱民的大德。围绕着如何仁民,他提出“政有使民富且寿”“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等主张。他主张为政的首要条件是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将内在的圣德推而广之,以教化民众,对外则担当社会重任,治国安民。同时,他认为为政者要先从修身
9、齐家、努力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境界做起,然后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和国家,从而达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还认为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实施政令,只有为政者以德修身,勤勉尽责,才能治理好国家。而对于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要通过外察和自省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
10、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的异同。
11、(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孔子和柏拉图政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与柏拉图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
12、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还未建立,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无从谈起,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没有结束兼并战争,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渐增强国力,这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力,而不是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犁牛”可知,当时已经使用牛耕,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使用铁犁,排除C项;根据“虽然人们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可知,人们不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