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12章.ppt





《物理化学12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12章.ppt(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胶体化学12.1 胶体系统的制备胶体系统的制备12.2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12.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12.4 溶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胶系统的电学性质12.5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溶胶的稳定与聚沉12.6 悬浮液悬浮液12.7 乳状液乳状液12.8 泡沫泡沫12.9 气溶胶气溶胶12.10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 12.11 高分子溶液的盐析高分子溶液的盐析 胶凝作用与凝胶的溶胀胶凝作用与凝胶的溶胀概论概论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所
2、构成的系统;构成的系统;分散相: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真溶液(真溶液(d1nm)(氢原子半径氢原子半径 0.05nm)胶体系统(胶体系统(1nmd103nm)分分散散系系统统(1)(1)溶胶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多相性、高分多相性、高分散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散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2)(2)高分子溶胶高分子溶胶: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 介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介质
3、,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是热力学稳定系统。(3)(3)缔合胶体: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缔合胶体:分散相为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 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成的胶束,在水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 基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基团向里,亲水基团向外,分散相与分散介 质亲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质亲和性良好,是热力学稳定系统。胶胶体体系系统统光学性质光学性质动力性质动力性质热力学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真溶液真溶液透明,无透明,无(微弱)光(微弱)光散射散射溶质扩散速度溶质扩散速度快,与溶剂均快,与溶剂均可透过半透膜;可透过半透膜;热力学热力学稳定稳定系统。
4、系统。胶体系统胶体系统透明或不透透明或不透明,均可发明,均可发生光散射;生光散射;胶粒扩散速度胶粒扩散速度慢,不能透过慢,不能透过半透膜;半透膜;不稳;稳;稳;不稳;稳;稳;粗分散系粗分散系统统光反射;光反射;同胶体。同胶体。热力学热力学不稳定不稳定系系统;统;12.1 胶体系统的制备胶体系统的制备:粗分散系统粗分散系统(d1000nm)分子分散系统分子分散系统(d1nm)胶体系统胶体系统(1d1000nm)聚集分散1.1.分散法分散法:(1)(1)胶体磨;(胶体磨;(2 2)气流粉碎机;()气流粉碎机;(3 3)电弧法;)电弧法;2 2.凝聚法:凝聚法:(1)(1)物理凝聚法:物理凝聚法:a
5、.a.蒸气凝聚法;例:固态苯与钠蒸气凝聚法;例:固态苯与钠,在真空下气化在真空下气化,到冷到冷 却的器壁上冷凝。却的器壁上冷凝。b.b.过饱和法:过饱和法:改变溶剂法改变溶剂法(改变分散介质)改变分散介质);例例:硫的酒精溶液倒入水中,形成硫在水中的溶胶硫的酒精溶液倒入水中,形成硫在水中的溶胶 冷却法:用冰骤冷苯在水中的饱和溶液,冷却法:用冰骤冷苯在水中的饱和溶液,得到苯在水中的溶胶得到苯在水中的溶胶 (2)(2)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控制析化学凝聚法: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控制析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而得到溶胶。所谓控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
6、而得到溶胶。所谓控制析晶过程,系指采用有利于大量形成晶核,减缓于晶体生制析晶过程,系指采用有利于大量形成晶核,减缓于晶体生长的条件,例: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长的条件,例: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例: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将例: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将FeClFeCl3 3稀溶液,滴入沸腾的水稀溶液,滴入沸腾的水中水解,即可生成棕红色中水解,即可生成棕红色透明的透明的Fe(OH)Fe(OH)3 3 溶胶。溶胶。3.3.溶胶的净化溶胶的净化:常用渗析法,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常用渗析法,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点,分离出溶胶中多余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分离出
