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十章_矿井火灾.ppt
《(精品)第十章_矿井火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十章_矿井火灾.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矿井火灾矿井火灾矿井通风与安全10.1 概述概述n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n矿井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烧毁大量的煤炭资源和设备,而且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流和有害气体,危及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时还诱发瓦斯、煤尘爆炸,进一步扩大其灾难性。我国每年都有多起矿井火灾恶性事故发生,给矿井带来巨大的灾难。n矿井火灾按引火热源分n外源火灾n自燃火灾10.2 矿井外源火灾n一切能够产生高温、明火、火花的以及由可燃材料制成的器材和设备,如使用不当都可能引起外因火灾。n随着科技的发展,矿井开采技术不断进步
2、和开采环境的不断改善,但矿井火灾与爆炸灾害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更多的新材料,包括各种树脂、塑料、液体燃料和液压机液等应用到矿井中,另外就是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电设备增多,这些都增加了火灾的发生概率。n现在矿井灾害事故中牺牲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在矿井火灾和爆炸事故中丧生的,因此,矿井火灾的防治一直是采矿安全关注的重点。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事故严重度的统计 瓦斯瓦斯 火灾火灾 水灾水灾一、外源火灾特性n1、火灾三要素、火灾三要素 产生外源火灾的三个必要条件是:有可燃物产生外源火灾的三个必要条件是:有可燃物存在、有足够的氧气和足以引起火灾的热源存在、有足够的氧气和足以引起火灾的热源。这
3、也称火灾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火灾都不能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火灾也会熄灭。可 燃 物源热氧气2、火灾的燃烧类型、火灾的燃烧类型n扩散燃烧(扩散燃烧(Diffusion Combustion)是高浓是高浓度的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的燃烧现度的可燃气体与空气边混合边燃烧的燃烧现象。象。n预混燃烧(Premixed Combustion)是可燃是可燃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好后的燃烧气体与空气预先混合好后的燃烧富氧燃烧和富燃料燃烧n富氧燃烧(Oxygen-rich fire)是氧气的供给量大于或接近于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的燃烧。n富燃料燃烧(Fuel-rich fires)是氧气的供给量低于燃烧所需
4、要的氧气量的燃烧。回燃n受限空间内发生火灾时,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由可燃物分解的可燃组分进入到烟流中因缺氧而不能燃烧,此时即为富燃料燃烧状态,当富燃料燃烧的高温可燃气体遇新鲜空气时当富燃料燃烧的高温可燃气体遇新鲜空气时发生的突然燃烧,称作回燃。发生的突然燃烧,称作回燃。什么是回燃?什么是回燃?回燃的发展过程火没了,可以进去了热烟气空气重力流门着火了富燃料燃烧实验(“跳蛙”现象)火风压(浮力效应)火风压(浮力效应)n矿井发生火灾时,火灾的热力作用会使空气的温度增高而发生膨胀,密度小的热空气在有高差的巷道中就会产生一种浮升力,这个浮升力的大小与巷道的高差及火灾前后的空气密度差有关。在地面建筑中这种现
5、象也很普遍,被称为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即通常室内空气的密度比外界小,这便产生了使气体向上运动的浮力,尤其是高层建筑中的许多竖井,如楼梯井、电梯井等,气体的上升运动十分显著,这种现象有时也叫热风压热风压。n在矿井中,火灾产生的热动力是一种浮升力,这种浮力效应(Thebuoyancyeffect)就被称为火风压。火风压就是高温烟流经倾斜火风压就是高温烟流经倾斜或垂直的井巷时产生的自然风压的增量或垂直的井巷时产生的自然风压的增量。火风压与矿井自然风压的产生机制是一致的,都是在倾斜和垂直的巷道上出现的空气的密度差所至,只是使空气密度发生变化的热源不同,故这二者都可称为热风压。n矿井发生火灾后,由于火风压
6、的作用会改变原通风系统中压力的分布和风量的分配,即可能使通风系统风流发生紊乱,扩大事故范围,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火风压的计算火风压的作用n在风路中发生火灾时,火风压的作用只有在高温烟流流经的上行或下行巷道里才能表现出来。高温火烟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就好象在高温火烟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就好象在其流过的上行或下行巷道里安设了局部通风其流过的上行或下行巷道里安设了局部通风机一样机一样,它们的作用方向在上行风路中与烟流方向相同,在下行风路中则相反。节流效应(The Choke effect)n节流效应是矿井火灾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现象。矿井火灾时期,由于火烟的热力作用等的影响,主干风路以及旁侧支路中的风量往往会随
