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形成与后果分析,组织行为学论文.docx
《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形成与后果分析,组织行为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形成与后果分析,组织行为学论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形成与后果分析,组织行为学论文摘 要: 不道德行为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门现象, 以往对不道德行为的探究主要集中于员工出于本身利益而做出的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一些研究者以为, 亲组织动机可以能引发员工不道德行为, 即非道德亲组织行为。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指旨在使组织或其成员获利但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或行为标准的行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已经多有关注, 不少研究也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探究, 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文章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内涵、测量维度、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影响效果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 并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将来研究趋势进行了瞻望。
2、 本文关键词语: 非道德亲组织行为; 概念内涵; 理论基础; 影响因素; 影响效果; Abstract: Unethical behavior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scholars for a long time. Previous studies on unethical behavior often focus on the behavior of employees who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Some researchers believ
3、e that pro-organizational motives may also lead to unethical behavior of employees, that is,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behaviors that benefits the organization or its members but violates social core values, ethics, laws, or standards
4、of conduct. So fa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ome and abroad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there has been a burgeoning number of studies on the causes and results of it, but lacking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view. Therefor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o
5、verall review of the concept, measurement, theoretical basi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 of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trend of it. Keyword: 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finition; theoretical bas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 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个体与组织之间互动沟通的加深,个
6、体对组织的影响也愈加显着。因而,出于各种原因的组织内非道德行为的发生,也会对组织造成无以挽回的损失。1995年2月26日,有着233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由于尼里 克森伪造文件及私设账户进行期货交易导致巨额亏损而倒闭。非道德行为是指违背了广为接受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1。早期针对组织中非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旨在伤害组织而使本身获益的行为上2,3,4。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开场关注于另一种旨在使组织获利的非道德行为5,6,7,8,挑战了非道德行为一定会对组织造成不利影响这一思维定式。Umphress等人在2018年初次将其命名为非道德亲组织行为 (UPB) ,旨在使组织或其成员 (例如领导者) 获利
7、并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或行为标准的行为8。它广泛存在于一些较大的组织或企业当中,如社交巨头Facebook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向合作伙伴售卖5 000万用户数据,使得用户隐私暴露。 深切进入研究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前者具体表现出在这能够突破非道德行为一定会对组织造成不利影响这一思维定式,为组织中一些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的现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后者具体表现出在把握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及影响机制后,能够通过对各因素的有效调控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基于此,学者们逐步探究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内涵及其发生的理论基础8,9,10,11,12,13,14。本研究
8、试图通过梳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相关文献,讨论和分析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内涵、测量方式方法、影响因素、影响结果以及构成的理论基础,期望在对现有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为将来研究提供启示。 一、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概念及测量 1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概念 Umphress等人明确定义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旨在使组织或其成员 (例如领导者) 获利并违背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或行为标准的行为。这种定义直观上能够拆分成两个组成部分:首先,这种行为是非道德的,它违背了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而不违犯组织内部的规章规范;其次,行为的出发点是使组织或其成员获利8。为了愈加明确地界定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一般利用三个边界条
