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探析,农村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探析,农村研究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探析,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经过。然而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社会化行为规范、人生安全、心理健康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社会化素质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应重视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在讨论亲子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经过中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促进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够或价值偏离的现在状况,为建设社会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奉献。 本文关键词语:留守儿童 社会化 家庭 亲子教育 Left-be
2、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e problem of socialization Abstract The socialization is the inpidual in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access to his code of conduct for society, values and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becomeindependent members of society and gradually adapt to society .H
3、owever, due to lack of parent-child educatio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remain problems. Of their social behavior, lifesafety, mental health and other social values of life,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have beenseriously affected.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search behind the dev
4、elopment of the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to explore the lack of parent-child education to the children staying in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an adverse impact on the basi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explore thepromotion of measures of normal society. To improve children s social development remainina
5、dequate, or the value of deviation from the status quo. For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countryside, to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Socialization Family Parent-child education 目 录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的界定 1.3 以往研究的回首 2.儿童的社会化
6、 2.1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2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2.2.1 艾里克森的 八阶段 社会化理论 2.2.2 库利的初级群体理论 3.亲子教育在儿童社会化经过中的作用 3.1 亲子教育能培养儿童最基本的情感 3.2 亲子教育为儿童把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 3.3 亲子教育能健全个人人格与健康心理 4.亲子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4.1 影响正常情感的构成与智力开发 4.2 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4.3 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 4.4 容易造成孩子道德滑坡 4.5 容易造成孩子价值体系扭曲 5.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5.1 强化监护意识,加强家庭教育的责任 5.2 加强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5.3 建立留守儿童 托管中心 5.4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 结 语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在我们国家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相当普遍,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84.7%,华而不实父母都外出务工的比例为 73.8%,留守儿童基本上是和祖父祖母或随父母一方留守。 小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的比例高于初中生,且大部分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从隔代监护人的年龄来看,82.5%的人在 50-65 岁;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上看,17.5%的人没有上过学,75%的人只要小学文化程度。在这些监护人中
8、,以为读书重要的占 67.5%,但也有 30%的监护人持读书无用论观点。1 留守儿童普遍想和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也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和艰苦。42.9%的留守儿童有孤单感,渴望能在父母身边。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普遍都很单调,缺乏文化娱乐活动。他们渴望城市同龄人的课外生活。63.7%的留守儿童以为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同学,教师会冷落学习差和淘气违规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全部能完成小学教育,但有一部分不能完成初中教育。2 1.1.2 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亲子教育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讨论亲子教育缺
9、失给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经过中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促进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措施,为建设社会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奉献。 1.2 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亲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亲或长辈、别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经过。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互相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确立的、为多数成员所成认与期望的行为方式,如风俗、习惯、礼节、禁忌、社会基本道德、法律等。 1.3 以往研究的回首 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大规模的农村剩余
10、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我们国家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一亿四千万。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已有子女,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构造体制和本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他们的现在状况令人担忧。 总结学者们的观点,他们以为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有:一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气氛,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责任。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照看,大部分监护人将其临时监护职责理解为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中,以隔代监护居多,他们大多数年龄在 60 岁以上,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留守几童的监护往往是心
11、有余而力缺乏,还存在溺爱现象。留守儿童也觉得他们思想老化,极少与隔代长辈之间沟通沟通。二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父母和完好家庭的亲情呵护,性格呈多重性、复杂化,且性格方面的缺陷日趋严重。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3详细来讲,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沟通,性格内向;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教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以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个,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三留守儿童缺少管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遭到别人的非法损
12、害或人身伤害。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并呈下降趋势,辍学现象严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导致了留守儿童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一些农村学校反映,部分留守儿童完不成义务教育即辍学,并且留守儿童中留级生的比例不断增加。 2.儿童的社会化 2.1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经过会牵涉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4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群众传播媒介等。华而不实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家庭。几乎对每个人来讲,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
13、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因素有:一家庭教育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过于支配,容易使儿童产生消极被动的心理。也会导致儿童对家长过于依靠,缺乏主动性。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过于溺爱,容易使儿童养成任性、自私、野蛮的性格。3.民主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儿童产生积极地人格品质,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二家庭构造与家庭关系状态:一个完好的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家庭关系对儿童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那些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的家庭,孩子会显得自信、有朝气。相反,父母之间的冲突容
14、易使孩子心理机能交差,容易发生情绪混乱,甚至罹精神分裂症。 2.2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2.2.1 艾里克森的 八阶段 社会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以为人在每个成长阶段,都会碰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响。假如个人能够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响;假如个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 认同危机 ,给以后的社会化经过留下隐患。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响,艾里格森将社会化经过划分为八个阶段,各个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 1 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3主动与内疚4勤奋与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
