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课件.ppt
《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课件.ppt(1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课程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让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发展现状、知识结构等。2.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指导 3.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指导课程内容共9次课,18课时,1学分第一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二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介绍第三讲: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务制度介绍第四讲: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指导第五讲: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第六讲:大学生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第七讲:大学生如何面对焦虑第八讲: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第九讲:考试第一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类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方向之一,目前教育部
2、关于公共管理学科设置的专业方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自身及其如何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简而言之,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公共部门的一切行为。随着近年来学科领域的扩张和内容的深化,公共管理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一、公共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公共管理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
3、行政机构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它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对政府运作、伦理、关系的研究,还包括公共管理史、当代东西方各派公共管理学学说,以及对各国政治体制、管理体制、政策方向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也涉及对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初步研究应用。公共管理学并非本土学科,据考证,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但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最早可追溯到威尔逊 1887 年所发表的行政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从 1887 年威尔逊的
4、行政之研究发表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第一阶段从1900年到1926年,出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1927年到1937年即第二阶段,出现了关于行政原则的学说;直到第三阶段出现了公共行政即政治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的观点;最后,到第四阶段出现了公共行政即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的发展。总之,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
5、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批的公共行政学者试图将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及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InstrumentalOrientation)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途径,即公共管理途径。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当代新公共管理倡导是从主体的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进而把公共管
6、理和公共行政区分开来。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研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较为年轻的学科。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中国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 级学科。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未来世界和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学科。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生长点。近些年,公共管理学院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
7、,新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不断出现,中山大学是中国最早公共管理学发轫之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设有公共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但是,任何新的一级学科的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 说尤为繁重。几年来,我国学界理论研究上对此关注不足,所以,公共管理学在学科整合在实践中进展缓慢。二、作为社会管理组成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内容(一)公
8、共事业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既不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又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而被称之为“公共事业”或“非营利组织”机构提供的服务,且这些服务的规模、种类日趋多样化问题:举出上述为公众服务的这些组织的例子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3.9万个,工商服务业类22847个,科技研究类19786个,教育类12943个,卫生类11521个,社会服务类3
9、0818个,文化类19687个,体育类12623个,生态环境类6702个,法律类3213个,宗教类4165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120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661个,其他32294个。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全国共有基金会1843个。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里,都存在一个由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庞大的公共事业部门。这个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是:占各国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政府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在非营利部门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就业比重来看,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最发达的三个领域依
10、次是:保健(35%)、教育(29%)和社会服务(15%);在西欧,这三个领域的次序为教育(28%)、社会服务(27%)和保健(22%);在拉美则为教育(44%)、专业服务(12%)和保健(12%);而在中欧国家,这个次序为文化休闲(35%)、教育(18%)和社会服务(12%)。公共事业的概念。所谓公共事业,是指主要由社会公共组织提供,为所有社会成员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人们共同生产生活条件的社会事务。现代公共事业活动有以下特点和性质:1公共性。现代公共事业的公共性,是指各项公共事业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或者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利益,构成了人们共同的利益和
11、为生产生活提供条件。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各项社会公共事业以为公众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3服务性。与企业生产经营相比,公共事业活动主要是为社会成员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产品。4专业性。专业性是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都是在特定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概念背景: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和发展,国外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传播,与公共事业概念同时流行的相关概念还有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公
12、民社会、志愿者等,有必要澄清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事业单位根据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兴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兴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实际上,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借鉴,在事业单位概念的基础上,演化和发展为公共事业范畴,并取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列入国家有关专业目录。2非政府组织 按照组织宗旨和目的,可将社会组织分为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公共组织再按其是否行使行政权力可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英文文献中简称NGO,即Non
13、-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缩写。主要强调这些组织活动的非政治权力性,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政府财政资金,如社会捐赠等,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环境保护组织等都为非政府组织。3非营利组织将社会组织首先按照是否行使政府职能,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再按照是否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分为营利组织(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英文文献中简称NP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因此,非营利组织就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助性活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在国际上得到广
14、泛认同和使用。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制度即和非营利组织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如为公共利益服务、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营利性等,但在资产、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重大区别。4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外所有部门的统称。可见,第三部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都可划归第三部门的范围。两者的区别在于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不同。5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在国家政治活动与家庭、个人之间的一个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及其所结成的各种公民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可见,公共
15、事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6志愿者及其组织志愿者是指具有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不计报酬,自愿从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人。志愿者组织是由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在有的国家,非营利组织招募大量的志愿者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支持,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只能解决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产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混合物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16、。公共事业服务除部分为纯公共物品外,相当一部分为准公共物品。(二)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有关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规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由谁来管理。总体而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具体来说,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及政府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以这些非政治、非经济
17、的社会事务为管理对象,就使公共事业管理同政府管理、企业管理有了质的区别。第三,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即通过为公众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够改善社会成员的共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众的福利水平。这是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公共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第四,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也遵循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职能,也同样适用于公共事业管理,成为其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结合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状况,选择
18、科学、合理的管理工具,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五,公共事业管理的环境。任何公共事业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公共事业管理必须研究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并达到预期管理目标。(三)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与非政府组织相比,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职责、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责1制定、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制定、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制定、
19、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务院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方式:1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公共事业2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业3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公共事业(三)现行中国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改革在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大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对上述组织实行归口登记、分级管理体制。1归口登记根据现行管理体制,我国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统一归口登记管理。其中,事业单位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
20、。通过统一归口登记管理,政府可以掌握公共事业机构的规模、结构,以及从业人员状况,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利用登记管理,设置公共事业成立条件,审查、批准有关组织和个人成立公共事业组织的申请,保证公共事业活动符合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政府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2分级管理按照现行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对事业单位而言,由中央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归中央政府管理,由地方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归本级政府管理;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活动范围,由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即在全国范围内活动的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21、由民政部负责登记,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业务管理,凡在一定地区活动的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登记,同级党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对公共事业机构的管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事权之一。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
22、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例:法国德国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
23、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按照前联苏斯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
24、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率先开设了公共
25、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公共事务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社会管理的实务、技术与方法,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事业 管理 导论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