7、着火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如果由于火灾的发生,主干风路的进风量可能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节流效应火灾对通风系统的影响 n1、烟流逆退(、烟流逆退(roll back)n2、风(烟)流逆转风(烟)流逆转案例案例n1990年5月8日,某矿在下行进风胶带斜井两段胶带搭接处发生了一起重大胶带火灾事故,火灾产生的火风压造成了进风斜井的风流逆转,从而扩大了事故的损失,共造成了80人死亡。事故分析事故分析n事故初期抢险救灾决策失误。作为下行通风的运输机斜井发生火灾时,火风压的作用与主要通风机提供的风压作用相反,极易造成风流的逆转;此外,作为一般的救灾原则,当进风井筒中发生火灾时,必须采取反风或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
8、的措施。当时的救灾决策者因救灾心切盲目带领救护队员进入发火胶带斜井救灾。n矿井缺乏抗灾能力。事故发生时,矿井不能反风;在编制的矿井灾害预防计划中,没有提出运输机胶带斜井的预防火灾措施。n缺乏安全意识,防火设施和措施不落实:长期使用非阻燃胶带;地面水池设计要求容量200m3,但实际容量10m3;灭火工具不配套,只有砂箱没有铁锹;改扩建设计中有防火门,但并未施工;第一台胶带机交付使用时没有铺设供水管路;井下电、气焊安全措施制定不完善,审批不严,在作业地点胶末、胶条等易燃物清理不彻底的情况下进行气焊;作业地点没有洒水措施。n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工人没有学习安全措施就工作;灾害时不会使用消防器材;没有
9、配备自救器,致使人员伤亡严重。10.3 煤炭自燃n我国存在有煤炭自燃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56%,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煤层占累计可采煤层数的60%;煤炭自燃而引起的火灾占矿井火灾总数的8590%。n近年来我国广泛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这种采煤方法采空区遗留残煤多、冒落高度大、漏风严重,使得自然火灾发生频繁,常常价值几千万元的综采装备被封闭在火区中,此外还使大量的煤炭被火区冻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炭自燃已成为制约高产高效矿井安全生产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煤炭自然发火机理煤炭自然发火机理n早在1862年,德国人戈朗布曼(Grumbma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煤炭自燃起因的文章。一
10、百多年来,为了解答煤为什么能够自燃,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提出了若干学说来解释煤的自燃,如黄铁矿作用、细菌作用、酚基作用,煤氧复合作用等学说。n黄铁矿作用学说认为煤的自燃是由于煤层中的黄铁矿(FeS2)与空气中的水份和氧相互作用、发生热反应而引起的。n细菌作用学说认为,在细菌作用下,煤在发酵过程中放出一定热量对煤自热起了决定性作用。n酚基作用学说认为,煤的自热是由于煤体内不饱和的酚基化合物强烈地吸附空气中的氧,同时放出一定量的热量而造成的。n煤氧复合作用学说认为,原始煤体自暴露于空气中后,与氧气结合,发生氧化并产生热量,当具备适宜的储热条件,就开始升温,最终导致煤的自燃。煤炭自燃过程n根
11、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人们认为煤炭的氧化和自燃是基一链反应。煤炭自燃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自热期;燃烧期。自热温度自热温度(Self-heating temperature,SHT)n自热温度自热温度也称临界温度,是能使煤自发燃烧的最低温度。一旦达到了该温度点,煤氧化的产热与煤所在环境的散热就失去了平衡,即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就会导致煤与环境温度的上升,从而又加速了煤的氧化速度并又产生更多的热量,直至煤自燃起来。n煤的自热温度与煤的产热能力和蓄热环境有关,对于具有相同产热能力的煤,煤的自热温度也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煤所在的散热环境。如浮煤堆积量越大,散热环境越差,煤的最低自热温度就越低。因
12、此应注意即使是同一种煤,其自热温度不是一个常量,受散热(蓄热)环境影响很大煤的着火点温度n自热期的发展有可能使煤温上升到着火温度(Ts)而导致自燃。n煤的着火点温度由于煤种不同而变化n无烟煤一般为400n烟煤为320380n褐煤为270350。煤炭自燃的条件n煤具有自燃倾向性n有连续的供氧条件n热量易于积聚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1)煤的变质程度)煤的变质程度n煤的变质过程伴随着煤分子结构的变化,碳化程度越高,煤体内含有的活性结构越少。所以煤的变质程度是煤自燃倾向性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煤是很复杂的固体化合物,影响煤自燃的因素又很多,所以同一变质程度的煤可能自燃,也可能不自燃。现场的统计表面,褐煤