7、溶胶中多余的电解质或其它杂质。一般用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硝酸或醋酸纤维素,一般用羊皮纸,动物膀胱膜,硝酸或醋酸纤维素,等作为半透膜,将溶胶装于膜内,再放入流动的水中,等作为半透膜,将溶胶装于膜内,再放入流动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作用,即可达到净化的目的。若加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作用,即可达到净化的目的。若加大渗透面积,适当提高温度,或加外电场,可加速渗透。大渗透面积,适当提高温度,或加外电场,可加速渗透。12.2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1、TyndallTyndall(丁铎尔)效应(丁铎尔)效应18691869年年 TyndallTyndall发现胶体系统有光散射现象发现胶体系统
8、有光散射现象丁丁铎铎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尔效应:在暗室里,将一束聚集的光投射到胶体系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统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柱,其中并有微粒闪烁。光柱,其中并有微粒闪烁。入射光波长入射光波长分散粒子尺寸分散粒子尺寸散射散射(可见光波长(可见光波长400760nm;胶粒胶粒11000nm)入射光频率入射光频率=分子固有频率分子固有频率吸收吸收无作用无作用透过透过丁丁铎铎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丁丁铎铎尔效应可用来区分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溶液胶体溶液小分子真溶液小分
9、子真溶液散射光: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由散射光: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由 其振荡向各个方向发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其振荡向各个方向发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 的光的光系统完全均匀,所有散射光相互抵销,看不到散射光;系统完全均匀,所有散射光相互抵销,看不到散射光;系统不均匀,散射光不会被相互抵销,可看到散射光。系统不均匀,散射光不会被相互抵销,可看到散射光。o判断题目:雨后彩虹与海市蜃楼都是自然界的光学现象,都与胶体的知识有关.12.3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1.1.Brown 运动运动1827年年,植物学家布朗植物学家布朗(Brown)在显微镜下在
10、显微镜下,看到悬浮看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粒子处于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状态。在水中的花粉粒子处于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状态。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以后发现,线度小于以后发现,线度小于4000nm的粒子,在分散介质中都的粒子,在分散介质中都有这种运动。(胶体尺度有这种运动。(胶体尺度11000nm)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分散介质分子处于不断的热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分散介质分子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从四面八方不断的撞击分散相粒子。对于大小在胶动中,从四面八方不断的撞击分散相粒子。对于大小在胶体尺度下的分散相粒子,粒子受到撞击次数较小体尺度下的分散相粒子,粒子受到撞
11、击次数较小,从各个从各个方向受到的撞击力不能完全互相抵消方向受到的撞击力不能完全互相抵消,在某一时刻在某一时刻,粒子从粒子从某一方向得到的冲量即可发生位移。此即布朗运动。可用爱某一方向得到的冲量即可发生位移。此即布朗运动。可用爱因斯坦因斯坦-布朗平均位移公式计算粒子平均位移布朗平均位移公式计算粒子平均位移.2.2.扩散扩散定义: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定义: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称为扩散。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称为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是扩散的推动力浓度梯度的存在,是扩散的推动力粒子越小,扩散能力越强。胶体粒子扩散速率要比真溶液粒子越小,扩散
12、能力越强。胶体粒子扩散速率要比真溶液小几百倍。小几百倍。3.3.沉降与沉降平衡沉降与沉降平衡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过程,称为沉降。沉降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为一沉降与布朗运动所产生的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沉降沉降扩散扩散分散相分布分散相分布真溶液均相粗分散系统沉于底部胶体系统平衡形成浓梯12.4 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溶胶系统的电学性质溶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分散相粒子与溶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分散相粒子与分散介质间有明显的相界面。分散介质间有明显的相界面。实验发现,在外电场下,实验
