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克鲁格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发展经济学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安妮·克鲁格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发展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妮·克鲁格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发展经济学论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妮克鲁格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发展经济学论文内容摘要:安妮 克鲁格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也是现代出色女性经济学家之一。在过去的50多年里, 克鲁格一直强调经济增长经过中开放和自由市场的重要性。她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寻租行为、发展进程中角色定位和政策动态演进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领域, 身兼经济学家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官员双重身份的克鲁格做出了卓越的奉献。归功于她和其他学者的研究, 由贸易保卫到贸易自由化的改革能够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的观点, 被理论界和决策层广泛认同和接受, 并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发展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2、 本文关键词语:安妮 克鲁格; 贸易政策; 寻租行为; 政策动态演进; 安妮 克鲁格 (Anne O.Krueger) 是美国现代著名女性经济学家, 现任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她于193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 1953年获奥伯林学院 (经济学) 文学士学位, 1958年获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 (经济学) 哲学博士学位。克鲁格先后于1959-1982年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 先后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副教授, 1966年晋升经济学教授;1982-1987年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1987-1993年任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1993-2001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任学术论文, 出版40多部学术著作。克鲁格一直强调开放和自由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将贸易政策视为发展政策总体框架的核心部分, 并长期致力于贸易政策的研究。归功于她和其他学者的研究, 由贸易保卫到贸易自由化的改革能够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经济绩效的观点被理论界和决策层广泛认同和接受, 并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复兴。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克鲁格的重要研究文献, 并评述她对发展经济学的卓著学术奉献。 一、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 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克鲁格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观察与考虑, 她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演变的理论逻辑, 而且重点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4、和债务危机的联络。 (一) 贸易政策演变的理论逻辑 二战结束后, 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最佳论文之一。 (一) 寻租行为的理论演进 寻租 (Rent-Seeking) 直意为对租金的追寻, 经济学中的租金则是指要素报酬超过其时机成本的部分, 这部分收益不仅来自土地这样固定供应的稀缺资源, 可以能来自垄断和行政许可, 对这一类租金的竞相争夺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寻租问题始于人们对垄断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的讨论。哈伯格 (Harberger, 1954) 运用消费者剩余工具度量了垄断的福利损失, 垄断引起的价格上升既导致生产者利润增加, 也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 二者的净效应为负, 因此造成社会
