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ppt
《4、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ppt(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狭义)发展心理学的认知研究:1、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的变化而生长。2、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皮亚杰研究:儿童推理和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对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基本观点第一节皮亚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第二节思维发展的阶段第三节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一、皮亚杰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
2、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多种科学奖。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认识论原理、智力心理学。二、认识的起源1、相互作用论儿童的思维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2、儿童不是消极的反应者,对一种刺激产生什么样的反应要依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状态为转移。不具有相应的认识结构,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三、思维结构1、思维结构:在
3、认识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四、思维的机制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这四个核心概念。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是适应。行为和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2、适应就是不断地运用和修改我们对外在世界的内部表征的过程,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越来越准确地表征外部世界的过程。如战争罪犯的改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图式图式(schemas图式,就是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如:我家三口人,爸爸上班,妈妈看家,我玩。我妈管我
4、爸,我爸管我,我管我妈。图式(图式(scheme):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在皮亚杰看来,要真正了解智慧,必须追源到动作,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动作。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其脑中的图式,只是一些本能活动,是由遗传获得的。例如:吸吮图式,眨眼图式。所以皮亚杰称之为“遗传性图式”。在遗传性的图式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各种活动,触觉、视觉、听觉等,不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不断的丰富和改变其原有的图式。那么,人类个体怎样使其原有的图式得到了发展呢?皮亚杰说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三个过程实现的。3、同化同化(assimilat
5、ing同化,就是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同化(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主体的):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这是个体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图式中,这是个体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就好象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例如:初生婴儿在吸奶时,会把奶头同化到吸吮图式当中去。婴儿通过抓握反应,会把有关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纳入图式当中去,从而丰富了脑中贮存的图式。需要指出的是同化过程并非原封不动的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图式中,而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各种主观的认知加工。例如:整合、分类、比较,然后才纳入到图式中去的。通过同化对事物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为了更好的适应客观环境
6、,仅仅通过同化丰富脑中的图式是不够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刺激情景,当我们用头脑中的图式去认识这一新的刺激情景时,就需要主体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这种改变内部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过程。4、顺顺应应accommodating顺应,就是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以容纳新的内容。顺应(顺应(adaptation)由以上讲解,可知同化是丰富图式的过程,而顺应则是创建新图式的过程顺应则是创建新图式的过程。人为什么要顺应呢?在认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总有新事物的出现,当人们无法用脑中的图式来认识这一新事物时,人的认识会常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导致人们认识错误或导致人们出现困惑,这就驱使个体
7、必须建立新的认知图式,纠正认识错误、解释疑惑。使认知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样同化与顺应就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认知发展的结构的最后一阶段平衡。4平衡(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应这两大主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同化与顺应出现的相对量,对于主体的适应也同样是重要的,如果只有同化,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是类似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间的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图式很少而且粗略。相反如果,只有顺应,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不同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的类似之处,这样就会导致图式的概括性差而且繁多,由此
8、我们可以看出,这给我们的认识或适应带来困难,因此只有当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皮亚杰所谓的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平衡平衡(equilibium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应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平衡有三种:1.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2.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3.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
9、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皮亚杰本身是一个海洋生物学家,据他所说,他的理论来自于对自己女儿生活的观察。平衡1、只有同化,没有顺应,个体处于永远与界的适应状态,无须学习,也无发展。如本能的满足。2、只有顺应,个体就无法稳定下来,无法适应环境。3、同化占优势,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歪曲现实,如在假想游戏中,只根据想象,任意改变现实。4、顺应占优势时,人会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5、只有平衡时,才能最有效的适应世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2)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3)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
10、平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有机论:心理结构决定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儿童积极地建构他们的知识2、阶段性: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3、强调二者:既强调儿童内在的探索世界的内部动力,也强调这种动力必须得到刺激丰富的环境的支持认知发展学说由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来的认知发展学说,乃是从“认知”(COGNITION)的角度描述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前后大发展情况。所谓认知乃是普通心理学的名词,指一个个体如何通过其知觉器官去认识外界,并且进而明了与思索外界,已达到把握与了解外在世界的功能。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仅
11、在信息量方面不同与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与成人不同。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次序发生。(二)心理发展的因素(二)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maturation)、物理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平衡(equilibration)。1成熟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和发展。关于,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皮亚杰也认为儿童心理的展必须依赖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后天的活动与环境的影响。2物理环境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
12、包括两种经验:物理经验(physicalexperience)和数学逻辑经验(logic-mathematicalexperience)。物理经验就是指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中,通过物理经验就是指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中,通过简单抽象而获得的客体特征的知识,简单抽象而获得的客体特征的知识,如:客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数学逻辑经验则指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协调活动中,通数学逻辑经验则指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协调活动中,通过反省抽象而获得的有关活动本身特征的知识,过反省抽象而获得的有关活动本身特征的知识,例如:六、七岁的儿童玩卵石的活动中,会发现卵石的总数与卵石如何排列、如何摆放是没有关系的,而
