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ppt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n回顾、分析世界近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动因,对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n迄今为止,世界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大致以四个动因为契机发展的。n培养、再生产社会精英;(学校制度下构型发展)n国民教育制度的创设;(学校制度上构型发展)n产业化的发展、社会构造的变化、学术研究的发展等;n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志向性。n这四种因素的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逐一起作用,又相互重合,在反映社会各种各样的关心、需求的同时逐渐成为巨大的涡流形成了今天的教育体系。n精英教育n在西欧,12-13世纪以后,作为培养社会精英教育机构的大学出现(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索邦神学院(巴
2、黎第一大学)、牛津、剑桥),而后,将其下位的教育机构作为准备教育的机构,促进了这些大学预备教育机构(伊顿公学)的产生。n国民教育n与近代社会、国民国家的出现、发展同步,作为大众教育机构的初等教育成立、发展。特别是从宗教改革时期在对宗教、道德的关心高涨之中,学校的量开始扩张。近代国民国家成立以后,而近代公教育的不断扩张、发展。18世纪末,法国开其端,在19世纪中,各国相继创设建立起国民教育制度,初等教育义务制普及。n经济、社会、学术发展n19世纪中期以后,以初等教育普及为基础,在产业化发展、社会构造变化的背景下,中等教育扩大,大众化,另一方面,与学术研究的发展互为因果,大学也开始扩张、发展。到了
3、20世纪,以上的三种发展动因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志向性重合,推动学校教育更进一步的扩张、发展。n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志向性n大致由三个元素组成:n其一,教育这种活动的当为特性(理想主义的特性),正如教育思想史上看到的,古往今来,大量的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不断在讨论、实践“教育应该怎样?”。围绕教育的“当为”“理想”的议论,在历史的各个时点都各自对教育本身发生过影响。在这第四因素中,特别是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成为优势,促进了教育机会的扩大,特别是中等教育的全民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n其二,教育的自我增殖性。学校教育有培育人们的向上心、求知欲,而且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倾向。国民教育制度的成立、初等教育义
4、务化的实现,毕业者就会希望升入上一级学校,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升学的要求高涨。另一方面,反映这种升学要求高涨、对教育机会平等要求的,以及上述第三动因开始增大的社会需求,将学校体系建立、再编成为具有一贯性的体系的政策关心增强,促进了学校体系的建立和扩张。n其三,是学校教育的文化社会性再编功能。n具体说,学历社会、学校化社会的出现和与之密不可分的意识的扩张。n社会地位和报酬分配多少以学历为标准进行的学历社会、学校教育作为正统的教育机构被赋予特别的价值。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组织儿童、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社会,被视为学校化社会。这种学历社会、学校化社会在20世纪逐渐明显。n这种社会的出现,强化了人们的学校
5、志向、学历志向,提高了向上级学校升学的要求,而这种志向与要求又使学历社会、学校化社会越来越坚固。n20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循环加速,学校教育扩张加快,在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大多数的年轻人成长期的主要部分(20岁左右)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化社会、高学历社会。n后发国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国家,当然前两种乃至前三种动因有相对短时期集中的倾向。在这些后发国家中,多重动因重叠,是因为国民国家形成、产业化发展、社会构造改革在短时期内集中发生,还有,在学校教育建立、扩充时都有从发达国家寻找榜样的倾向。参考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或者寻求榜样这种倾向,是来源于第四种因素中第一种元素,也就是教育的当
6、为(理想)性特点。n学校教育在其现代性的扩张过程中,有承担社会精英培养、再生产机能的大学向下扩张(下构型)的局面,也有作为国民教育制度的初等教育向上扩张(上构型)的局面。n也就是说,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大学教育作为社会精英、专门职业的培养机构,同时也作为学术承担者实现了独自的发展,而作为其预备教育机构的中等教育则被作为其准备教育机构得到再编。n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作为国民形成、市民形成的主要机构普及,职业教育则作为其上位机构,对应国民的升学要求的高涨以及因产业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要而扩张、发展。n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教育发展各种动因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短时期集中发挥作用,在几十年中走过了西
7、欧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n在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主要主要发发达国家达国家2020世世纪纪606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义务义务教育后升学率教育后升学率变变化化国家义务教育最终学年比较年度升学率1964年升学率(%)年平均增长率(%)年度升学率%日本第九学年197082.169.13.7美国第九学年196797.796.70.3英国第十学年196753.543.67.6法国第九学年196773.162.15.9西德第八学年196550.447.65.9n20世纪60年代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扩大的时期。日本高专于1961 年(短大确认于196
8、4 年),德国专科大学于1968 年,英国技术学院成立于1965 年,法国高级技术员班于1954 年、技术学院于1966 年相继问世,美国的社区学院也在20 世纪60 年代蓬勃发展起来。n其重要前提之一,便是义务教育、特别是中等后期教育的普及。19982008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及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年度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毛入学率(%)40.741.042.842.842.843.847.5552.759.866.074.0在学总人数(万)1467.872510.372517.682600.932908.143241.353