15、单感亲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 1 岁。婴儿假如能够得到父母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知足,就能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相反,则会对别人和环境产生不信任,以致对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 3 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场学习对自个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个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环境。父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这种自主性活动,太多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并对本身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疑虑,不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
16、5 岁。由于儿童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的能力,他开场表现出与别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父母假如对儿童主动的要求不予理会或管束过多,取笑或惩罚儿童一些带有创造性甚至有点荒唐的做法,就可能使他们产生内疚感,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 11 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处和构造的好奇心加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儿童积极动脑并努力完成自个喜欢的活动,进而培养儿童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不理解或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5 2.2.2 库利的初级群体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H.Cooly.1864 1929
17、 年是最早将 自我 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库利以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库利相信,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库利以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有同感,由此而构成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孩子们开场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构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6可见,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库利以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初级群体对于自我的构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的邻
18、里和社区群体。而家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这也就产生出来人类的合作与友谊的土壤。儿童也渐渐地学会和领会角色的等待,做出符合角色的要求的行为。 从这两个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出儿童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在这一时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华而不实得到充分的发展。7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个体,孩子通过模拟和认同父母而试图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同时,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关系等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
19、对儿童心理、行为习惯会产生耳濡目染的深入影响。家庭功能理论以为,亲子教育具有先主性的特点,也就是讲亲子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经过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 3.亲子教育在儿童社会化经过中的作用 亲子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每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通过亲子教育传递的文化资本对于完成人的社会化经过具有重要作用。它培养着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它为儿童把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它能健全个人人格与健康心理。 3.1 亲子教育能培养儿童最基本的情感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面对面的富有感情的交往 。8家庭在培育人性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邻居、同辈等初级群体,家庭对一个人正常情感的培育
20、是至关重要的。婴儿出生就接受着母乳的喂养、亲人的逗乐,实际上这就是在接受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情感培养和互动沟通。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情感的互动日渐变得重要。 一个人能否懂得接受与给予别人的爱,与他在家庭中情感的互动有着很大的联络。而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亲子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 3.2 亲子教育为儿童把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互相交往和长期共同生活中确立的、为多数成员所成认与期望的行为方式,如风俗、习惯、礼节、禁忌、社会基本道德、法律等。就一般儿童来讲,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一个对社会化行为的认知、认同并构成相应心理与行为习
21、惯的经过。在这个漫长的经过中,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儿童的行为始于模拟,父母是他们赖以模拟的对象。子女在与父母交往的经过中,对父母的社会化行为有一种天生的认同感,对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一种天生的信任感,父母的教育引导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经过中影响着他们。 3.3 亲子教育能健全个人人格与健康心理 儿童在早期社会化经过中,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靠性。当他们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求助的就是父母;当他们有什么心理问题时,都和父母倾诉以获取心理上的慰籍;幼儿在与同龄人玩耍出现争论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正确的。在儿童的幼儿时期,父母通过对孩子的
22、鼓励,能够加强孩子的自主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具体表现出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父母正是借助这种权威,对孩子的社会化施加影响,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远大理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从以上三点能够看出亲子教育对儿童的健康社会化发展特别重要。然儿现实社会中,大量留守儿童正是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而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4.亲子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使孩子处于 教育真空 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的发展,对儿童
23、的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特别不利的影响。在亲子教育缺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信任感、自尊、独立性等等都得不到正常的培养。 4.1 影响正常情感的构成与智力开发 婴儿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婴儿期是儿童构成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构成对父母、世界信任感的阶段。假如父母能够给予婴儿适当和稳定的关心、照顾,知足婴儿的需求,他们会构成对父母、对世界的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甚至变得孤僻和冷漠。 幼儿在 5 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行之有效的名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幼年时期遭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如德国大诗人
24、、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 2 3 岁时,父亲经常带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 4 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表示出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勤于思考,擅长学习。在儿童智力开发这个问题上,82.6%的隔代监护人固然知道智力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发儿童的智力,相反却以为这是教师的事情。9 4.2 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照顾。由于农村老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仅能以语言教授世代间的经历体验,无法给孩子以先进的当代教育。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存在着比其他家
25、庭的孩子更缺乏良好启蒙教育的问题,这无疑会给这些孩子以后的成长留下很多缺憾。另外,由于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孩子们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难、疑惑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和疏导,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如正常家庭儿童好。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成绩优秀者仅占 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10 4.3 影响孩子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 童年时期是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育的重要阶段,而心理素质对人的操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很多留守儿童是独生子女,老人们对孙辈们非常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没有礼貌不讲道理。还有的留守儿童在学
26、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碰到了很多问题,他们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而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知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中有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怎样去理解孩子,长此下去,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得烦躁、脆弱。 4.4 容易造成孩子道德滑坡 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弱,长期在听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的约束管教,再加上没有亲情与信任保障下的安全感,不少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表现为没有纪律观念,经常迟到、旷课、讲谎等。一些原来各方面都不错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对自个的严格要求,有的留
