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题强化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题强化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题强化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必一第一课习题1据周礼正义载:“宾客之礼主于敬,故谓之宾礼。”“宾礼”是天子敬诸侯以及诸侯相敬之礼。由“敬”则生“情”,生“情”则“亲”,是“宾礼”的礼义。这一制度A孕育着原始民主色彩B旨在传播先进的文化C助推家国体制的确立D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2汉代州、郡国、县、道、侯国政府之属吏皆由长官自辟用本域人,各以本州、本郡国、本县、本道、本侯国所辖之境为准,不得用辖境以外之人;而地方郡县长吏则由朝廷直接任用他郡之人。汉代这一制度设计意在A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B巩固王朝统治基础C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D完善官僚选拔制度3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
2、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D巩固君主专制4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A提升军事能力B加强中央集权C规范地方行政D完善三省制度5汉朝君主的诏令往往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檄到,亟下县道,威喻陛下意,毋忽!”等词句。汉朝君主意任A推进国家政令统一B建
3、立文书行政管理制度C调整地方行政制度D以“圣谕”教化基层百姓6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7“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求“福”途径的变化A反映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成熟B说明西
4、周时期抛弃了鬼神信仰C体现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D反映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8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出现分化,入值军机处的为内中堂,留守内阁的为外中堂,内阁有满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除负责军事机密的决策外,还有满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机构。这表明清朝A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军机处在处理事务时比较灵活C中枢机构的职责分工明确D内阁与军机处权力的争夺激烈9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A
5、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10青铜器邢侯簋和麦尊记述了周成王封周公四子苴为邢侯、邢侯朝觐、邢侯参与王室大典、成王接待邢侯等隆重场面。还记述了周成王与邢侯同乘船游览、同射猎助兴、同在宫中寝息,周成王赐与邢侯戈、服装和臣奴等活动。周成王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A提升邢国战略地位B维护礼乐秩序C明确大小宗的关系D扩大王室权力11北宋时期经常出现“朝议”与“廷争”。仁宗时宰相吕夷简曾对摄政的刘太后说:“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当廷争。”张方平也在奏疏中指出:“中书奏事,争辩御前,连日纷哗,中外喧骇。其于事理,必有曲直。”这说明北宋的中央决策方式A
6、重视发挥防错纠错机制作用B因循旧例鼓励官员各抒己见C改变了传统的朝廷决策模式D不断激化内廷与外朝的矛盾12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13曹魏景元四年,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司马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主动献降。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蜀人北迁”这一-做法旨在A促进民族融合B发展北方经济C重构中
7、原秩序D瓦解地方势力14十七史商榷中说:“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由此可见北宋A借助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B主要是为应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而改革C在政治制度上有新建树D在因循承袭的基础上迫于时代形势变动15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A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C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D表明汉代脱离
8、秦制框架束缚16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A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C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D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17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18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国
9、君因为战事需要,建立起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制度一一县制。其产生有以下几种况:齐、晋、秦、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诸侯国内,分割卿大夫的采邑为县;为方便管理,聚并一些乡、邑为县。县制的出现A加强了宗室贵族的影响力B加速了官僚制度的形成C扩大了周王室的管辖范围D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19卜辞中经常有先王宾于上帝的记载,商人认为先王死后会升入天国且经常宾于帝所,他们接受人王的献祭,然后影响上帝,使人王得到好的收成及各种福佑,所以在商人的各种祭祀中,对于祖先神的祭祀特别隆重。这说明商A占卜迷信活动盛行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祭祀活动影响天象D权力实现高度集中20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卜式(生卒年不详)因
10、养羊致富,因匈奴屡犯边境,曾上书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又施钱财帮助乡民,卜式也常以巨资购买田宅;汉书张禹传中记载张禹(?一前5年)富贵之后,买田400顷,均是灌溉方便、土质肥沃之地。以上事例反映出A豪强地主势力壮大B西汉政府鼓励土地买卖C匈奴严重威胁边疆D农耕经济出现繁荣景象21周公认为“天命”就是民心民力,故而在“敬天”的同时,极力提倡“保民”。主张治国者首先要加强自我克制,处身行事以“德”为规范,同时也要加强对“民”的教育。周公的这一思想A促进了平民教育的普及B创立了宗法分封制的原则C对先秦儒学有较大影响D弱化了对天和上帝的信仰22宋代的知州经历了从文武臣僚作为临时差遣,权知某州(军州)事
11、,到以文臣知州为主作为常设的州级长官的渐变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A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B理学影响力日益扩大C文官势力得到了增强D守内虚外的治国方针23“流民法”始于汉武帝。汉书石奋传云:“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汉武帝还以户口增多、流民减少,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进行奖励。该法的制定旨在A维护统治秩序B解决王国问题C根除腐败现象D壮大小农队伍24周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往来时会有“辞玉”的举动。“辞玉”大多是诸侯之间的聘享之礼,表明两国之好,当礼毕后还会把自己的挚玉还礼给对方,称为“还玉”。周代这种做法A消除了贵族纷争B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C落实了分封制度
12、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25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不同的人所执的圭是不同的。据此可知,周代的圭A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色C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D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26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A使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D使中枢决策