13、3岁的孩子则在活动中不能获得这种逻辑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数学逻辑经验是从动作过程中得来的,大孩子能从活动的过程中得知,不管怎样排列,其数量不变,而小孩子则不能。这说明,3岁孩子的思维发展的不完善及其思维发展的初级性。3社会环境: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信息等。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信息等。皮亚杰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以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前提,通过社会互动作用而实现的。例如:对公平概念的理解,仅靠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无法真正理解的,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
14、较,才能真正理解公平的内涵。4.平衡过程平衡过程(equilibration):是主体内部存在是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同化,顺应、平衡机制,任何外界刺激对儿童本身都不起作用。可见皮亚杰强调儿童主体内部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看作是儿童主体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强调儿童主体,强调儿童动作的作用。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最著名的学说,是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与年龄有关。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下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3.具体运算阶
15、段(ConcreteOperational,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11-16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开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向行为转移。前运算阶段(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问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能解决逻辑形式的抽象问题;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
16、同一性问题。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皮亚杰看来,某种思维方式对成人来说十分简单,但对儿童并不如此。如,如果你问学生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在1861年,儿童可能会问,1861年时什么时间。可见他们的时间概念与成人并不一样。所以你必须在他们懂得你的问题之前,先教会他们时间概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的直觉受到我们当时的可能的精神工具或思维过程的影响。这样,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思维过程不一样,他们头脑中的现实自然也就不一样。皮亚杰就是力图说明儿童和成人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不同。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如下:1.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只在信
17、息量(知识总量)方面不如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过程)与成人不同。也可以说,他们在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2.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的次序发生。这种次序对所有儿童都是相同的,尽管有些人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滞后。这些阶段构成一个层次,即每一个阶段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但每一个阶段又是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不是其特有的思维内容,而是其特有的思维方式。1.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
18、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物体永物体永存性的概念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只有当他能真切和看到或触摸到物体时他才能意识到这个物体的存在,而当他看不到摸不着这个物体时他会立即将之忘记。皮亚杰曾这样描述过他9个半月的女儿:当Jacqueline在那儿坐的时候,我将一块橡皮放在了她的面前的地上,当她再次想
19、抓这个橡皮时,我用手盖用了橡皮,结果她立马就不去抓那个橡皮了,就好像这个橡皮不存在一样。当孩子到了1岁半时,才形成了物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使物体不在眼前,儿童也能知道物体仍然存在。1、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和成就特点: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认识客体的永久性。出现智慧结构。两在成就: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性(1岁),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第二,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的分化,认识到了动作与客体变化之间的关系,动作的目的性明确了。如认识到了哭、笑与大人的反应的关系,于是学会了用动作来控制大人的行为。婴
20、儿期: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指的是儿童从出生到大约两岁这段时间。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第一个成就这个时期的最大成就是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即物体的永恒性。没有永恒性说明没有推理。出生婴儿仅有吸吮、抓握等简单反射。在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入床下,因目不能见,他就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二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第二个成就是目标导向行为的出现。目标导向的行为始于婴儿开始领悟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种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一玩具放在床单的另一头儿儿童摸不着的
21、地方,儿童开始时试图直接伸手抓到,在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偶然拉动了床单,观察到床单运动和玩具关系,他就继续拉动床单,直到拿到玩具。幼儿期: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仍继续依赖于感觉,但逐渐开始用词和语言来表征行动。思维不具备可逆性,还只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而且这个单一方向又反映的是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把两杯同量的水当着儿童的面倒入一个瓶身较宽的容器和一个瓶身较窄的容器,然后询问儿童两个容器的水是否相等。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相等。因为他们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他们还不能在头脑中把水倒回原来的杯中,因而无法理解两个容器中的水相等这个
22、道理。按皮亚杰的话说,他们还缺乏“守恒性”。皮亚杰有时也称这个阶段的思维为“直觉思维”。因为思维靠的不是逻辑,而是事物对她看起来像什么,这也是“前运算阶段”名称的由来。2.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受这种思维的限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观点考虑问题,并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表现为自我中心。由此产生许多大人们视为“童稚语言”的“前概念”。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讲着:“笑,代表高兴、幸福,哭,
23、代表伤心”,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嘟着小嘴问老师:“老师,我现在能哭吗?”老师惊奇的问:“有什么伤心的事吗?”女孩说:“我的糖刚吃完了”。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imaginalthought)。儿童维的发展有这么3个特点:(1)相对具体性)相对具体性:也就是说儿童开始依赖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其突出表现是儿童具有了延迟模仿能力,即当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根据
24、自己头脑中存在的表象来模仿,例如:小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人们随着音乐而跳舞,那么当他在生活中听到音乐时也会扭动自己的身体。(2)不可逆性)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conservation)结构,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3)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 具体表现为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thinking)也就是说童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只能站在自已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例如:皮亚杰“三座山测验”2、前运算时期的特点和成就1、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如模仿曾见过的人的动作。象征性游戏,学大夫打针,用语词表示人或物。2、掌握了
25、各种守恒:量不随物的形的改变而改变。数目守恒(6岁),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岁),面积和重量(9岁),体积守恒(12岁)。3、自我中心。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不能协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三山试验。前运算阶段小学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小学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等的能力。例如关于数的守恒,是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典型的实验是在儿童面前摆两排数目相等的小瓶子,其中一排放的松散,看起来长一些;另一排紧凑,因而看起来短一些。然后询问儿童二排瓶子是否一样多。前运算阶段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 认知 发展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