13、发现,在外电场下,固固、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反之,若迫使固、液两相、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反之,若迫使固、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作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溶胶的这种与电势差。溶胶的这种与电势差有关的相对运动称为电动现象。有关的相对运动称为电动现象。电动现象说明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而溶胶粒子带有电荷也正是它能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溶胶粒子带有电荷也正是它能长期存在的原因溶胶带电的原因:溶胶带电的原因:a)固体的溶胶粒子,可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固体的溶胶粒子,可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子而带电。其规则是:其规则是:离子晶体表面从溶
14、液中优先吸附能与它晶离子晶体表面从溶液中优先吸附能与它晶格上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离子。格上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离子。例:例:AgI溶胶:溶胶:溶液中溶液中I过量时,可吸附过量时,可吸附I而带负电,而带负电,溶液中溶液中Ag+过量时,可吸附过量时,可吸附Ag+而带负电。而带负电。溶液中带电溶胶粒子表面,必然要吸引相反电荷离子,溶液中带电溶胶粒子表面,必然要吸引相反电荷离子,使它们围绕在溶胶粒子周围,这样就在固使它们围绕在溶胶粒子周围,这样就在固液两相间形成液两相间形成了双电层。以下就来介绍几个主要的双电层理论,了双电层。以下就来介绍几个主要的双电层理论,b)溶胶粒子表面上
15、的某些分子、原子可发生电离溶胶粒子表面上的某些分子、原子可发生电离。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子:在在pH低时氨基形成低时氨基形成NH3+而带正电;而带正电;在在pH高时羧基形成高时羧基形成COO而带负电。而带负电。1.1.双电层理论:双电层理论: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年,亥姆霍兹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的概念:两相之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的概念:1 1)正负电荷如平板电容器那样分布;)正负电荷如平板电容器那样分布;2 2)两层距离与离子半径相当;)两层距离与离子半径相当;3 3)在外加电场下,带电质点与溶液中)在外加电场下,带电质点与溶液中 反电
16、离子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反电离子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1)1)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0 x0 x 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双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构成双电层;表面电势电层;表面电势 0 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位: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位差:差:电势电势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时边界处: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时边界处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缺点:缺点:1)1)不能解释带电质点表面电势不能解释带电质点表面电势 o o 与与 电势电势的区别;的区别;2)2)不能解释电解质对不能解释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电势的影响;3 3)与带电质点一起
17、运动的水化层的厚度大于平板双电)与带电质点一起运动的水化层的厚度大于平板双电 层的厚度(离子半径大小),而滑动面的层的厚度(离子半径大小),而滑动面的 仍不为零。仍不为零。2)扩散双电层理论扩散双电层理论扩散层扩散层 0电电势势距离距离x1910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扩散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扩散双电层理论:双电层理论:1 1)反电荷的离子不是整齐排列在一)反电荷的离子不是整齐排列在一 个平面上,而是扩散分布在溶液中个平面上,而是扩散分布在溶液中 的。静电力,使反离子趋向表面;的。静电力,使反离子趋向表面;热运动:使反离子趋于均匀分布。热运动:使反离子趋于均匀分布。总结果:反离子平衡分布。总结
18、果:反离子平衡分布。2 2)离固体表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形成一个反离子离固体表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形成一个反离子 的扩散层。的扩散层。当离开固体表面足够远时,溶液中正负离子所带电量大小当离开固体表面足够远时,溶液中正负离子所带电量大小相等,对应电势为零。相等,对应电势为零。式中式中 的倒数的倒数 -1 1 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若若假设:假设:1)质点表面看作无限大的平面;)质点表面看作无限大的平面;2)表面电荷分布均匀;)表面电荷分布均匀;3)溶剂介电常数处处相同;)溶剂介电常数处处相同;则,则,距表面距表面 x 处的电势处的电势 与表面电与表面电 势势 0 的