13、最易自燃,无烟煤最不易自燃,烟煤介于二者之间。n烟煤的煤化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因燃烧时烟多而得名。烟煤是自然界最重要,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煤种。根据煤化度的不同,我国将其划分为长焰煤、不黏煤、弱黏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和贫煤等。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2)煤岩成分)煤岩成分n煤岩成分一般分为丝煤、暗煤、亮煤和镜煤四种。在不同的煤炭中,这四种成分的数量变化很大,通常煤体中大多数是暗煤和亮煤,除极少数的情况外,丝煤和镜煤仅仅是煤中的少量混杂物质。n不同的煤岩成分有着不同的氧化性。在低温下,丝煤吸氧最多,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镜煤吸附氧能力最强,其次是亮煤,暗煤最难于自燃。丝煤结构
14、松散,吸氧量强,在常温条件下,丝煤吸附氧的数量较其它煤种要多1.52.0倍,50时为5倍。丝煤的着火温度低,仅为190270。所以人们认为,在常温条件下,丝煤是自燃的导因,起着引火物的作用。n镜煤与亮煤脆性大,易破碎,而且灰分少,在其次生的裂隙中常常充填有黄铁矿,开采中易碎裂为微细的颗粒,细微状的煤粒或黄铁矿都有较高的自燃氧化特性,因此它的氧化接触面积大,着火温度低。故镜煤与亮煤在丝煤吸附氧化升温的促使诱导下很容易自燃。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3)煤的含硫量)煤的含硫量n硫在煤中有三种存在形式:硫化铁即黄铁矿(FeS2)、有机硫以及硫酸盐。对煤自燃起主导作用的是黄铁矿。黄铁矿的比热小,它与煤吸
15、附相同的氧量而温度的增值比煤大3倍。黄铁矿在低温氧化时产生硫酸铁和硫酸亚铁,体积增大,使煤体膨胀而变得松散,增大了氧化表面积,而且其分解产物比煤的吸氧性更强,能将吸附的氧转让给煤粒使之发生氧化。在煤中含黄铁矿越多,就越易自燃。我国许多高硫矿区如贵州的六枝,四川的芙蓉和中梁山,江西的萍乡、英岗岭,湖南的杨梅山均属自燃比较严重的矿区。我国西南主要矿区的统计资料表明,含硫3%以上的煤层均为自然发火煤层。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4)煤的粒度、孔隙特性和破碎程度)煤的粒度、孔隙特性和破碎程度n完整的煤体一般不会发生自燃,一旦受压破裂,呈破碎状态存在,其自燃性能显著提高。这是因为破碎的煤炭不仅与氧接触的表
16、面积增大,而且着火温度也明显降低。n有人研究,当煤粒度小于1mm时氧化速率与粒径无关,并认为孔径大于100的孔在煤氧化中起重要作用。根据波兰的试验,当烟煤的粒度直径为1.52mm时,其着火点温度大多在330360;粒度直径小于1mm以下时,着火点温度可能降低到190220。因此,可以说,煤的自燃性随着其孔隙率、破碎度的增加而上升。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5)煤的瓦斯含量)煤的瓦斯含量n瓦斯或者其它气体含量较高的煤,由于其内表面含有大量的吸附瓦斯,使煤与空气隔离,氧气不易与煤表面发生接触,也就不易与煤进行复合氧化,使煤炭自燃的潜伏期加长。当煤中残余瓦斯量大于5m3/t时,煤往往难以自燃。但是随着
17、瓦斯的放散,煤与氧就更易结合。影响煤炭自然发火的因素n水分对煤炭自燃过程的影响有两个相互对立的过程。n首先,煤炭中的水分在初期阶段会因为蒸发作用而散失,因此,一部分热量就会以水分潜热的形式被水蒸气带走,这就有阻止煤体温度升高的趋势。n另一方面,煤体也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这就是所谓的吸收热(有时也叫湿润热)会促使煤的温度升高。n水分对煤的总的作用就取决于这两种过程谁占主导地位。煤炭自燃倾向性n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它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和发热能力,是煤发生自燃能力总的量度。不同的煤,其自燃倾向性不同。即使同一矿区、同一煤层的煤,自燃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掌握煤的自燃倾向性非常
18、重要。它不仅是恰当地设计采煤方法,选择采区规模,合理设计矿井通风和风压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采取适当措施存储的重要依据。n我国将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煤矿矿井必须根据煤自燃倾向性的分类等级而采取相应的煤防治措施。规程要求必须对新建矿井与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的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煤的自燃倾向性测定方法n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开展对煤炭自燃倾向性的研究,先后采用了n着火点温度降低值法、双氧水法及静态容量吸氧法进行研究n在90年代初,开始采用吸氧量法,即用双气路气相色谱仪动态吸氧的方法动态吸氧测定方法30C常压煤的吸氧量n煤炭自燃倾向性分类表(褐煤、烟煤类3
19、0C常压煤的吸氧量)nI容易自燃0.71cm3g-1nII自燃=0.410.70cm3g-1nIII不易自燃0.40cm3g-1n煤炭自燃倾向性分类表(无烟煤)nI容易自燃1.00cm3g-1nII自燃=0.81-0.99cm3g-1nIII不易自燃0.8cm3g-1测试技术的国际调研测试技术的国际调研调研结果研究机构联系人主要方法澳澳 SIMTARSDr Fiona Clarkson自热温度法(SHT);绝热R70测试;气体成分分析;传统交叉点温度法新西兰新西兰AucklandAuckland大学Chen XD新交叉点温度法英国英国Leeds大学A C McIntoshF-K法和新交叉点温度
