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
《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1717 课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解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以及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及影响。2.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内外政策。2内容农业工业(1)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
2、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2)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2)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提出的“20 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混易错2赫鲁晓夫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
3、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只是局部调整。思维点拨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工业农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评价(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2)局限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到 20 世纪
4、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图解识记图示法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易混易错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但最终使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 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2措施(1)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弊端(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行。4结果:改革失败,导致 1991 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主题 “二战”后的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材料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史料解读划线句子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提示 没有从根本
6、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材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7.1%,比前五年下降 1.3%,其后五年又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 2.8%。史料解读材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为“8.4%” “7.1%” “2.8%” 。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
7、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4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材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
8、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史料解读材料中划线句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问题思考据材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史论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 异 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经济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一、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
9、利于推动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进展太快,导致国内5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二、多角度理解苏联的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多次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
10、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1(2017苏州检测)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11、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答案 C解析 通过“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此举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 C 项正确。2(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 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
12、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6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 A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 A 项正确。320 世纪 70 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C下放企业管理权
13、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答案 C解析 “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 C 项正确。4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答案 D解析 A 项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B 项发生在 19531964 年,C 项发生在 1991 年,时间不符;20
14、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故选 D 项。5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7答案 C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第三 单元 各国 经济体制 创新 调整 17 苏联 经济改革 学案岳麓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