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振动刺激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docx





《太极拳振动刺激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振动刺激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太极拳振动刺激训练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摘 要: 讨论振动参与太极拳无极式对受试者触觉灵敏度、本体感觉及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机制.将24位健康男大学生随机分为太极拳与低频振动组 (TCV) 、单纯太极拳组 (TC) 及控制组 (CON) , 通过为期12周、每周3次的干涉训练.并于训练前、后对各组别的触觉灵敏度、伸膝肌本体感觉及神经肌肉功能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示清楚:1) TCV及TC两种训练形式均能显着提升受试者触觉灵敏度及本体感觉机能, 但TCV形式对两项指标的提升效率优于单纯TC形式;2) TCV训练形式对膝关节最大等长肌力矩有显着效果, 而TC训练对此效果不明显, TCV
2、及TC均对降低目的力矩误差比率有效, 但TCV比TC形式效率更优;3) TCV及TC两种训练形式对提升普通健康大学生下肢爆发力有效, 但TCV训练形式效率更优.因而, 12周太极拳无极式辅以低频振动刺激训练, 对于有效增进触觉敏度、本体感觉、肌力控制以及爆发力等表现均比单纯太极拳训练更具成效. 本文关键词语: 振动训练; 太极拳; 感觉神经; 肌肉功能;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vibr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romise-style Taichi exercise on tactile sensitivi
3、ty, proprioception and neuromuscular performance on healthy adult.Twenty-four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aichi+Low frequency vibration group (TCV) , Taichi group (TC) , control group (CON) , th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lasted for 12 weeks and 3 sessions per week.The related
4、parameters on tactile sensitivity, proprioception of extensor muscles, and neuromuscular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 on tactile sensitivity and proprioception in TCV and TC, however, those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CV than
5、 in TC, (2) TCV had obvious impact on the maximal isometric torque of knee joint, and TC little impact;there were positive effective on the reduction of error ration of target torque in both TCV and TC, however, the TCV was better than the TC, (3) both TVC and TC can improved the power of lower extr
6、emities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TCV mode was better.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s of promise-style Taichi exercise combined with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actile sensitivity, propriception, muscle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power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Taichi exercise. Keywo