19、关系为的关系为(玻耳兹曼定律)(玻耳兹曼定律)p107 :=oe-x (12.4.1)扩散层扩散层 0电电势势距离距离x古依查普曼模型的缺点:古依查普曼模型的缺点:1)1)没有给出没有给出 电位的具体位置及意义电位的具体位置及意义 2)2)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3)斯特恩斯特恩(Stern)双双电层模型电层模型 19241924年,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模型。他认为:电层模型。他认为:1)离子有一定的大小;离子有一定的大小;2)质点与表面除静电作用外质点与表面除静电作用外,还有范德华作用,还有范德华作用;因此表因此表面可形成一固定吸附层面
20、可形成一固定吸附层,或或称为称为Stern层层(包括一些溶剂包括一些溶剂分子分子);其余反离子其余反离子扩散分扩散分布布在溶液中在溶液中,构成扩散部分构成扩散部分。Stern层层距离距离SternStern面面滑动面滑动面+固固体体表表面面扩散层扩散层SternStern模型:固定层扩散层模型:固定层扩散层 称为斯特恩电势称为斯特恩电势 为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为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 的电位差的电位差4)4)在扩散层中在扩散层中,电势由电势由 降到零降到零,可用古依查普曼的公式描述只可用古依查普曼的公式描述只需将式中的需将式中的 o o 换成换成 :3)在在Stern面内面内,电势变化与电势变化
21、与亥姆霍亥姆霍兹平板模型兹平板模型 相似相似,电势由表面的电势由表面的 0 0降到斯特恩面的降到斯特恩面的 (Stern电势电势)距离距离 0 SternStern面面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电电势势越越高高,表表明明:胶胶粒粒带带电电越越多多,滑滑动动面面与与溶溶液液本本体体之之间的电势差间的电势差越大越大,扩散层厚度扩散层厚度越厚越厚 当固当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紧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紧密层(密层(SternStern层)中的反离子及溶剂分层)中的反离子及溶剂分子与质点一起运动。滑动面以外的部子与质点一起运动。滑动面以外的部分不移动。分不移
22、动。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滑动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位差为电位差为 。也只有在固。也只有在固液两相发生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呈现相对移动时,才呈现 电势。电势。距离距离 0 SternStern面面 当当电电解解质质浓浓度度足足够够大大,(c(c4 4态态),),可可使使 0 0,该该状状态态称称为为等等电电态态,此此时时胶胶体体不不带带电电,不会发生电动现象不会发生电动现象,溶胶极易聚沉溶胶极易聚沉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当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内,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
23、面以内,使使 电势在数值上变小,如下图。电势在数值上变小,如下图。0滑动面滑动面 c4c3c2c1距距离离反离子浓度反离子浓度斯特恩模型斯特恩模型:给出了给出了 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电势明确的物理意义,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解释了溶胶的电动现象,定性地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定性地解释了电解质浓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使人们对双电层的稳定性的影响,使人们对双电层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电泳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 的现象,称为电泳。的现象,称为电泳。2.2.溶胶的电动现象溶胶的电动现象 首先,在首先,
24、在U形管中加入形管中加入NaCl溶液,然后,从下方支管缓慢溶液,然后,从下方支管缓慢压入棕红色压入棕红色 Fe(OH)3溶胶,以溶胶,以使其与使其与 NaCl溶液溶液间有清晰的间有清晰的界面存在。通入直流电后,可界面存在。通入直流电后,可观察到,电泳管中阳极一端界观察到,电泳管中阳极一端界面下降,阴极一端界面上升。面下降,阴极一端界面上升。Fe(OH)3溶胶溶胶NaCl溶液溶液界面法测电泳装置示意图界面法测电泳装置示意图+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实验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界面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界面移动的距离,可求得粒子的电泳速度,由电泳粒子的电泳速度,由电泳速度可求出胶体粒子的速度可求出胶体粒子的 电势
25、。电势。Fe(OH)3溶胶溶胶NaCl溶液溶液界面法测电泳装置示意图界面法测电泳装置示意图+(2 2)电渗电渗 在在多多孔孔膜膜(或或毛毛细细管管)两两端端施施加加一一定定电电压压,液液体体通通过过多孔膜而定向流动的现象,称为电渗。多孔膜而定向流动的现象,称为电渗。电渗示意图电渗示意图L1、L2导线管导线管;E1、E2电极;电极;M多孔塞;多孔塞;M及及C 间的循环管路间的循环管路充水或充水或其它溶液;其它溶液;T向毛细管向毛细管C 充气,使在毛细管中形成一个小气泡管路。充气,使在毛细管中形成一个小气泡管路。通电后,水或其它溶液将通通电后,水或其它溶液将通过多孔塞过多孔塞M而定向流动。而定向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化学 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