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及其建议方案,伦理道德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及其建议方案,伦理道德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及其建议方案,伦理道德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公德“私德讨论中国社会问题及其建议方案,伦理道德论文内容摘要:梁启超开启了以 公德 私德 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的先河,其后马君武、章太炎、刘师培、蔡元培等思想家对此问题都有所讨论或回应,尽管他们的立场各不一样,解决方案言人人殊,但他们都相信个人的道德品格具有某种统一性,都强调个人品格意义上的私德是一切公私道德的根本和源泉。梁启超后期更为强调 道德本原 与 节目事变 的区分,旨在讲明道德本原与儒家道德的普遍性(超时代性)。现代中国公民道德的建设,应该走出梁启超前期(论公德中所谓 儒家重私德轻公德 的误区,接续其后期的考虑,以儒学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思想资源。 本文关键词语:公德; 私德
2、; 道德本原; 节目事变; 儒学; 美德统一性; The Debate o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Contemporary Meaning:a Perspective of the Notion of Unity of Virtues Chen Qiaojian Abstract:Liang Qichao uses the pair of concep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firstly to
3、 discuss Chinese social questions and Confucian ethics.On Liang s hells,Ma Junwu,Zhang Taiyan,Liu Shipei and Cai Yuanpei all discuss or respond to the same themes in some way,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in political standpoint and have different solutions.However,they all agree the notion of unity of
4、virtues,and think that the private virtues are the foundations or sources of the public virtues.In the late thoughts,Liang prefer to distinguishes moral principle and moral practical programs instead of the pair of concep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in order to explain the universality of Confu
5、cian morality.With regard to the civil public morality in modern China,we are supposed to overcome the error that Liang so called Confucianism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ivate morality but less attention to public morality.Today,we should follow Liang s late thoughts,and see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 so
6、urce of cultivating our Chinese people s virtues and morality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戊戌变法后执中国思想界之牛耳的梁启超发起了 道德革命 ,开启了以 公德 私德 这对概念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先河。随后,马君武、章太炎、刘师培、蔡元培、梁漱溟、李泽厚等几代思想家都曾就此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百年论辩。笔者曾以梁启超、梁漱溟、李泽厚三个时代的思想家为代表,辨析其 公德 私德 之不同,尤其是各自 公德 概念差异较大,要言之,梁启超凸显国家伦理,梁漱溟注重团体生活中的公共观念,李泽厚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
7、1。学界近来对此问题多有讨论,年初陈来先生在(文史哲发表长文,较为具体地梳理了自梁启超以来思想界的 公德私德 之辩以及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纲领,发现近代以来存在以政治公德取代或取消个人道德的倾向与流弊,并相应地忽视了社会公德,为此,他建议在现代社会应当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地位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2。随后,蔡祥元、任剑涛、肖群忠等先生在同一刊物发表商榷或照应文章,就此问题各持己见。在这里文中,笔者引入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之 美德统一性 (the unity of virtues)3这一理论视域来重新讨论私德公德问题,我将首先扼要讲明何谓 美德统一性 ,然后用此理论来重点疏
8、解清末民初(梁启超至 五四 前夕)的 公德私德 之辩,最后对诸位先生的观点有所回应或照应,并给出攸关现代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方案。 一、 美德统一性 释义 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或品性、品质等)能否具有连续性、关联性或统一性?比方一位仁者能否可能在某些情形中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勇士,再如拥有智慧的人能否也意味着他拥有正义的品质?私德良好的人能否也意味着其公德不会太差,或者讲私德卑污的人能否能够很好地履行公德公务?凡此种种,中西方哲人关于此问题的考虑来历已久,清末梁启超所开启的 私德公德 之辩亦与此有关。 孔子讲 仁者必有勇 (论语 宪问),又讲 未知(智),焉得仁 (论语 公冶长),就表示出了仁、智、勇
