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诊治中吲哚菁绿的应用综述,口腔论文.docx





《口腔癌诊治中吲哚菁绿的应用综述,口腔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癌诊治中吲哚菁绿的应用综述,口腔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口腔癌诊治中吲哚菁绿的应用综述,口腔论文摘 要: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荧光显影剂,有低创伤、高时效、低细胞毒性、高显像分辨率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但ICG在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并不多,本文就ICG在口腔癌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文献温习结果表示清楚,在口腔癌的诊治中,ICG主要通过荧光物质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及偶联各种肿瘤特异性抗体发挥作用。在肿瘤可视化方面,ICG通过偶联特异性肿瘤抗体及EPR效应聚集于肿瘤原发灶及淋巴转移灶,进而指导肿瘤原发灶的完好切除及颈
2、淋巴清扫的选择。在口腔头颈修复重建方面,通过对ICG荧光强度的半定量测定,在术中指导游离血管化皮瓣的设计,在术后及早发现皮瓣危象,指导临床皮瓣探查的机会。在口腔癌的非手术治疗如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中,ICG作为光敏纳米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研究。ICG在口腔癌的切除,修复重建可视化及非手术治疗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关键词语: 吲哚菁绿; 口腔癌; 肿瘤可视化; 游离皮瓣; 修复重建; 荧光显影; 光动力治疗; 综合序列治疗; Abstract: Indocyanine green(ICG) is a fluorescence indicator characterized
3、 by low trauma, a long effect time, low cytotoxicity, and high imaging resolution.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ICG i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ICG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The resul
4、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showed that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ICG mainly plays a role through the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 effect of fluorescent substances and in coupling with various tumor-specific antibodies. For tumor visualization, ICG can focus on the pri
5、mary tumor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by coupling the specific tumor antibodies and the EPR effect to guide the complete resection of the primary tumor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neck lymphadenectom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al, head and neck regions, semi-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ICG fluores
6、cence intensity can be used to design a guide for a vascularized flap during the operation,for early detection of flap crisi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o guide clinical flap exploration opportunities. In nonsurgical treatments of oral cancer, such as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IC
7、G,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hotosensitive nanomaterial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ICG ha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resection, reconstruction, visualization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Keyword: indocyanine green; oral cancer; tumor visualization; free
8、vascularized flap; reconstruction; fluorography; photodynamic therapy; sequential combined treatment;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在针对口腔癌的治疗指南中,将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作为口腔癌的主要治疗形式。口腔颌面部淋巴网络丰富,机械运动频繁,以舌癌为代表的口腔癌常见早期淋巴转移,颈淋巴清扫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癌的术后缺损对患者日常生活、
9、心理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被广泛运用于术区缺损的修复。口腔癌的手术治疗中,如肿瘤边界确实定、选择性颈淋巴清扫的适应证、游离皮瓣的术后危象预测等问题存在较大争议。荧光成像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以其低创伤、高时效、低细胞毒性、高显像分辨率等特点,已在肝脏外科2、乳腺外科3、神经外科4中得到广泛应用,而ICG在口腔癌治疗中的应用却较少提及。本文就ICG及其在口腔癌诊治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1、 ICG成像原理 ICG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分子量为776 Da,半衰期在150180 s,可被肝脏代谢去除,发生过敏反响的比例
10、很低110 000)5,ICG通常被以为是一种被动聚集荧光显影剂,但以ICG偶联肿瘤靶向抗体的主动聚集荧光显影剂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门。 肿瘤的荧光标记根据原理可分为主动聚集与被动聚集两类。主动聚集是采用荧光物质偶联肿瘤抗原靶向药物,进而使荧光物质主动、特异性地聚集于肿瘤组织进而对其进行精准定位,最常见的方式即肿瘤特异性抗体偶联荧光物质。有研究通过偶联抗人表皮样生长因子抗体西妥昔单抗与荧光物质IRDye800对12例口腔癌患者进行术中实时肿瘤定位,发现该偶联物对术中肿瘤的定位、肿瘤标本的体外取材都有指导意义,并且荧光强度的高低与显微镜下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存在关联6。 Day等7比拟了帕尼