5、福利损失。这一损失反映在供需图上是由需求曲线、价格线和数量线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因而被称为 哈伯格三角 。莱本斯坦 (Leibenstein, 1966) 以为, 垄断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减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转移为生产者利润;另一部分为净损失, 即哈伯格三角部分。前者在哈伯格那里是纯粹的转移, 但莱本斯坦以为这部分实际上也存在福利损失。由于哈伯格的度量是建立在垄断厂商仍然能够进行有效生产这一假设之上, 而事实上垄断厂商因缺乏竞争会产生组织上的懈怠和低效。也就是讲, 在垄断价格条件下, 从消费者转移给生产者的剩余中, 一部分因低效率而损失了, 莱本斯坦将这部分损失称之为X非效率 (X-Inef
6、ficiency) 。 假如讲哈伯格和莱本斯坦讨论的是垄断行为带来的福利损失, 那么塔洛克和克鲁格讨论的寻租行为就是对垄断地位的争夺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塔洛克 (Tullock, 1967) 以为, 从静态上看, 垄断条件下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剩余转移是一种纯粹的转移, 并不额外消耗社会资源。但是, 从动态角度看, 生产者想促进这种转移, 而消费者想阻止这种转移, 双方势必会投入资源进行游讲或者发动。对生产者而言, 潜在利益是消费者剩余转移的全部, 这也是其愿意为转移所投入的最大资源;对于全社会而言, 这种转移成本不会增加产出, 纯粹是一种浪费。进一步, 塔洛克以为福利损失还远不止如此, 前面讨论
7、的只是成功者付出的转移成本, 加上失败者付出的成本总和将更大, 就好像 不能根据赢家的球票价格计算一场足球赌博的全部成本, 而应是全部球票价格的总和 。塔洛克用 偷窃的福利成本 来类比关税和垄断的福利成本, 偷窃是一种纯粹的财富转移行为, 不创造任何新的价值, 且社会需要投入资源来防止偷窃 (警察、监狱、司法系统等) 。 塔洛克的分析揭示了寻租的本质, 但直到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 学术界才真正关注这一问题。塔洛克的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政治生态, 克鲁格则是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切入。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 国会游讲的现象并不常见, 直接干涉经济的现象更为普遍, 由此引
8、发的寻租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塔洛克 (Tullock, 2003) 以为, 克鲁格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了寻租一词, 并且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克鲁格更重要的奉献在于,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数量限制政策引起的寻租行为, 首先使用数理模型进行了研究。 (二) 克鲁格的寻租模型 克鲁格 (Krueger, 1974) 首先对数量限制进行了解释, 并描绘叙述了由此引发的寻租行为。对进口的数量限制通常是以发放进口许可证的形式施行, 在国内进口替代和外汇短缺的情况下, 进口许可证就意味着租金。对进口的数量限制伴随着一些显而易见的成本, 如行政机构的运行费用, 申请和发放许可证花费的时间等, 且还有一些
9、资源花费在对许可证的争夺上, 争夺的形式因许可证发放机制而异, 但只要存在竞争性, 争夺就不可避免。第一种进口许可机制是根据企业能力发放半成品许可证,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会通过扩大本身规模来提高获取进口许可的能力。第二种是针对消费品, 对批发商的进口申请按比例分配, 由于进口批发并没有进入门槛, 在这种情况下, 存在规模过小的企业进入批发行业以争夺租金。第三种是由官员决定许可证发放而没有固定规则, 因而贿赂官员就成为一种寻租行为。不管是何种发放形式, 只要许可证能带来租金, 且其获取存在竞争性, 就会引起企业竞相寻租。 克鲁格的模型假定如下: (1) 假设一国只消费两种商品 本国生产的农产品
10、和进口的消费品。农产品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 一部分用于出口以换取进口消费品。国内包含两个部门 农业部门和分配部门。农业部门只生产农产品,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分配部门从事国际贸易, 即一方面收购国内农产品后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另一方面换取进口消费品并在国内销售。国内劳动供应为常数L-, 华而不实LA部分进入农业部门, LD部分进入分配部门。 (2) 假设该国是小国, 不能影响国际贸易条件。分配部门根据国内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 (即进口消费品的国内市场价格) , 用1单位的进口商品交换农产品, 同时根据国际贸易条件出口农产品换取进口消费品。这里实际上将农产品作为货币单位。为方便起见, 进一步假
11、定国际贸易条件固定, 且等于1, 这意味着1单位农产品能够换取1单位进口消费品。 (3) 假设农业部门的产出呈现边际递减趋势, 分配部门每分配1单位进口消费品所需的劳动为常数k, 且规模收益不变。进口消费品的国内价格PM为1单位农产品加上相应的分配费用PD, 即PM=1+PD。PD实际上就是分配部门的单位利润, 分配部门的工资能够表示为PD/k, 令农业生产函数为A, 则农业部门工资可表示为农业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A 。 克鲁格对模型的推导分为三步。在第一步中, 她推导了自由贸易下的情形。在自由贸易下, 人们能够自由进入农业部门和分配部门两个部门, 并且竞争会使得这两个部门的工资相等, 即A =