7、rd: vibration training; Taichi; sensory nerve; muscle performance; 太极拳是一项传统的武术运动, 近年来深受各年龄层喜欢.其缓慢及柔和的运动形式已被证实可促进心肺功能、增进柔软度、平衡能力及降低血压等1,2,3,4,5.另一方面, 由于太极拳动作缓慢且柔和、对肌肉刺激强度相对较低及动作缺乏冲击性, 故无法有效刺激快缩运动单位, 对肌力与爆发力的促进不利.全身式振动训练 (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 WBVT) 当前已属相当流行的神经肌肉训练方式方法6, 它的原理是张力性振动反射, 即通过人工方式
8、对人体肌腹或肌腱进行振动刺激进而诱发出神经反射成效.有研究显示7,8,9, 振动刺激能提升静态半蹲时下肢肌肉活性, 且长期振动训练后能增进年轻运动选手的肌力与爆发力以及未受肌力训练女性的伸膝肌肌力. 假若将太极拳与振动训练相结合, 即在全身振动平台上进行太极拳练习, 便可借由振动训练对神经肌肉的刺激, 来弥补太极拳对肌肉刺激强度的缺乏.然而, 就当前而言, 针对太极拳与振动训练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不多.据孙铭等10研究结果显示, 8周太极拳结合振动训练能显着提升60 /s等速向心肌力, 而单纯太极拳训练则无显着差异.Yu M等11研究以为:单纯太极拳训练可增进肌力控制及触觉灵敏度表现, 而在与振动
9、训练结合后, 除可增进触觉灵敏度表现外, 还可额外增进连续两次垂直跳高度, 但在肌力控制上则没有差异.综合当前国内外学者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基本能够肯定太极拳在结合振动训练后, 确实能够借振动刺激所引起的张力性振动反射来刺激神经肌肉, 进而增进肌力以及爆发力的表现, 但似乎也会因而影响太极拳对于肌力控制的效益.而造成此影响的原因可能与两者运动方式不同有关.即太极拳强调从精神到躯体的全面放松, 肌肉不要用力;而高强度振动训练则能是诱发人体肌肉用力, 因而较低强度的振动刺激或许更合适与太极拳相结合. 振动刺激训练强度, 可通过控制频率、振幅与加速度3种参数来设定12, 而频率则是强度设定的关键因素
10、, 据相关研究报道:外在扰动振频到达人体本身各部位的自然频率 (固有频率) 时会引发该部位出现共振现象, 进而造成潜在毁坏应力 (引起组织损伤) .华而不实眼球共振频率为20Hz, 头部为18Hz, 肌肉为715Hz, 内脏器官与脊椎为8Hz以及全身为5Hz13,14.故为了避开眼球、头部、肌肉的共振频率范围, 有必要将振频降至5Hz左右.尽管5Hz频率是全身共振频率, 但在进行WBV时, 下肢关节会产生如弹簧或阻尼效果, 能够减缓振动传递 (衰减效应) , 进而大大降低实际冲击13.对太极拳运动者而言, 除了需要良好的下肢肌力与爆发力外, 触觉灵敏度、本体感觉及肌力控制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由
11、于练习太极拳动作, 需要通过下肢触觉去感受步法移动, 足部与地面接触的压力、每个关节角度的变化、身体各部位以及重心移动等都需要良好的本体感觉与肌力控制能力.基于此, 本研究假设:低频振动参与太极拳练习能够辅助太极拳对于下肢肌力与爆发力训练的缺乏, 并透过振动刺激能够在太极拳原有的训练效益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提升.故以相关文献为根据, 选择5Hz低频振动刺激, 经12周训练后讨论这种组合形式对受试者触觉灵敏度、本体感觉、肌力控制及爆发力的影响, 为将来全民健身及运动训练提供重要的方式方法学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式方法 1.1 研究对象 24位普通男性大学生自愿介入本次研究, 他们先前均没有太极拳及
12、振动训练经历体验, 且半年内所有受试者皆无下肢神经肌肉及骨骼疾患.将24位受试者随机均匀分配至 太极拳与低频振动组 (TCV) 、单纯太极拳组 (TC) 及对照组 (CON) , 并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干涉训练.本干涉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法规的要务实施, 并要求每位受试者实验前填写同意书, 并由实验人员告知其相关实验目的、流程、检测步骤、运动操作方式与注意事项等应有的权益保卫. 1.2 研究方式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 TCV及TC组所有受试者于第一次训练前皆先于平地上进行无极式动作的练习, 以预先熟悉动作要领, 待熟悉后才正式开场进行本研究的干涉实验. 2) 单纯太极拳组 (TC
