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和优化重构,城市规划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和优化重构,城市规划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和优化重构,城市规划论文城市空间构造作为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注重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结合。 万州,意为 大江至此,万川毕汇,万商云集 ,山水环抱,错落有致,兼有 山城 和 江城 之称。 2万州城市空间构造演变历史进程 2.1 清代城市空间构造 万州历代建置不同,升降分合,易治更名,名称屡改,下面统称万州。 (管子曾讲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 万州古城的选址正是对这一城市观的印证。 据(华阳国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前,分朐忍建羊渠县,为万州历史建置之始。 清代时期,万州古城的地形
2、、交通水运、军事防御等因素决定了城市空间构造的发展, 万州古城临江而建, 有城墙构成 点 式空间构造图1。 但由于当时人口规模小 ,土地扩张较慢,自然环境的制约并不明显,这种 点 式足以承载古城空间的拓展。 2.2 民国时期城市空间构造 民国时期万州已成为下川东北、湘鄂西、陕南、黔北等地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曾与成都、重庆齐名,有 成、渝、万 之美誉。 此阶段,由于军事防御要求的减弱,商贸、交通因素的加大, 城市临江的需求进一步明显, 城市空间构造呈现线性拓展,构成了以长江北岸为核心, 一轴一带 空间格局图2。 2.3 三峡移民后城市空间构造 三峡移民后出台了新的城市规划方针, 确定了以长江为主轴
3、,构成三个片区,四个组团以及两个工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 1997年重庆直辖后,正式成立万州区。 全区实行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随着长江大桥的完工,城市空间构造的组团格局得到更进一步的具体表现出。 此阶段,城市空间构造正式向长江南岸扩展,城市构成 一江两岸、三大片区、八大组团 的空间格局。 随着万州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的获批及其城市空间向南拓展, 一江四片、一圈两翼 的总体格局初具形态图3。 通过上述演变历程的总结, 可将万州城市空间构造初期山水环抱, 小规模集中紧凑形, 演变到中期沿江的带状紧凑型。 近代由于商贸、水运的促进,再向分片组团式转变。 长江一、二桥的建成、长江南岸的建设打破了原有
4、带状城市空间的构造,并因而为一系列城市功能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城市空间构造的演进创造了条件。 3万州城市空间构造演变因素 3.1 自然地形地貌 万州区在地势上处于我们国家东部边缘地带,区内地块破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这些都给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多限制因素。 中低山和丘陵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90%以上。区境内地势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为北高南低,长江以南为南高北低。 3.2 政策导向 城市建设的定位与发展, 与的宏观战略决策有着重要联络。 纵观万州城市发展,包括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川江第二大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第二大城市等关键性地位,都直接与重大决策严密相关。 十分是三峡移民以
5、来,组团式布局使空间构成更为复杂。 3.3 历史延续 据史书载,早在南宋淳熙年间,万州就已经是 土木构造,砖木构造建筑普遍达到城乡 。 苎溪河两岸,长江两岸至高笋塘一带均有建筑;民国年间,杨森大兴土木、扩大城市,城市空间构造呈现线性拓展,构成了以长江北岸为核心, 一轴一带 的城市空间格局。 三峡工程启动以后,万州制定出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空间构造构成沿江带状组团式构造,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工,城市空间构造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构成城市南北并进的发展趋势图4。图1-4略 4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构造优化与重构 城市空间重构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经过,我们在这里对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城市空间的认识只是对
6、城市空间重构经过中一个片段的描绘叙述。 在这个片段中既有在三峡工程建设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变化, 也有历史的社会经济发展留存下来的城市空间特征。 4.1 三峡工程启动以来的城市空间特征 三峡库区所淹没的城市共计12个, 华而不实万州属于移民大县,全区移民搬迁人数到达 25 万人,占全库区 113.18 万搬迁移民的 1/5。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万州的产业布局逐步构成了以中心城为核心, 一江两岸三大片区七大组团 的城市产业分布格局。 这种产业格局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江两岸 长江及江北主(老)城区和江南新城区,沿长江两岸向东西方向发展。 三大片区 指龙宝、天城、五
7、桥三个产业中心区域。 七组团 根据资源和产业特色,以各类园区为依托,以有效集聚为手段,建设成七个各具特色的产业组团1。 4.1.1 城市用地规模显着增大 随着三峡工程的施行, 万州城市经久压抑的城市建设积极性迸发出来,伴随着户籍管理体制的放松,城市化进程显着加快,城市用地也随之快速增长。 1992 年三峡工程上马,1997年重庆直辖,万州城市人口增加到 49.39 万人。 城市格局由迁建前的三个片区、 四个组团、 两个工业点布局发展到一江两岸、三大片区、七大组团图5。 4.1.2城市中心区商务功能加强 城市中心区商务功能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使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发生了变
8、化,而集聚效应和级差地租成为调节这一变化的有利杠杆、将行政办公区从城市商贸中心区迁出的重大决策,对优化万州土地利用空间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4.1.3寓居空间地域分化 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住房商品化的趋势加强,寓居空间的地域分化日益明显,寓居空间出现了住尾标准、住尾形式、寓居密度、寓居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城市土地空间利用上也得到了强烈的具体表现出、在城市中心区域,地价高昂,出现了高端住尾,在城市过渡地带,地价适中,是城市中档收入者的寓居地;城市边缘地带,花园别墅与低档住尾相并存、4.2万州城市空间类型与分布。 三峡工程施行以来,由于城市发展背景有所变化,万州城市也发生了历史巨变,无论是在