20、法英国英国AberdeenAberdeen大学工程学院J C Jones改进的HR方法;微型量热计法波兰 Crowkov 矿院AndrzejStruminskiW Olpinskii,活化能法续德国 University of BayreuthAndreas Jess Ignition point method 美国MSHAAlex Smith 自热温度法(SHT)加拿大能源与矿业部能源与矿业部 Krivokuca 无,(低硫煤)土尔其中东技术大学中东技术大学Tevfik Gyaguler 交叉点温度法印度中央采矿所中央采矿所SC Banerjee传统交叉点温度法日本九洲大学Masahiro
21、Inoue无 煤科总院抚顺分院抚顺分院钱国胤流态色谱吸氧法调研的结论n世界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有SHT,R70,CPT,HR,F-K等方法n各国在自燃倾向性测试方法研究的力度与深度与各国遭受煤自燃灾害的严重程度相关n各国采用的测试方法基本上都与煤样的温度变化过程有关n中国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恒温情况下的,与煤样的温度变化过程无关,只是考虑恒温下的吸附氧量煤的自燃发火期n煤的自然发火期:对一定的煤,在具有供氧和蓄热环境的条件下,产生自然发火需要的时间,一般用月表示。这里谈的时间是煤炭暴露在有氧和可蓄热环境条件的时间。n煤的自燃发火期是一个统计数据煤的自燃发火期是一个统计数据。包括煤的自燃倾向性(
22、内因),也反映了煤炭开采的外因条件(漏风,管理,开采条件)。影响采空区自燃的因素影响采空区自燃的因素)采空区三带划分)采空区三带划分 对于对于”U”U”通风系统通风系统(一源一汇一源一汇)的采空区,按漏风风速、采空区氧气浓的采空区,按漏风风速、采空区氧气浓度、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和遗煤发生自燃的可能性采空区可分为三带度、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和遗煤发生自燃的可能性采空区可分为三带 散热带:散热带:L1=520m,L1=520m,由于自由堆积,空隙漏风大,由于自由堆积,空隙漏风大,Q Q生生QQQ散散 窒息(不自燃)带窒息(不自燃)带:漏风小,氧气浓度低:漏风小,氧气浓度低L1L2W划分三带的指标有三
23、种:划分三带的指标有三种:采空区漏风风速采空区漏风风速V V(V0.9m/sV0.9m/s为散热带;为散热带;0.9V0.02m/s0.9V0.02m/s为为自燃带;自燃带;0.02m/s0.02m/s为自窒息带。);为自窒息带。);采空区氧浓度(采空区氧浓度(C C)分布(认为)分布(认为C C8%8%为窒息带,为窒息带,C8%C8%为自燃为自燃带);带);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采空区遗煤温升速度(dtdt1/d1/d为自燃带)。为自燃带)。由于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此指标目前尚难以应由于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此指标目前尚难以应用。用。)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采空区
24、遗煤自燃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设自燃带的最大宽度为设自燃带的最大宽度为L L1 1+L+L2 2,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为,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为V V,自然发火,自然发火期为期为S S,在自燃带内煤暴露于空气的最长时间为,在自燃带内煤暴露于空气的最长时间为(月月),则,则 (L(L1 1+L+L2 2)/V)/V 当当:S S时,可能发生自燃。时,可能发生自燃。煤炭自燃早期识别与预报煤炭自燃早期识别与预报n煤炭自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能在自燃发展的初期发现它,对于阻止其发展,避免酿成火灾,十分重要。前述的煤炭自燃发展过程中各种物理与化学变化,是早期识别和预报的根据。识别的方法可归为:n(1)人的直接感
25、觉;n(2)测定矿内空气和围岩的温度;n(3)测定矿内空气成分的变化;n(4)物探测定方法。n(5)气味法(electricnose)1、人的直接感觉、人的直接感觉n利用人的感观进行探测是最简便的方法,虽然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比较可靠n嗅觉。煤油味、汽油味和轻微芳香气味的非饱和碳氢化合物。n视觉。煤氧化产生的水蒸气,及其在附近煤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俗称为“挂汗”),在煤炭自燃的最后阶段出现的烟雾。n感(触)觉。煤炭自燃或自热、可燃物燃烧会使环境温度升高,并可能使附近空气中的氧浓度降低,CO2等有害气体增加,所以当人们接近火源时,会有头痛、闷热、精神疲乏等不适之感。2、测定矿内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第十 矿井 火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