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共22页).docx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共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共22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课程名称 数学教育心理学 姓 名 朱瑾 学 号 1 专 业 学科教学(数学) 年 级 2015级 学 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日 期 2016年 6月 .(以下内容由任课老师填写)研究生课程论文简要评语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得分: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20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Alexander)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
2、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1943年,美国另一位心理测试大师韦克斯勒提出“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概念,1950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此文被心理学界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的标志。本文先介绍非智力因素的一般理论,然后主要讨论动机、焦虑和自我效能感3个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关系,最后提出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课堂教学策略。1非智力因素概述1.1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燕国材于1983年对非智力因素概念作了一种界定:广义地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狭义地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李崇德认为非智力(或非
3、认知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沈德立指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心理范畴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划分的尝试。他认为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成分,沈德立确定了与学习密切相关的11种因素: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情绪稳定性、好胜心、支配性。1.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和结构 沈德立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四种基本功能:动力功能。包括内驱力和情动力。内
4、驱力是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情动力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维持调节功能。非智力因素能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如果遇到障碍,则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补偿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够对个体的某些弱点起到补偿作用,即所谓“勤能补拙”。 定型功能。所谓定型功能是指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固定化。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并保证智力或能力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起着一定的定型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由若干子系统有机组成,主要包括四个系统:引导思维系统,主要由个人的抱负水平、自我意识、注意力等因素组
5、成。这一系统的水平和层次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个体努力的程度和努力方向,同时还承担着维持个体的活动指向集中于一定的目标,避免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保证个体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自己的目标,直到达成目标。动力系统,主要有由人的动机组成。包括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要求了解与获知的需要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外在动机是个人为达到一定外显目的而产生的动机,是一种外部驱动力。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起动力作用。调控系统有人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组成。积极的情绪对学习活动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在负面情绪下,知觉范围变窄、记忆里不牢固、思维
6、活动呆板、决问题困难;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包括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学习活动的完成与克服困难是紧密相连,意志还能抑制和阻止各种不符合实现目标的行为。在这一系统中,既要善于调动情感的动力作用,也要善于用意志去调控消极情感,使其危害降到最低。定向系统由人的性格与气质组成。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今后的环境教育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产生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2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2.1数学学习中的动机因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心理
7、学对动机的理解由几个要点:第一,动机与行动相关联。第二,动机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某种性质的力量,能够驱使人们产生行为活动。动机具有导向目标的作用,一方面强调动机的倾向性特征;另一方面,动机不等同于目标,与对象不是一一对应关系。2.1.1期望-价值因素期望-价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行为的发生依赖于人们对行为导致目标实现可能性的认识,依存于目标的主观价值。期望-价值理论被阿特金森(Atkinson)和罗特(Rotter)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或者说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持久倾向(气质),是在个体发展早期通过特殊的儿童教养活动形成。阿特金森提出接近成
8、就目标的趋势由3个因素决定,这三个因素是: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就的动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值,这些成分有相乘关系: 且预测,则。由此可以得到以下推论:首先,在任务难度为中等时,动机作用达到最大值。其次,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欲望越大(值越高),中等难度的任务对这个人越具吸引力。相反一个人越不在乎成功(值越低),这个人越有可能选择很容易或很难的任务。阿特金森提出的这些动机原理以某种变通形式出现在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中。阿姆斯(Ames)提出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课堂任务应该是适当的难度水平。班杜拉(Bandura)等提出教学中应该将长期的、遥远的目标分成较小的单位或近期目标,当作校准任
9、务难度的一种策略。(2) 社会学习理论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面临多种课选择的行为方式时所进行的选择。他对动机领域的两种主要观点强化观点和认知的观点进行了整合,提出人们是对具有最大奖赏的目标抱着最高的期待进行活动的。罗特认为,对成功的期望决定于3种因素:一个人过去在特定环境中的经验。在没有特定经验的情况下,先前的相关经验也会发生影响。人们对特定任务特征的知觉。罗特还在考察技能决定和机遇决定两种情况时提出了著名的控制点理论: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和所受到的强化负责,而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则认为强有力的他人、运气或环境等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应该对行为和强化负责。2.1.2成败
10、归因因素在成就领域,归因理论认为在确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时,人们会进行因果寻求。归因的动机作用与三个原因有关,分别是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控制点指原因是由行为者内部控制的,还是由行为者外部控制的。控制点决定着一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是否会随着成功和失败发生改变。布克勒(Brockner)等人研究了大学生对期中考试成绩的反应,以及类似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低自尊的人收到有关其行为表现的消极反馈时,会变得泄气并失去前进的动力。但是,高自尊者当被告知考试成绩不好或者发现自己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时不能做得很好时,与低自尊者的反应却是相当不同的。稳定性指一个原因不随时间而变动的特性。稳定性影响人对成功的主观期待。
11、若将成功归因于一个稳定的原因,那么就会对未来的成功抱以期待;若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人们就会推断将来也不可能成功。可控性指原因随主观意志而变化的程度。可控性与许多具有动机意义的感情有关,这些感情包括愤怒、内疚、怜悯和羞耻感。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受阻于他人控制的因素,就会产生愤怒;当人由于内在的可控制的原因而失败或违背契约时就会产生内疚感;怜悯和同情是向那些由于无法控制的原因,包括能力缺乏或身体残疾而未能实现的目的的人所表达的情感。羞耻感是人因为无法控制的内在原因,如能力低而失败时所产生的主导反应。教师对学生成功与失败的解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核心是教师归因中的可控性维度。教
12、师的情感反应是学生进行个体内归因的重要线索,这些情感反应能提供归因线索。2.1.3能力自我知觉因素自我价值理论由卡温顿(Covington)创立,核心概念就是自我知觉。该理论认为了解自己胜任能力的需要是人的基本动因,认为由于社会将高价值赋予人的获得能力,所以任何年龄的学生都会不遗余力保护自己的能力感。自我价值理论强调个人高自尊的维护和保持。近年来,有研究者努力寻找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功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将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融合在一起制定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胜任感和在课堂中的自尊,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
13、习动机提高的表现是:愿意接受任务,积极寻求帮助;使用建设性的认知策略;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对成功感到骄傲。2.1.4学习目标因素成就目标表示个体为了获得或达到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而参与成就活动的原因。德威克认为,在成就情景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就目标可分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追寻学习目标的个体认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追求成就目标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2.2数学学习中的焦虑因素焦虑是指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学习焦虑是焦虑
14、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而数学焦虑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里查森(Richardson)和苏恩(Suinn)将数学焦虑界定为:在各种各样的一般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阻碍数字操作和数学问题解决的紧张和焦虑感。芬内玛和苏尔曼(Sherman)将数学焦虑定义为:在完成数学任务时对身体症状的感觉。提尔勒(Tishler)将数学焦虑界定为不良的数学态度与数学低成就期望的一种组合,而数学焦虑会抑制殊勋技巧与过程的获得。2.2.1焦虑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影响阿什克拉夫特(Ashcraft)和弗斯特(Faust)用数学焦虑水平等量级表(MARS)测查了大学生的数学焦虑水平。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学习 中的 智力因素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