13、过程发生质变27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三十二年,虢公祭祀神明,请求赐予土地,周内使日“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虢国大臣史嚣也说“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表明春秋时期A神权退出政治舞台B祭祀活动遭到否定C人定胜天思想确立D民本思想已经出现28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建构起纵向的统治秩序,加强了王权。宗法制则从普遍存在的宗族关系层面,增强了周王的影响力。由此可知西周政治制度建构的出发点是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防止商朝旧贵族的复辟C实现统一有序的国家治理D维护等级分明的贵族政治29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
14、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30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咸丰时期,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保举至武职三品以上者竞多至数万人。据此可知A晚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面临调整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具有必然性C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D洋务运动兴起
15、的条件已经成熟31学者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说道:“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和发展。而政治权力的取得,主要依靠道德、宗教垄断稀有资源等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人神沟通手段的独占。”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法律教化作用显现B神权与政权相结合C血缘纽带作用弱化D德治与法治相融合32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王畿的职官分为四类:文官(分管各类行政事务)、武官(分管征伐、田猎、禁卫、边防等事务)、史官(主管祭祀)和宰(主管王宫内部事务)。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至上B官制完备C家国同构D政族分离33夏商时期乐舞大多以神话般的写意形式来表现图腾崇拜,歌颂部落首领的功
16、德,而西周乐舞则注重各种烦琐的礼仪,规模宏大面又庄严肃穆,在祭祀典礼等仪式中时刻强化化着天子与诸侯封君间的秩序。据此可知,西周乐舞A强调政治制度的革新B注重渗透社会等级思想C淡化了血缘政治关系D强化了君主的至上权威34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这反映了明初A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C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D君相矛盾空前激化35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仁宗说:“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材料反映出A宋代把相
17、权分给中书和枢密使B宋代相权有所扩大C宋仁宗的权力得到空前强化D宋代极力削弱相权36唐六典记述了唐代中央的集议制度。“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龙朔二年,唐高宗希望下诏规定天下僧人道士都要礼拜君亲,经过朝廷官员讨论表决,主张出家人致拜君亲的是354人,主张不拜君亲的有539人,最终唐高宗放弃了该主张。唐代这一制度A推动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使行政权与决策权开始分离C有利于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D推动了三教并立局面的形成37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人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
18、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C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38汉武帝时期,一改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掌握盐铁等资源以及皇帝的赏赐从少府支取的做法,让本属于宰相管理的大司农直接上奏盐铁丞的奏章,并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盐铁等矿产资源。汉武帝此举A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职能B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C加快了盐铁官营政策出台D旨在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39据史料记载,商王太甲德行有亏,大臣伊尹便将之囚禁在“桐宫”,待其悔过之后才恢复其王位。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待其成年后才将权力奉还。这反映出当时A宗法
19、制度限制王权B礼乐秩序走向崩溃C君主集权程度有限D地方诸侯威胁王权40明清时期,皇帝直辖六部。六部的设置,基本上沿用唐宋旧制而略有变化。六部以吏部为首,吏、礼、兵三部,按职能各设四司,户、刑、工三部,则按省设司。清代为了统管少数民族和边疆事务,还设有理藩院,与六部并列。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副手为侍郎,习称堂官。这A有利于提高皇权统治的效能B推动了分权制衡体制的形成C使中央行政体系渐趋于紊乱D表明六部成为最高政务机构41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较为成熟,官吏需要定期接受吏部考察,以惩处昏懦贪奸、才力不及者。在弘治六年的考察中,吏部尚书王恕上奏皇帝要求罢免近两千五百名官员,皇帝以“人才难得”为由不允,王恕以
20、辞职威胁迫使皇帝同意。这一现象反映出A明代官僚集团内部相互倾轧B人才储备在明代的严重不足C明中期吏部行政地位的降低D君主专制对考核制度的干扰42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共有王国二十五,郡四十三。汉武帝施行推恩法,削弱王国力量,增设新郡,至太初元年,全境共有一百零九个郡国,王国仅存十八。这A激化了中央与诸侯矛盾B改变了国家的管理模式C奠定了解决边患的基础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43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
21、时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44西周的中央机构“卿事寮”主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及其政务,“太史寮”掌管册命、记录国家大事、祭祀、占卜、历法等。西周前期为两寮长官共秉国政,但晚期“太史寮”及其职官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西周晚期A神权逐渐被王权所取代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重人事的文化精神渐长D史官丧失对王权的约束45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
22、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试卷第5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详解】“宾礼”制度下,充分利用了血缘纽带下的亲与情,有助于推动诸侯、天子之间关系的和谐,稳定统治秩序,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决策程序,无法体现出民主色彩,排除A项;“先进”无法体现,排除B项;宾礼是礼乐制度下的具体一项,意味着当时国家制度已经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地方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汉代地方政府长官的属吏由本地人充当,但是地方长吏却必须由外郡人担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089708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