12、PD/k。自由贸易下的平衡点是反映社会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和两种商品的消费可能性曲线相切的点, 且此时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第二步中, 克鲁格推导了不引起寻租的数量限制的情形。由于存在数量限制, 进口低于意愿水平, 导致分配部门的劳动需求降低, 一部分劳动转移到农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函数的设定 (A是劳动的增函数, 且边际报酬递减, 即A 0, A 0) , 农业产出A增加了, 农产品产量A衡量了国内收入水平, 因此国内收入增加了, 但是在边际递减率的作用下, 农业工资A 也降低了。另一方面, 由于进口减少, 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PM上涨, 在国际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分配部门的单位利润PD会增
13、加, 由于单位劳动量恒定为k, 因此分配部门工资PD/k提高了。由此可见, 在数量限制的情况下, 农业部门和分配部门的工资出现了差异, 在分配部门出现了租金。假如施加等价的关税 (使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到达数量限制下的水平) , 随后将关税收入在农业部门和分配部门间进行再分配, 便能够消除租金, 这样也不存在寻租行为。由此能够得出, 不引起寻租的数量限制 (当然这是不现实的) 造成的福利损失与等价关税一致。 在第三步中, 克鲁格推导了伴有寻租的数量限制的情形。一旦数量限制造成分配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 势必吸引人们进入分配领域, 一部分农业劳动者成为寻租者LR, 加上在位的分配者LD, 寻求租
14、金的总人数为LR+LD, 但分配部门的劳动需求有限, 为了成为分配者, 寻租的总人数之间存在竞争, 这样竞相寻租便产生了。克鲁格进一步讨论了这种寻租将到达何种程度, 或者讲分配部门的租金引起的农业劳动者转移将到达何种程度。假设进口数量被限定为M-, 则分配部门的利润为PDM-, 因而人们能够预期寻租者和分配者的平均工资为PDM-/ (LR+LD) , 当农业部门的工资与之相等时, 寻租将不会扩大, 即A =PDM-/ (LR+LD) 。与第二步中不引起寻租的数量限制相比, 寻租引起农业劳动者转移, 造成了农产品产量 (即国内收入) 降低。 克鲁格的整个推导经过显示, 数量限制假如不引起寻租,
15、则造成的福利损失和等价关税是一致的, 而一旦引起寻租 (几乎是必然的) , 会进一步造成福利损失。假如观察国内收入, 数量限制在不引起寻租的情况下, 会导致农业增产和国内收入的增加, 而一旦引起寻租, 又会引起农业减产和国内收入的减少。国内收入变化的净效应取决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根据克鲁格的计算, 当需求弹性小于1时, 净效应一定是农业减产, 进而国内收入下降。然而, 即使进口商品富有弹性, 可以能存在收入下降的情况。 事实上, 无论在生产还是消费方面, 早期的贸易模型已经证明关税会产生福利损失 (Johnson, 1960) , 克鲁格的模型讲明数量限制还要比关税多损失一笔寻租成本。克鲁格
16、以为, 寻租活动的成本能够用租金价值度量, 每个进口许可证的租金r=PD-kA , 由于分配一个单位的进口商品需要劳动k, 这些劳动投入到农业可得到收入A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 由于两部门工资一样, r=0;在寻租条件下, 总的租金价值即进口限制下的农业工资乘以寻租人数 (LR) 。假如知道一个社会的租金价值, 也就知道了有多少资源能够从分配中抽出以用于其他活动, 而不会减少原来寻租活动中包含的分配服务。 运用印度官方反腐机构发布的数据, 克鲁格 (Krueger, 1974) 估算出1964年印度寻租活动的数额到达国民收入的7.3%, 华而不实进口许可是租金的最大来源, 且这一估算还是保守的
17、。利用土耳其进口商品的到岸价格、到岸成本和批发价格数据, 克鲁格估算出土耳其1968年进口许可引起的租金占到国民收入的15%。固然上述估计都很粗略, 但是足以显示进口许可的价值对寻租者而言是相当可观的;而且, 由于进口限制手段如此之多, 寻租者对租金的争夺尤为剧烈。在那些运用数量限制施行进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 寻租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寻租成本减少解释了这些国家贸易自由化后为何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假如进口替代政策导致的资源错配占到的20% (这些资源错配不全是寻租造成的, 但寻租占有很大比重) , 那么, 通过五年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将使这部分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这些释放的资源就会使增速平均
18、每年提高34个百分点 (Krueger, 1998) 。 (三) 克鲁格模型的政策含义 克鲁格的寻租模型对贸易政策的含义在于: (1) 假如进口许可证的发放会引发竞争, 那直接禁止进口可能比限制进口更好, 由于禁止进口消除了寻租, 而国内生产的成本可能比寻租成本更低。 (2) 实行等价关税将比数量限制更好。 (3) 在关税条件下, 一般以为, 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越小, 福利损失越小;但对于伴有寻租的数量限制而言, 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越小, 福利损失越大。 (4) 普遍以为进口商之间的竞争会带来更好的资源配置, 但是假如存在寻租, 一种独家垄断进口的格局尽管不一定提高分配效率, 却会因减