9、城市规模还是在城市功能上都较以前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十分是是长江大桥的建设,使万州城挣脱了限制城市拓展的束缚,彻底挣脱了受约于长江而囿于江北一隅的发展瓶颈、城市形态由单边沿江带状式向一江两岸分片区组团式空间构造格局改变。 根据万州城市总体规划(1999)的方针,万州主城的用地格局分为三片区、七组团、天城片区:包括周家坝、申明坝、批把坪三个组团;龙宝片区:包括高笋塘、龙宝两个组团;五桥片区:包括陈家坝、百安坝两个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独立又联络,共同构成城市空间构造布局的整体。 4.3万州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万州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包括城内整体和局部的城市空间、它与人的行为尺度
10、,市民的活动范围和感观严密相关、城市空间以城区、路段、节点、边界、标志物这五大要素构成。 4.3.1山江城市的生态格局 万州具备得天独厚的山江环境、城市以自然山水地貌构成组团式的空间构造,构成典型山江城市的整体景观风貌,山、江、城交融,自然地貌与人工造景交相辉映、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应确立以山、水作为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基础,通过有计划有节制的建设,在原有山水风貌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4.3.2江城山城交融的特色景观 万州城整体景观风貌是很多平原城市或者滨海城市都难比较的特色景观,十分是临江地带呈现出的山水风貌,山城、江城所独具的特色景观、万州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该在强化这种山水景观的前提下
11、进行,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其现有的特色山水风貌。 4.3.3 当代化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应该具体表现出出特有的时代特征。 因此,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必须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城市形象与景观的变化,当代化城市景观层次多元化的构成正是需要这种高速度、 高效率的风貌,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层次和构成,同时江城山城独特的多层次交通系统也给城市景观风貌增添无限乐趣。 4.3.4 立足本身的文化特色 城市风貌反映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根本源头, 万州所特有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泉。 在世界趋同的进程中,更要发扬地域文化特色才是城市良好发展的正确途径。 因而,万州的城市整体风貌与景观规划决不能忽视对本身文化的突显。 同时,作
12、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 万州的景观风貌建设中更应该具体表现出出三峡移民文化的特色。 5城市滨水空间的优化与建议 5.1 城市整体构造的整合 建立与城市水体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发展主轴, 滨水城市往往以平行、 垂直水体流向的主轴和其他景观次轴构成整体空间的框架。 滨水地区的城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富有弹性的总体框架。 城市的框架导则可根据城市历史文脉结合居民生活规律,主要可从密度、边界、步行的街道、开发和运输、土地储备、 保卫大环境几个方面来控制城市从腹地向滨水地区的逐步发展。 因而,城市滨水区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整体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域空
13、间进行城市设计。 良好导向性下的滨水空间用地性质能够融合多种功能, 同时机构应加强对公共设施的配置管理,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或者私人圈地行为的现象。 以使用者的需求为重点,结合空间功能及规模大小,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丧失滨水空间的活力。 5.2 对开放空间的整合 当代城市的滨水开放空间主要包括滨水步行空间、 亲水空间和滨水立体空间几个层次。 滨水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连续,空间形态力求开放、公共,实现滨水岸线的分享。 亲水空间尽可能采用一些伸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等设计,可加强亲水空间的亲水性。 建筑临水修建,这是最直接的缩短人与水域间距离的方式, 给人们提供各种自由接触
14、水面和眺望水面的空间, 不仅能够加强建筑空间与环境的交融,还能够丰富滨水地区的活动场所。 5.3 对路网格局的整合 对路网格局的整合包括道路的功能、 街道的尺度和滨水区域的内部步行系统几个方面的整合。 对道路功能的调整主要根据城市的规模确定主要车行道, 将主要车行道与生活街道分离,促成以行人为导向的滨水公众环境。 道路的布局尽可能加强滨水区域的可达性,使城市与水域分隔弱化到最小。 滨水区域的街道尺度应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 尽可能制造亲切舒适的生活型街道空间。 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可达性、连续性、舒适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对步行系统的干扰。 5.4 对实体景观的整合 控制
15、滨水区域的建筑制高点,构成通透的景观视线通廊。对滨水区域的建筑形态进行控制, 调整建筑群与水体岸线的关系,临水建筑应保持连续性,构成完好的水域空间,或者确定主要景观走廊的边界, 保证景观视线在通过建筑群时不会被阻挡或歪曲。 控制滨水区域建筑的尺度,主要通过建筑体量与高度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在离水面较近的区域避免建造与水体平行的高层建筑,层数较高的应保持点式的体量。 避免大体量且平行于水体的建筑出现,滨水区域单体建筑的形态,不宜采用过长或过大的临水面。 6小结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完成,长江流域各城市的空间构造也发生了变化。 对万州而言,其城市整体空间构造的优化与重构更多的是依靠其深入的地域文化和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我们试图寻求的是时代和历史文脉完美结合的设计方式方法。 通过对万州历史文脉的调查研究制定与时代相符合的规划方式方法,并对类似沿江滨水地带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规律性建议。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秦琴.渝东北中心 万州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4. 2 邱强.万州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造D.重庆 :重庆大学 ,2003. 3 聂晓晴.三峡库区城市寓居空间重构研究 D.重庆 :重庆大学,2018. 4 汪淑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D.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200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