9、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朱熹把 仁 视为 心之全德 及其所谓 仁包四德 的看法,明确地表示出了美德统一性的观念。在西方,这个问题可追溯至苏格拉底,他向智者普罗泰戈拉问道: 这个问题是关于智慧、节制、英勇、正义和忠诚这五个术语的。它们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还是各自是一个实体,有其本身分离的功能,互相之间也不同吗? 4这一追问牵涉美德能否具有统一性。苏格拉底本人相信美德具有统一性, 美德之间的统一性就在于拥有完好的道德知识 5。接续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对 美德统一性 作了更为深切进入的讨论。亚氏反驳了 德性能够互相分离 的观点,他讲: 讲到自然的德性,这是可能的。但讲到使一个人成为好人的那些德性,这就不可能
10、。由于,一个人假如有了明智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 6要言之,亚氏以为,就自然美德而言,一个人可能具备这种美德而缺乏那种美德,换言之,自然美德不具有统一性,但是,就严格意义上的美德(道德美德)而言,他明确反对美德是互相分离的观点,以为一个人拥有任何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道德美德,他就一定拥有了实践智慧(明智),而他一旦有了实践智慧,他必定拥有所有道德美德。 如所周知,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不满于启蒙运动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义务论(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或后果论consquentialism)的伦理学,西方出现了现代美德伦理学的强势复兴。时至今日,出现
11、了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中义务论、后果论与美德伦理学三足鼎立之势。美德伦理学对两种规则伦理学(rule ethics)即义务论和后果论较为忽视的道德品格(美德)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考察,华而不实一个重要议题便是 美德(道德品格)统一性 7。有的学者否认美德具有统一性,这显然与我们的道德经历体验不符,由于人们很难相信一个扯谎成性的政客能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但是,美德统一性也同样遭到日常道德经历体验的质疑,由于我们也确实经常看到一个人有此种美德而并不具备另外一种美德。那么,究竟该怎样理解美德统一性?就此,现代着名的美德伦理学家罗萨琳德 赫斯特豪斯(Rosalind Hurs
12、thouse)作了一番分析后,比拟认可 有限的统一性 的观点: 这种观点既成认实践智慧不可能分散地出现,而是限定在它合适的这个或那个美德的领域中,同时也成认实践智慧不是一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东西。根据该命题,拥有某个美德的任何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他全部美德,尽管在一些情形中,他们只是非常有限地拥有其他美德。 8赫斯特豪斯以重建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着称,她关于美德统一性的考虑延续了亚氏实践智慧的传统。 除此之外,现代学者J. L. Ackrill提出了一种无需建基于道德知识或实践智慧的美德统一性学讲,他讲: 某方面的缺陷总是易于阻碍其他方面美德的施行。比方,一个贪心的人不可能值得信赖和完全
13、真诚实在,由于他的贪心在某种情形下必定与他的真诚实在相冲突;一个懦夫不可能百分百的宽宏大量或善良,由于在某种情形下懦弱害怕必定抑制着他的宽宏大量或善良的冲动。因而,在理论分析的层面,假如我们讨论的是理想的道德美德,那么诸种美德只需互相协调就可得到辩护。 9我们将会发现,这种无需借助道德知识或实践智慧而强调道德美德本身之间就具有某种关联性的美德统一性观念在儒家传统中能找到更多的知音,也更为符合我们的道德经历体验10。要言之, 美德统一性 (有限统一)是这样一种观念:诸种美德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协调性、关联性或统一性,一个人拥有一种美德有利于导出其他美德,而缺乏一种美德也会有损于其他美德的践行。
14、近代以降,梁启超开启了以 私德 公德 这对概念讨论中国社会问题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先河,随后这对概念遂成为学界论辩与道德评价的基本范式。笔者发现,梁启超等人的 公德私德 之辩实际上攸关 美德统一性 问题,而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相信 美德统一性 的观念。固然学界对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定性尚有争议,但并不影响 美德统一性 是一有意义之议题(无论是在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还是较为广泛的美德理论theory of virtue的框架下都能够讨论此议题)。下文笔者将基于 美德统一性 的视域,来疏解梁启超开启的、在清末民初引起广泛讨论的 公德私德 之辩与道德教育改革。 二、梁启超(论公德:道德之本
15、体一罢了 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乃至民族帝国主义(national imperialism)的磅礴冲激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深感 吾中国有部民而无国民 , 圣哲所训示,祖宗所遗传,皆使之有能够为一个人之资格,有能够为一家人之资格,有能够为一乡、一族人之资格,有能够为天下人之资格,而独无能够为一国国民之资格 11,以为 在民族主义立国之今日,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 12。在这里内忧外患、优胜劣败之际,梁启超撰写了 新民讲 系列文章,发起了近代中国的 道德革命 : 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唯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 殊不知道德之为物,由于天然者半,
16、由于人事者亦半,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 苟不及今急急推敲古今中外,发明一种新道德而提倡之,吾恐今后智育愈盛,则德育愈衰。 呜呼!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尔。若夫与一世之流俗人挑战决斗,吾所不惧,吾所不辞。 13这是梁启超 新民讲 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意图。 绪论以外, 新民讲 的便是(论公德(原文载(新民丛报1902年3月10日,光绪二十八年二月一日),此文开篇即云 我们国家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 ,然后便对 公德 及 私德 作了界定: 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 道德之本体一罢了,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