13、) .太极拳无极式动作与心法要领:双脚平行朝前, 脚掌平贴地面, 两脚与肩同宽, 重心置于足跟, 膝关节微屈, 松腰敛臀、裆胯撑开、脊柱松拔挺立, 手指自然引直、指尖下垂、两手心向后、拇指贴近大腿外侧, 肘关节自然微屈坠开、两肩松沉、含胸拔背、虚灵顶劲、头容正直, 两眼平视, 唇轻闭、齿轻合、舌平伸、舌尖轻抵齿际、舌面平贴上颚, 保持自百会穴至会阴穴与两足跟联机的中点在同一垂直线上.站定后, 全身意守丹田, 上有虚灵顶劲, 下有气沉丹田, 导引气沉至脚底, 之后松脊柱, 松全身. 受试者于训练经过中, 除需注意姿势正确性外, 仍需随时检视全身能否放松, 并进行一系列放松冥想;每次训练经过, 皆
14、由一位太极拳教师从旁指导, 并监控训练动作能否正确、全身能否放松, 以及引导受试者进行放松冥想.TC组进行每周3次、共12周单纯太极拳无极式训练. 3) TCV组受试者与TC组训练计划一样, 每周3次、为期12周的太极拳训练.但每次训练时, 让受试者站立于垂直式振动平台Power Plate (产地:美国) 上, 振动台设置频率5Hz、振幅1mm.且受试者于训练期间皆穿着同一双平底鞋进行训练, 动作采用太极拳中最基本且重要桩功无极式, 以避免复杂动作导致受试者仅为强记内容, 而忽略太极拳训练要领.每次训练经过依渐进训练原则, 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每次训练1min, 共3次;第二阶段为每次
15、2min, 共3次;第三阶段为每次3min, 共2次, 每次训练皆间隔1min休息时间.所有受试者于训练前后皆进行标准式的暖身与收操活动. 4) 四式:提手上式 搂膝拗步 白鹤亮翅 揽雀尾.五式:提手上式 搂膝拗步 白鹤亮翅 揽雀尾 云手.六式:提手上式 搂膝拗步 白鹤亮翅 揽雀尾 云手 金鸡独立.华而不实前2周太极拳动作是采用定式 (站椿) 训练, 34周采用动态的单招训练, 57周则是动作组合, 第8周训练同第1周. 5) 控制组 (CON) .8位受试者不接受任何振动与太极拳训练, 其日常生活方式维持原状. 1.2.2 测试方式方法 分别于12周训练前、后对受试者完成标准式热身后进行触觉
16、敏感度、本体感觉、等长肌力、肌力控制及爆发力等指标测试. 1) 触觉敏感度.触觉测量器 (产地:美国) 测量受试者惯用脚第五跖骨解剖位置的皮肤两点觉阈.让受测者蒙眼并讲出施测部位被碰触的感觉为 一点 或是 两点 , 接着渐渐缩小两点间的宽度, 直到受测者感觉施测部位的碰触为一点, 当受测者感觉到 一点 的距离, 即为两点阈值的最小测量值, 距离越小表示触觉敏度越佳.一共测试2次, 将2次测试数值取平均数. 2) 本体感觉.使用Biodex (产地:德国) 来检测受试者惯用脚膝关节角度的本体感觉能力, 以被动关节复位测试来进行评估15.受试者坐于可调整姿势的测试椅上, 以皮带固定其踝关节, 并为
17、受试者戴上眼罩及耳罩以去除其听觉与视觉影响.测验时, 首先将膝关节起始角度定为30 , 然后以手动方式移至45 位置停留3s (避免受试者因先行习惯机器的移动速度而产生学习效应) , 让受试者记住此关节角度的感觉, 再移动至起始角度30 .接着让受试者自行按下控制键, 此机会器会自行以角速度3 /s开场渐渐增加角度, 当受试者自觉已经达45 时, 便立即按下停止钮.以上为一个测试循环, 共测试3次, 每次间休息1min.借由受试者按钮得到的角度值减去默认的目的角度值 (45 ) , 所得到之数据取其绝对值为绝对误差角度, 并将3次测试的数值取其平均.此计算的绝对误差角度为本研究所定义之本体感觉
18、, 绝对误差角度值越小表示本体感觉功能越佳. 3) 最大等长肌力测试.将Biodex测试仪收缩形式设为等长收缩形式, 膝关节角度固定于60 , 看施测者灯泡信号指示, 灯亮后受试者尽最大自主收缩持续3s并测试3次, 每测试间给予30s休息时间, 测试经过中给予口头鼓励以尽最大气力. 4) 肌力控制.以Biodex及配套多功能信号获取系统及信号撷取软件Acqnowledge, 对受试者惯用脚伸膝肌肌力控制能力进行检测 (频率设为1 000 Hz) .先让受试者坐在Biodex的测试椅上, 进行膝关节MIVC (称之最大等长自主收缩) 测试以求得最大肌力, 随后计算出50%的力矩值, 以此力矩值为