9、607.634030.954341.864527.494576.07招生数(万)530.03905.26911.31987.991180.741261.661369.651533.391619.031650.181649.12职业与专业n从传统教育阶段划分看,“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存在矛盾。除了日本在论及专门学校时用“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外,其他国际均不用这一概念。n职业教育就是工人教育n高等教育为“专业”教育n职业是人们自己选择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n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n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
10、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劳动岗位。n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的劳动分工,第二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则对人们的职业进行了细分。开始于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使新兴行业、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有关职业调查、研究也应运而生。1841年英国的人口统计列出了43种职业。1850年美国进行了专门的职业普查,这次普查确定了美国15大行业和323种职业。n1893年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发表他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专门研究社会分工和职业问题。从此,社会学家们开始研究专业的形成和特性,研究专业(专门职业)与职业(一般职业)的评判标准。n较早系统研究“专业”
11、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sSaunders,AM)认为专业的形成可以追述到中世纪的行会组织(guilds)。他指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业性的服务”。n根据这个定义,他指出,最古老而又最典型的专业是牧师、医生和律师。与这些古老传统的三大专业相对,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催生出了工程师、机械师、化学师、药剂师、建筑师、会计师、经理人,等等新专业。n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了评判专业的标准:“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它们
12、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n他提出了构成“专业”的最基本的三大属性,即全日制的正式职业,以深奥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为基础,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无私的服务。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认同。n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强调,作为一个“专业”,应该符合八条评判标准: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n现在,在国际教育界广泛使用的是利伯曼(M.Lieberman)关于“专业”的定义。利伯曼认为“专业”,应当
13、满足如下的基本条件:(1)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autonomy);(5)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责任;(6)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code of ethics)。高等教育的二重构造n高等教育的概念,因不同的时代、社会或者教育制度的形态、学校教育的普及度,甚至国民的教育观、学术观而不同。n大学(university)到底是普通学校教育制度的一环乃至延长的制度,还是与普通学校教育体系隔绝的
14、别的系统的机构,怎样水平的教育课程、机构类型是高等教育,因国家、社会而不同,很难下一个普遍划一的定义。n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是接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位于学校教育体系上的第三阶段的教育制度(tertiary education)这一点,是各国共同的现象。n高等教育的制度范围,因社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达到怎样的发展阶段而异。n按照整体规模、机能、结构,特罗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许多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整体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而美国则开始从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普及型高等教育发展。n在转型过程中,其社会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不仅在量的方面,而且
15、在质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构成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机构的类型及其这些机构相互关系的也发生了变化。n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欧洲大陆型、英国型、美国型三种类型。n欧洲大陆型由具有中世纪以来传统的大学(universities)以及其他高等教育设施(higher education)两大板块构成,前者与后者相比学习时间要长得多,这两大板块所授学位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异,两板块之间,学生的移动基本没有,在课程方面,前者是抽象的理论的,而后者则是实用的职业的。n在英国,1963年罗宾斯报告是最初定义高等教育的例子。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是由大学(universities),实施学校教师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职业教育 国际 比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