17、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之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14 梁启超所谓 道德之本体一罢了 特别明确地表示出了美德(道德品质)统一性的观念。在这里统一性观念下,梁氏从道德之发用与施及范围来区分公德与私德。 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 ,表示清楚私德是涉己的德性; 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表示清楚公德是涉群的道德。由于民族主义的磅礴态势,他所设想的 群 主要指国家,故其公德概念主要指国家伦理, 新民讲 随后的系列文章也反响了这一点(论私德除外)15。不过,由于梁启超深切
18、相信 国也者,积民而成 16,所以,他以为个人私德对于组成国家亦为必要,梁氏的意思是仅有私德(无私德则不能立)而无公德(无公德则不能团)尚缺乏以组成国家。这里强调私德与公德皆为人生与立国之具,不可或缺。 梁启超起初把国民缺乏公德的原因归咎于儒家重私德而轻公德,他遍举儒家典籍所教,发现 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诸如温良恭俭让、克己复礼、忠信笃敬、寡尤寡悔、刚毅木讷、知命知言,知止、慎独、戒欺、求慊,好学、力行、知耻、戒慎恐惧,存心养性、反身强恕等, 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之资格,庶乎备矣 。梁于 私人 这一术语自注云: 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别人交涉之时也。 此
19、所谓 私德 也就是上文所讲的涉己之德。不过,梁启超的 私德 概念不止于此,他拿中国旧伦理之 五伦 与泰西新伦理比拟时讲: 新伦理之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然后自注云: 一私人独善其身,固属于私德之范围,即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也。 以泰西新伦理反观中国旧伦理,梁发现父子、兄弟、夫妇三伦理皆属于家族伦理,关于社会伦理者仅朋友一伦,关于国家伦理者仅君臣一伦, 然朋友一伦绝缺乏以尽社会伦理,君臣一伦尤缺乏以尽国家伦理 ,由于 凡人对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罢了 ,而
20、旧时君臣之义 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 。总之,梁的基本结论是, 若中国之五伦,则唯于家族伦理稍为完好,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 17。梁氏强调,即便私德完备之人也不能表示清楚他拥有一完全人格,必须公德私德兼备才为一完全人格。稍加反思,梁启超关于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讲法大可商榷,仁义礼智信哪一个是所谓 私德 所能涵盖的?而儒家(如孟子、黄宗羲)君臣观本身就是对私人感恩效力的破斥18。 由于梁启超的 私德 公德 论影响较大,兹就其两德论的类别图示如下: 据陈弱水研究,日本福泽谕吉可能是 公德 一词的首先使用者,日本明治时代文化界掀起了讨论与宣扬社会伦理的热潮,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为顶峰。此
21、时正值梁启超流亡日本,他所使用的 公德 私德 概念很有可能来自福泽谕吉19。按,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也对 私德 公德 作了界定: 私德者何?对于身家上之德义是也。公德者何?对于社会上之德义是也。 26不难发现,马君武对私德的界定只要涉己之德而少了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马君武对欧美公德发达之种种表现的列举(如真诚实在不欺、礼让老弱、整洁不哗、爱惜保护公物、公共慈善等),表示清楚他对公德之设想多关乎社会伦理之公共道德与公共观念,而较少国家伦理的色彩。 与梁启超大为不同的是,马君武并不以为儒学所教于私德庶乎完备,他讲: 中国之所谓私德者,以之养成驯厚谨愿之奴隶则有余,以之养成活泼进取之国民则缺乏。夫
22、私德者,公德之根本也。公德不完之国民,其私德亦不能完,无可疑也。欧美公德之发达也,其本来全在私德之发达。 就私德公德之关系言,马君武把蕴涵于梁启超(论公德中的一个看法即 私德者公德之根本 明确表示出出来,以为公德与私德之间具有某种连续性和统一性。如马君武再言: 故私德之与公德也,乃一物而二名也。私德不完,则公德必无进而发生。 27也正由于此,马君武从当下中国人公德有缺陷这一现象来反证中国传统所教私德亦有缺陷,这就得出了与梁启超截然相反的结论。显然,1902年便追随孙中山走革命道路的马君武在政治立场上以及对待儒家伦理上都比梁启超更为激进,但二人在道德统一性以及私德为公德之根本的看法上却颇为一致。
23、 在(论公德及实现公德之方的大部分 新民讲 系列文章发表后,梁又发表篇幅较大的(论私德(原文分三节发表于(新民丛报1903年8月14日、9月14日、12月29日)一文。此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君武(论公德的回应,但有更为深远的考虑。梁启超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士谬托公德而鄙弃私德,其所倡导的新理想竟至于贼人子而毒天下,于是他不得不作(论私德以匡救之。(论私德末最后一案语云: 道学之应用,全在有志之士以身为教,因以养成一世之风气,造出所谓时代精神者 , 曾文正所谓转移风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者,必非不可至之业 43。此时的梁启超颇信一世一国之道德精神颇有赖于像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的豪杰圣贤的兴任。 与梁启超回归
24、传统的圣贤豪杰人格的道德精英主义不同,革命人的理论领袖章太炎所鼓吹的 革命之道德 则蕴含着道德民粹主义。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原文载(民报1906年10月8日)中宣扬光复中国的革命者道德。章氏并不认同人们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宋学、满清得以长久统治中国归咎于汉学,他讲: 呜呼!吾于是知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 44章氏以为,革命人假如没有道德,那么即使日以革命号于天下,也还是无济于事。章氏所谓 革命之道德 内容为何?他讲: 道德者不必甚深言之,但使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则可矣。 45章太炎颇为鼓吹民粹道德, 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都计其业则有十六种人 其道德之,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