19、目的力矩, 先给予视觉回馈练习3次以熟悉该用力程度;休息1min, 正式测试时, 不给予任何视觉回馈, 施测者口令开场后, 请受试者依自觉进行1RM50%的用力并维持3s, 共测验3次, 每次间休息5s.将所测得之3次结果取平均, 数值越小表示肌力控制能力越好16. 5) 爆发力.本研究采用连续两次垂直跳的方式来评估下肢的爆发力.受试者站立于三维测力台上 (产地:中国埃力) 上, 进行双手插腰最大努力连续两次垂直跳跃.第一跳受试者主动做一个下蹲跳, 第二跳借第一跳落地后, 下肢肌肉先产生离心收缩, 再进行向心收缩使肌肉产生牵张缩短循环 (SSC) , 因而两次跳跃会有不同的表现机制17.在跳跃
20、腾空经过中, 双脚必须自然垂下不可弯曲, 且若出现双手放开或跳出测力板则视为失败.所有受试者须成功完成3次动作.为了避免肌肉疲惫, 每次测验经过中间隔休息1min.测力台采样频率1 000Hz.将测力板测得的第一跳与第二跳起跳时的腾空时间计算出连续二次跳跃的高度, 取3次测得的平均值进行分析. 1.2.3 数理统计方式方法 经数据处理后,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被运用于对前、后测触觉敏感度、本体感觉、等长肌力、肌力控制及爆发力等指标的分析, 所有指标显着水平设置为 =0.05. 2 研究结果 2.1 触觉及本体感觉特征分析 表1 不同组别
21、及运动前后触觉与本体感觉特征统计表 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清楚, 12周训练后, 不同组别及不同测试时间点对惯用脚足底触觉灵敏度有显着交互影响作用 (F=5.45;P=0.009 0.01) .前测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拟发现触觉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后测结果发现不同组别间触觉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Pbc*;Pac*) , 且一致表现为TCV组显着优于TC组, 而TC组显着优于CON组.进一步分析可知, 12周训练结束后TCV组触觉灵敏度从前测值2.72 0.54cm迅速降为1.28 0.68cm, 灵敏度提升
22、率达52.95%;TC组从前测值2.74 0.87cm降为1.81 0.69cm, 提升率为33.95%. 2) 12周训练后, 不同组别及不同测试时间点对惯用脚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与足底触觉的影响几乎一致.前测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测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ab*;Pbc*;Pac*) , 同样表现为TCV组显着优于TC组, 而TC组显着优于CON组.进一步分析可知, 12周训练结束后TCV组膝关节本体感觉从前测值 (3.89 1.71) 迅速下降为 (1.87 1.63) , 下降率达51.93%;TC组从前测值 (3.91 1.64) 降为 (2.
23、49 1.83) , 下降率为36.32%. 2.2 最大等长肌力矩及肌力控制分析 见表2. 1) 12周训练后, 不同组别及不同测试时间点对膝关节最大等长肌力矩有交互影响作用 (F=3.42;P=0.045 0.05) .前测结果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测值经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拟发现TCV组显着高于TV级及CON组;进一步比拟发现, TCV最大等长肌力矩后测值显着高于前测值, 从169.77 32.14N m提升至187.56 32.09N m, 提升率达10.48%;而单纯TC组提升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2) 12周训练后, TCV组目的力矩误差比率由 (0.23 0.18) %下降至
24、 (0.10 0.05) %, 有统计学意义, 其进步率达56.53%;TC组也有明显进步, 从前测 (0.19 0.07) %下降至后测的 (0.14 0.06) %, 进步率为26.32%;经LSD组间比拟发现:TCV组进步率显着优于TC组, 而TC组明显优于CON组. 表2 不同组别及训练前后最大等长肌力矩及目的力矩误差比特征统计表 注:*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3 爆发力特征分析 见表3显示. 1) 12周训练后, 不同组别及不同测试时间点对第一跳腾空高度的显着交互影响 (F=6.12;P=0.000 0.05) ;前测结果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后测值经方差分析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