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国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简论,文学理论论文.docx
《90年代我国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简论,文学理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年代我国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简论,文学理论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0年代我们国家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简论,文学理论论文内容内容摘要: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逐步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回顾 20 世纪 90 年代,我们国家学者在文学主体间性概念的界定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剧烈的争论,在这个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主体间性本体论的结论,同时也运用到了文学领域。但是并没有进一步对文学主体间性的存在方式进行论证。本文在 90 年代我们国家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四要素入手,讨论了文学主体间性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本文关键词语:主体间性;90年代;文学主体间性;反思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nter
2、subjectivity in the 1990s Abstract: Chinese domestic literary intersubjectivity research rose in the 1990s, whichgradually became a hot research in scholars. Looking back at the 1990s, China s scholars heldintense debate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intersubjectivity, and among the conclusions weobtai
3、ned the ontology of the problem as well as applied it to the literature field. But there was nofurther research conducted for its way of existenc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of literature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1990s and inquiries the leg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it from foureleme
4、nts in literature. 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the 1990s;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ture; reflection 目 录 一、引言 二、哲学与美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一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二美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三、文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一以金元浦为代表 二以杨春时为代表 三其他学者 四90 年代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的缺乏 1.概念的混用 2.研究外表化 3.缺少融合的目光 四、文学主体间性之我见 一从文学创作经过看 二从文学接受经过看 五、结束语 以下为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
5、 最早为现象学哲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的 ,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人的阐释被学界广泛接受,成为 20 纪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确立了 我 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 我 能够怀疑任何与自我相对的客体,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哲学也被创始。很长一段时间,这种 主体 客体 单向度认识形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认识自我之外的其他对象,其弊端在于: 他者 在 我 的眼里是有待于认识的 物 ,反之亦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论极易使人们在认识他者的经过中陷入 唯我论 的窘境。 经过很多哲学家的努力,当代哲学扬弃了 单线式 的 主 客 形式的主体性哲学,建立了 交互式 的 主 主 形式的主体
6、间性哲学, 他者 与 自我 在主体间性哲学中获得了平等地位。 尼古拉斯 布宁这样界定主体间性: 假如某物的存在既非独立于人类心灵纯客观的,也非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纯主观的,而是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那么它就是主体间性的。 主体间的东西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构成对照,它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本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与分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由此看来,一个心灵不仅体验到其他心灵的存在,而且华而不实包含着与其他心灵沟通的意向。在胡塞尔看来,主体间性的这些特征表示清楚:人们与其讲是建构了一个唯我论的世界,毋宁讲是建构了一个分享
7、的世界Lebenswelt。 主体间性的根本在于摒弃唯我论,在于证实别人心灵的存在。 与主体性哲学不同,主体间性哲学强调互为主体的双方或多方的平等对话关系,试图通过对话沟通消除主体间的对立与对峙,到达互相理解。 诞生于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范畴,其影响波及教育、翻译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对我们国家学界尤其是 90 年代影响深远,主体间性教育,甚至翻译的主体间性转向一度成为继80 年代主体性概念之后又一时髦词汇。本文试图通过 90 年代我们国家学界对主体间性研究的大致梳理,反思在文学领域即文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得失,在这里基础上提出自个对文学主体间性的考虑。 二、哲学与美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主体间性这个
8、词汇在中国学界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详,但有一点能够肯定在 90 年代之前,主体间性理论并没有能够和主体性理论平分秋色。在主体性理论讨论偃旗息鼓的 80年代末 90 年代初,主体间性理论才开场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哲学、美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要早于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为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 和主体性理论一样,对于主体间性的讨论也首先是从哲学角度。(主体性的黄昏一书较早提及主体间性话题此书 1989 年 3 月译完,1992 年 11 月出版。在对主体性理论一片倒戈声中出版的这本译着本应该是 生逢其时 的,但此书对于主体性理论纯学术性的反思并没有能与国内疾风暴
9、雨式对主体性理论的高调批评构成照应,所以,引起的反响并不是很大。而且译者翻译的动机也并非要与主体性理论构成对垒,倒是谦虚地成认自个所做的工作可能有点不合时宜 当时的中国哲学正是主体性哲学的极盛时刻,译荐 黄昏 之讲,有悖于大势矣。 这本书中所牵涉的在主体间性问题上颇有影响的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 庞蒂、霍克海姆、哈贝马斯等人成为研究主体间性学者的关注也是后话。 90 年代初,较早以论文形式从哲学角度研究主体间性是朱葆伟、李继宗,在 1992 年(哲学研究文章已经牵涉到了上述问题,遗憾的是,他对主体间性在作家与世界、作家与作品以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上做出简单阐释后,并没有继续深切进入讨论这个问题。
10、 3.缺少融合的目光 固然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是属于一个新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用这个概念研究的对象是全新的对象,或者讲与其它理论没有结合的可能。事实上,假如把关于文学主体间性的考虑和文论领域的很多研究理论结合起来,可能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例如巴赫金的 复调 理论、例如姚斯的接受理论,但遗憾的是很多学者没有能够用一种融合的目光,为文学主体间性的研究托张更大的空间。 四、文学主体间性之我见 文学理论对主体间性的考虑即文学主体间性,讨论其内在运作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研究文学的主体间性就是还文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成认文学活动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而文学的主体间性应该是在文学各要素中能够充分具体表现出的,即
11、在世界、作家、读者以及作品四个各不一样的主体展开的一系列对话沟通活动。 一从文学创作经过看 作家与世界主体的对话何以成为主体间的沟通?世界本身就是与作家一样,是一个独立主体,有它自个的 思维 运作方式和主观活动。作家也不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看待世界,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作家的创作经过,能够讲是作家与世界的沟通的经过,作家不能对世界胡乱涂鸦,自以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描绘叙述成什么样子。他们不断对世界加深认识,推翻或者加强自个固有的经历体验认识。梅洛 庞蒂讲的好,当作家与所面对的别人融通时,作家重视的是别人的 躯体 ,这时作家自个的躯体和别人的躯体也进行着沟通,进而实现与别人在知觉世界中到达一种完美的、
12、超越语言的沟通。而当作家面对物的时候,应该让事物从作家的身体里面走进去,灵魂又从眼睛里飘出来,到那些事物上去游荡。由于整个世界是一个宏大无比的个体,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只要当作家与世界真正到达不可分的时候,才会真正领悟到世界的真理,那时作家就是世界,他感遭到的就是世界的存在。有如画家会感到不仅自个在凝视着对象,对象也凝视着自个,自个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感遭到了风景的 心 的跳动, 是风景在我身上考虑,我是它的意识 印象派画家塞尚。风景的活力全然映在了作家的心间,此时作家笔下的世界便是活的世界。 作品有自个的生命力,作品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主体,一方面作家无法随意控制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生离死别;另
13、一方面,作品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人物活动和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一模一样,他们的行为思想有自个的性格逻辑,里面的人物和世界天经地义也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巴赫金讲过: 这不是有很多客体的世界,而是有充分权利的主体的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创造支配的对象,而是与作者处于同等地位具有自个独立的意识,能够发出自个独特声音的另一主体。钱谷融在(论 文学是人学 中讲,在文学领域 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做工具,当做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一个和他自个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的。他一定是充分尊重这个人的个性的 决不能把自个的意志强加给他的人物身上去,强使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