9、件:第一,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与工作中的错误、无意识的忽略等行为不同,由于前者带有造福组织的强烈目的性,而后者没有这个意向;第二,尽管员工的初衷是帮助组织,然而他们行为的结果可能会与动机背道而驰,如员工可能会为了保卫组织毁坏一些有潜在风险的财务文件,然而文件的缺失可能对于外部审计人员来讲愈加可疑,因而会对组织长远的发展造成伤害;第三,员工有时可能仅仅出于本身利益考虑介入非道德行为,由于这种行为的意图并非使组织受益,不在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范畴之内14。 2与类似概念的区别 现有研究已经显示,当员工想要使组织获利时可能会采取非道德的行为,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与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类似的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
10、区别,进而加深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概念内涵的理解。 (1) 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与 必要的罪恶 的区别。Molinsky和Margolis指出,员工有时会为了个人、组织或社会的某些利益而采取一定的行动,但在经过中可能会伤害该行动的最终受益者。他们把这种行为称为 必要的罪恶 ,即当一个人在工作中为了追求一个看似更好的目的之时,他选择的方式可能会对其别人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7。例如,管理人员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将企业连续亏损的消息告诉员工。医务工作者为了尽快缓解患者的疾病折磨,采取使其暂时痛苦的治疗方案等。与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类似,这些 必要的罪恶 能够使组织受益,但不同的是:从长远来看,后者可能使
11、别人、社会等组织外部实体获益。而通常情况下,前者往往会伤害组织外部实体的利益。除此之外, 必要的罪恶 牵涉的通常是道德行为,而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牵涉的一定是非道德行为15。 (2) 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与 偏离行为 。Warren从两个维度定义了偏离行为:第一,该行为能否有悖于组织的规章规范;第二,该行为能否符合普遍的社会准则5。例如,员工可能为了到达企业规定的销售绩效而在向消费者推广时掩饰已经知道的产品缺陷,这符合组织规范,但违背了社会准则。员工可能在发现了企业的财务欺诈后向外部审计人员提供相关财务信息,这符合社会准则,但违背了组织规范。也就是讲,偏离行为包括道德偏离行为与非道德偏离行为,而非道德
12、亲组织行为则只关注非道德行为。 (3) Vardi等人通过研究偏离行为的动机,提出 组织不当行为 (organization misbehavior) 这一概念6。背后的动机包括使本身受益、伤害组织或组织中的其别人、使组织受益三个方面。华而不实,使组织受益也与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目的相吻合,但二者还是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与Warren一样, 组织不当行为 违背了组织规范与社会准则,而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只强调行为违背社会准则,至于能否违背组织规范则不予考虑;二是从行为发生的受害对象来看,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只会对组织外实体造成伤害,而组织不当行为对组织内实体和组织外实体都可能存在潜在伤害15。 3
13、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测量 当前,最常用来测量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工具是Umpress等人的单维度条目量表。这一量表主要采用Likert-7点量表来测量员工从事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意愿。主要牵涉提升组织效益、产品或服务、维护组织形象等方面的题目。主要包括 假如能使公司受益,我愿意向客户隐瞒关于我公司产品的负面信息 等8。这一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实证研究中,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验证。但是该量表只包含了亲组织维度而忽视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中的有利于同事的维度。在这里基础上,夏福斌提出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亲组织和利他两个维度。华而不实,亲组织维度是指有利于组织且不损害组织成员的不道德行为;利他维度是指有利于组
14、织成员且不损害组织的不道德行为16。但是这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实证验证。与Umpress等人测量员工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意愿不同8,Matherne和Litchfield开发了5条目量表用来捕捉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发生的频率,题目包括 为了保卫组织而伪造文件 等17,但是该量表的推广程度略有缺乏,信度和效度同样缺乏大规模的实证检验。 二、解释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成因的理论基础 现有探究非道德亲组织行为成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下面将进行详细陈述。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着眼于两个实体之间以资源互换为基础产生的互相联络18。Blau于
15、1964年提出该理论,指出假如一方提供了利益,那么另一方就会被驱使做出相应的回报。尽管这种行为是自愿的,但只要互惠才能获得相互的信任、支持与尊重。这意味着,员工的行为可能不仅仅仅是为了履行工作职责,同时可以能是为了回馈来自领导或组织的优待19,20。一些研究表示清楚,与组织有积极交换关系的员工不太可能介入到有损组织利益和违背组织规则的不道德行为中去14。就社会交换关系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而言,Umphress和Bingham以为,员工与组织间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可以能是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即当组织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导致交换关系失衡时,根据该理论员工会感遭到不公平感的存在并尽力去消除
16、这种状况。这时员工可能会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看成一种与组织间的互惠的社会交换关系,容易因急功近利而采取非道德手段以回报组织,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14,15。有大量实证研究为这一理论推断提供了佐证,Matherne和Litchfield验证了情感承诺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积极影响17。Alexandra通过144对领导下属配对数据验证了特殊交易和非道德亲组织行为间的积极关系21。国内学者吴明证等人也基于社会交换视角,验证了服务型领导对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倒U型影响22。同样,罗帆,徐瑞华也验证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组织支持积极影响非道德亲组织行为23。 2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表示清楚24,