27、守儿童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极易遭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唆使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4.5 容易造成孩子价值体系扭曲 亲子教育的弱化相应的就缺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这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偏离社会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1儿童处于他们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们没有构成自个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可塑性很强。而亲子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思想观念,不能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今电视、网络等群众传播媒体非常普及,在各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的无所适从,彷徨沮丧,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的盲目模拟;有的根据自个幼稚的心理与观念,建立与社会相背离的价值
28、体系。外出打工极大地繁荣了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样容易造成孩子错误地以为将来的工作就是打工,有钱就有一切,进而产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以上五个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5.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亲子教育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并重视起来,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仅是儿童和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化在广义上讲不仅仅仅
29、是讲个体的成长,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某一社会及其文化得以持续的手段,任何社会都会通过种种方式方法,力图使每个人发展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12全国妇联 2 月 27 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 万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 100 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 7 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 65.97%。13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此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定会对我们国家更方面建设产生宏大的负面影响。在外在的一些不法分子的鼓动下,本来人格和品
30、德出现缺乏的留守儿童很难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在家接受不到好的教育,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会放心的投身于城市的当代化建设。我们必需要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否则严重起来对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的延续都有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也是社会化的社会化塑造,也就不可能对我们社会产生好的结果。我们也不敢担保社会化的危机不会不由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不被重视而发生。社会化危机是当代性背景的产物。14在这个背景下能够讲留守儿童是我们当代化建设经过出现的难题,我们必须注意解决。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不管是对于整个社会将来的发展,还是留守儿童个人的今后发展和人生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不管是社会,还是留守儿童
31、的家长,都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过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要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真正建立起和谐、安宁的社会新农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了使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我们能够在他们自然社会化的经过中,进行一些人为的有意识的积极方面的引导。 5.1 强化监护意识,加强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而,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
32、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当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 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本身素质,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十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华而不实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构成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经过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 5.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为县域和乡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对农民科学技术、职业技能培
33、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农村内部转移。农民能够在本镇本县就能增加收入,进而减少了人口流动,有利于保持家庭功能的完好性,进而为促进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3 建立留守儿童 托管中心 社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开创建立 托管中心 ,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照管,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娱乐学习、生活指导等服务。家长和托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职责。 家长每年向托管中心支付一定的报酬,托管中心负责留守儿童的人生安全、饭食起居、学习辅导与监督、感情疏导等。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络,向家长反映他们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操行等情况
34、。同时开设亲情 ,以便于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进行感情沟通,让孩子能够享受亲情的呵护与暖和。 5.4 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并逐步社会化的。因而,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讲,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要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构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结 语 在我们国家留守儿童群体已特别壮大。留守儿童问题已不仅仅仅是
35、儿童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亲子教育这一家庭因素入手,研究了亲子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能够看出,亲子教育在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经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经过中,由于其社会化发展的环境有其特殊性,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其他因素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而探寻求索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李星贵。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2007年08期 2 贾金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考虑J. 教育探寻求索。 2007年09期 3 王伟。农村留守儿童
36、问题分析J. 河南农业。 2008年03期 4 朱俊梅、朱若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浅析M.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2期 5 张金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 2008年10期 6 王泽淮、李翠英。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讨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秋香。 强势与弱势的错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J. 理论月刊。2007年01期 8 王秋香。家庭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趋向M. 社会科学家。2007年04期 9 李秀欣。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情绪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赵春鹏。 亲子教育缺失
37、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讨论J. 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11 张仕琼、黄安相。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初探M. 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2期 12 罗国芬、蔡玉军。 从非社会性行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J. 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3 开小芹。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分析M. 科技资讯。2008年36期 14 李星贵。 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对策M. 沧桑。2008年02期 15 王秋香。 农村 留守儿童 社会化形式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6 聂建华、李刚。 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研究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
38、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7 李慧。 当下我们国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8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9 段国荣、周福林。 我们国家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20 范先佐。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07期。 21 莫艳清。 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1期 22 庄美芳。 留守儿童 学习品质现在状况调查报告J
39、.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年11期 23 王爱莲。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考虑J. 郑州市委校学报。2006年06期 24 焦荣华。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急教育对策M. 当代企业教育。2007年01期 25 李金涛。 农村 留守现象 亟待关注M. 中国改革。 2003年06期。 26 范方。 亲子教育缺失与 留守儿童 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年28期 27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8 王东宇。 小学 留守孩 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M.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年05期 29 李斌强、赵鹏程。 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考虑J.经济体制改革。 2006年01期 30 段宝霞。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31 孙玉娜、孙玉艳。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07期 32 余文盛、钟昭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在状况、问题与对策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