19、少竞相寻租而提高国内收入。 (5) 数量限制下的本币贬值, 既能削弱进口许可证的价值, 进而减少寻租活动, 又有利于促进出口, 因而贬值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克鲁格还指出, 作为干涉的结果, 寻租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各种形式的干涉, 如公平贸易法、最低工资、利率上限、出租车费用调节以及资本所得税处理等, 都会引起人们的竞相寻租。寻租的存在也影响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看法, 假如富人是指那些成功寻租的人, 而穷人就是那些失败的寻租者, 那显然人们会对市场机制产生怀疑;假如市场机制遭到质疑, 那么将会更多地干涉经济, 如此构成 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 所有的市场经济都存在一些引起寻租的限制政策, 完全
20、不存在限制和完全限制的经济都是不现实的, 能够将经济系统理解成从一端向另一端变化的连续体, 而在华而不实可能存在某个点, 假如超过这个点, 则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就会失效。 三、失灵与政策动态演进 克鲁格对于失灵和政策动态演进的考虑, 源于她早年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分析, 其核心观点集中于(经济发展中的失灵 (Krueger, 1990b) 、(管制的政治经济学:复杂性 (Krueger Duncan, 1993) 等论文中。在其他学术成果中, 她对角色定位和政策动态演进也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 失灵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对在提供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但更多
21、的研究指向的另一作用 通过经济政策纠正市场失灵。一般以为, 发展中国家存在 构造刚性 , 即市场对价格信号缺乏反响, 因而市场失灵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在的角色定位上, 发展中国家的干涉比发达国家更普遍, 在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是, 克鲁格以为, 20世纪5070年代, 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干涉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管市场失灵能否存在, 失灵已经大规模出现, 甚至比市场失灵危害更为严重。 1. 什么是失灵。 克鲁格 (Krueger, 1990b) 对失灵进行了广义、狭义两个维度的界定。广义的失灵是指所有导致与帕累托最优偏离的行为总和, 这意味着所有未纠正的市场失灵
22、以及由干涉引起的更大偏离都是失灵。狭义的失灵是指导致比自由听任情况下更差状况的行为。狭义的界定剔除了市场失灵的因素, 但仍存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对造成失灵的行为进行细分, 划分为不同类型;二是对失灵进行反事实估计的参照物, 也就是完全自由听任的情形, 在经历体验上无法被观测和估算。 进一步, 克鲁格 (Krueger, 1990b) 将失灵划分为因忽视 (Omission) 导致的失灵和因委托 (Commission) 导致的失灵。前者指没有做好该做的事情, 一是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缺乏;二是坚持错误的经济政策, 如在国内通胀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外汇管
23、制和进口许可证制度以维持固定汇率, 以及通过信贷配给维持低水平的名义利率等。后者指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如大力操办公共企业, 从事各种制造业和其他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营销委员会、国营零售商店、国营矿山和制造业、国有银行和保险机构等, 这些经营活动与公共部门没有必然联络。失灵的副产品是滋生大量腐败, 以及由此造成的本来改善穷人福利的政策实际上更有利于富人。 2. 失灵的归因。 首先是有限的认知能力。能够纠正市场失灵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能够从社会利益出发, 全知全觉、无私且毫无成本地施行经济政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 (Krueger, 1990c) :其一, 并不完全把握信息
24、。充分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信息是决策的核心根据, 但机构获取的信息比拟有限;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 特定领域的知识变得非常庞杂艰深, 而官员的知识是有限的。其二, 干涉的成本是很高的。当代经济活动对信息的要求极高, 因缺乏信息导致的机构预测和决策失误的代价高昂。其三, 官员可能根据其本身利益行事, 并且内部也有不同利益集团。一旦建立某个管理机构, 其工作人员本身就成为一股政治气力, 总是呼吁更多的控制权。 其次是偏离比拟优势。一般以为, 的比拟优势是在提供基础设施方面, 由于基础设施通常投资规模宏大, 在发展初期私人部门是没有能力参与的, 且行政机构也更擅于大规模投资活动的组织规划。失灵的原因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