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doc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1414 课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
2、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3)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20 世纪 70 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
4、: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3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3
5、)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开始时间: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4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
6、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易混易错4新经济政策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图解识记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7、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拨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概念阐释斯大林模式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8、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5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主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
9、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材料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
10、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史料解读材料中划线句子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问题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什么?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提示 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含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史论总结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6(1)不同点政策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农业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
11、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主要内容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1)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单一公有制(1)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2)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1特点材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
12、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解读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2影响材料一 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增长示意图7材料二 在苏联,1928 年的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13、。问题思考材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14、。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 1921
15、 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的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
16、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11919 年 3 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 D征收固定粮食税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1919 年 3 月” “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9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
17、A 项正确。2(2017德阳期末)1918 年 7 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 ,10 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答案 B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 ,10 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 B 项正确。3(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18、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 “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 B 项正确。4(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第三 单元 各国 经济体制 创新 调整 14 社会主义 建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