17、个体的自我概念一部分源于与社会群体的成员关系。组织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常见存在形式,组织认同主要是指员工对其所属组织的归属感和其成员身份的认同21,22。组织认同能够使个人自发支持组织,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可能会将组织的成功与失败内化为本身的成败,使员工以与组织的预期和利益相一致的方式行事14。研究显示,组织认同可以以迫使员工忽略道德标准及组织外部实体的利益来盲目帮助自个的组织23。当员工特别看重组织成员身份时,他们可能将社会认可的道德准则附属于组织的道德准则24。且为了维持这种成员身份,员工会将组织的利益置于可能被非道德行为伤害的组织外部实体的利益之上25。甚至可能会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视为对组织的
18、服务和职责,进而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14。有很多实证研究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探寻求索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产生的诱因,多数研究都验证了组织认同可能诱发非道德亲组织行为26。基于这一理论视角,Effelsberg和Gurt验证了变革型领导通过组织认同而诱发非道德亲组织行为11。Kalshove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工作自主性高的情况下,道德型领导通过组织认同积极影响非道德亲组织行为27。大部分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的研究都是探究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诱因,但May等人以为,当员工认同有较高道德水平和道德气氛的组织,即有较高的道德认同时,员工不太可能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28。 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都是解释非
19、道德亲组织行为诱因的重要视角,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构成和影响机制。一是就构成经过来看,在积极的社会交换关系中,员工可能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看成详细的角色等待或迫于情景压力,找借口来中立化不道德行为,进而增加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频率14。二是员工可能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视为互惠责任和互惠规范压力下回馈组织优待的一种手段,进而发生中立化经过,产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14。首先,对组织高度认同的个体,可能过分关注于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而忽略该行为对受害者的潜在影响,甚至以为该行为没有任何潜在受害者14,而这种中立化经过将促进非道德行为的发生。其次,高度认同组织的员工倾向于关注受害者的错误。当他们以
20、为组织遭到受害者的威胁和伤害时,可能会将非道德亲组织行为视为对这种威胁和伤害行为的回击,将自个看成英雄或复仇者。这种合理化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经过可以能引发非道德亲组织行为14。 3道德发展理论 不同的个体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不尽一样的,因而会影响到其对待有关道德问题的看法。K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将道德发展划分为3个层次6个阶段29。第一层次是前规范层次,这一层次中,个体仅仅根据行为会遭到奖励还是惩罚 (第一阶段) 或行为能否符合本身的利益 (第二阶段) 来评估对与错。处于这一层次的员工往往以自我利益为驱动,很可能从事利己的非道德行为,如偷窃组织材料等,而较小可能介入到有利于组织的
21、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第二层次是规范层次,这一层次中,个体尝试根据行为能否符合别人的期望 (第三阶段) 或能否符合组织内部规范 (第四阶段) 来界定对与错14。处于这一层次的员工容易遭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维系自个与组织的社会关系,他们可能会选择掩盖行为的非道德性以使结果符合组织的需求与利益。在这一层次,员工甚至可能将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看成是有利于组织利益的合理和正义的行为,较容易介入到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中去14。第三层次是原则层次,这一层次中,个体判定对与错会基于更高层次的准则,例如正义与美德以及尊重不同的道德观念 (第五阶段) 或基于共通的、普适的抽象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判定 (第六阶段) 。即根据道
22、德发展理论的逻辑,相比于前规范层次和原则层次,处于规范层次的员工更容易发生不道德亲组织行为。 4社会认知理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道德推脱包含一系列认知合理化机制,这些机制能够使员工远离社会规范制裁和自我制裁等本来能够抑制非道德行为发生的经过,增加其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可能,Bandura等人提出个体都具有与道德相关的自我标准,这一标准将引导与道德相关的自我调节经过,促进道德行为和抑制不道德行为30。但道德推脱则会削弱自我调节机制,因此可能增加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发生31。Bandura等人提出了7种道德推脱发生机制32。分别通过道德推脱重构对非道德行为的认知以降低其不道德性以及提高其可接受性;
23、委婉标签指个体用委婉的表示出和言语来掩盖不道德行为的丑陋性及降低自个的责任程度;有利比拟指个体通过将非道德行为与危害程度更大的行为进行比拟来提高非道德行为的可接受程度;责任转移指个体将发生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责任归咎于领导或组织的压力或等待;责任分散指个体将非道德行为的责任在团队或组织内分散以降低自个的责任程度;扭曲行为结果指个体无视、最小化、歪曲和拒绝相信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非人性化指个体通过剥夺受害者的人格,不把受害者当人看或将其视为亚人类客体而降低自我谴责程度。社会认知理论是解释非道德亲组织行为发生的新兴视角,陈默和梁建验证了高绩效要求通过道德推脱而诱发非道德亲组织行为33;赵红丹和周君验
24、证了道德推脱中介企业伪善与非道德亲组织行为间的积极关系34。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非道德亲组织行为产生的因素,为探究员工发生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原因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从这四个理论出发仍然不能客观呈现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产生的原因,亟待学者们继续寻找解释不道德亲组织行为成因完善的理论框架。 三、非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相关研究 现有关于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成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说明了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前因变量、调节变量、中介变量及结果变量。下面将分别从成因和后果两方面梳理不道德亲组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