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典型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题。(7分)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注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
2、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二)(2016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赠别友人卢纶【1】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3、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17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
4、稹菊花)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18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送狄宗亨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梅尧臣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5、)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方法点拨: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附1】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
6、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附2】常见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运用比喻
7、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归纳此类诗歌思想内容】【巩固训练】(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
8、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一题。(7分)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 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
9、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共12分)一剪梅(南宋)刘克庄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束缊(yn
10、):捆乱麻做火把。元:通“原”。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B. “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C. “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孟
11、浩然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 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 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 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12、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 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五)(2016届海淀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
13、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
14、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15、。“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七)(2017届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杜二甫:即诗人杜甫。泗水:水名。徂徕:山名。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
16、情。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
17、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别诗鉴赏【学
18、习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一、送别诗的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南浦、灞桥等)意象(柳树、浊酒、寒蝉、阳关、古道等)3.基本主题: 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1)别 董 大(其一)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送杜少府
19、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借送别言志(坦白心志的告白)。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
20、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明快)5. 赠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
21、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方法点拨: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
22、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附】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二、典型例题【例1】(2011东城区示范校第二次联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