11、单抗偶联IRDye800CW与西妥昔单抗偶联IRDye800CW对口腔癌肿瘤组织定位的差异,发现两者相对于对照组igG-IRDye800CW均有较强的背景比照度。这些分子合成物均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主动聚集的荧光物质存在细胞毒性、过低的去除率及背景干扰信号等缺点,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仍需研究。被动聚集的原理是荧光物质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在肿瘤细胞中积聚。所谓的EPR效应是指由于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丰富、血管壁间隙较宽、构造完好性差,淋巴回流缺失,造成大分子类物质和脂质颗粒具有选择性高通透性和滞留性8。以
12、ICG为代表的荧光物质与血红蛋白结合后通过EPR效应在肿瘤微环境内聚集,在波长为650900 nm的近红外光激发下,产生荧光,由于水和脂质吸收波长大于900 nm的可见光,进而产生较低的背景干扰信号5,9。 2 、ICG在肿瘤可视化中的应用 肿瘤的完好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Scholl等10通过对268例舌鳞状细胞癌的回首性研究中发现,与肿瘤初次切除后的阴性切缘相比,肿瘤初次切除后获得阳性切缘+扩大切除获得二次阴性切缘具有更差的预后。Liao等11以为距离口腔癌浸润边缘7 mm切除肿瘤,可同时兼顾肿瘤的局部根治与正常组织的保存。肿瘤的完好切除是外科医生在治疗经过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口腔
13、癌的手术经过中,外科医生多通过视诊、触诊及经历体验来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ICG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中富集,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显示出肿瘤组织边界,为肿瘤的完好切除提供一种较为客观的参考。 ICG指导肿瘤的切除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得到应用。Acerbi等4启动了一项期临床试验以评估荧光素引导胶质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比照分析荧光区和非荧光区标本,发现荧光素钠对分辨高级别胶质瘤的敏感度为91%,特异性达100%。Yang等2通过术中静脉注射ICG,以此引导手术切除经病理诊断为肝癌的10名患者,结果均获得了阴性的切缘,华而不实4名患者的部分病灶经ICG荧光显影切取并经病理
14、诊断为高分化的肝细胞癌,在术前超声等各项检查中均未被检出。在小鼠的骨肉瘤模型上单独使用ICG引导肿瘤的切除,最终ICG引导下肿瘤切除组的11只小鼠在1个月的观察期内无局部复发,而对照组的11只小鼠有9只出现局部复发,两组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口腔癌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将ICG偶联肿瘤特异性抗体作为示踪手段,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有研究利用抗平足蛋白抗体偶联ICG在荷载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裸鼠上成功显示肿瘤边界,但对于部分早期癌变组织及20%30%没有能表示出平足蛋白的口腔鳞癌则效果不佳13。单纯使用ICG显示肿瘤的边界以指引口腔癌手术切除的研究当前并无相关报道。 临床诊断为N0的早期口腔癌,还
15、是那样有20%左右的淋逢迎隐匿性转移可能,对于这类病人能否进行选择性的颈淋巴清扫一直存在争议。前哨淋逢迎sentinel lymph node,SLN指口腔癌淋巴转移的首个区域淋逢迎,对于判定口腔癌能否存在颈淋巴转移有指导意义。以99 mTc为示踪剂的放射性核素显影是很多欧洲国家进行SLN检测的常用方式方法,以ICG判定SLN能否存在转移已在包括口腔癌的多种肿瘤临床试验中获得成效。 KleinJan等14进行了一项皮肤癌、口腔癌、胰腺癌、列腺癌及外阴癌共计495例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术中注射ICG-99 mTc-硫化铼注射液的偶联物与亚甲蓝染料进行比拟。在1 327个术后病理证实为淋逢迎转移阳性
16、的淋逢迎中,基于99 mTc单独使用手持gamma探针追踪的检出率 98%,基于ICG单独使用荧光追踪的的检出率 95%,而基于亚甲蓝染料的肉眼追踪检出率为22%78%14。在经病理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周围注射ICG-99 mTc-硫化铼注射液,在43枚经手持gamma探针与荧光追踪检测并最终经病理诊断为转移的SLN中,有4枚邻近注射区的SLN仅通过ICG的荧光显影被发现,一枚邻近面神经下颌缘支的SLN仅能被gamma探针所检测到;经分析,邻近注射区的部位,放射性核素由于较高的背景信号而显影不佳,ICG的荧光则未受影响;在距离术野较深的层面 0.5 cm,由于ICG产生荧光的穿透力较弱,
17、99 mTc则发挥出更主要的作用15。随后Christensen等1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猜想。 3、 ICG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口腔癌手术往往导致患者颜面部外观与功能缺陷。当前,血管化游离皮瓣移植的应用,在保证了肿瘤最大限度根治的同时,使患者获得了外形与功能的恢复17。然而术后游离皮瓣的坏死仍给临床医生及患者带了很多困扰。通过ICG指导乳房切除后的游离皮瓣乳房再造术已经被广泛应用18,19。而在口腔癌的修复重建中,ICG在术前及术中的游离皮瓣设计和术后早期皮瓣危象的检测上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Beckler等20回首了73例因口腔癌手术切除而产生的黏膜皮肤贯穿缺损并且接受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
18、者,48例通过术中皮瓣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实验及皮瓣边缘真皮层的出血情况等临床观察方式方法设计皮瓣;另一组通过术中静脉注射ICG(5 mL,以近红外荧光探测器与成像分析系统来制备皮瓣;最终结果显示48名术中通过临床观察方式方法进行腓骨肌皮瓣皮岛设计的患者中有16例出现了术后皮岛的部分缺血;而16例术中通过ICG引导进行皮岛设计的患者中,仅2例出现了皮岛的部分缺血。经分析,ICG能够指导腓骨肌皮瓣的皮岛设计,可以对术中游离皮瓣血管吻合后可能产生部分坏死的皮岛进行ICG指引下的皮岛修整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几率。Eguchi等21在3例舌癌的游离皮瓣修复中使用ICG观察前臂皮瓣血管吻合后头静脉的荧光强度
19、,成功避免了血管吻合静脉回流不畅而产生的皮瓣危象。 Bui等22研究了1 193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切除后游离皮瓣修复的患者,由于头颈部难以制动,术前的诱导放化疗等因素,头颈部的游离皮瓣术后密切观察时间应为5 d。游离皮瓣从发现危象到打开术区探查的时间是影响危象皮瓣存活的关键因素。然而过低的皮瓣探查门槛也造成了14%的阴性探查结果。因此术后对游离皮瓣危象的发现及皮瓣探查必要性的判定显得尤为重要,ICG正在华而不实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Betz等23应用ICG检测11例口腔癌游离皮瓣修复患者术后的皮瓣血流后发现,皮瓣区的荧光显影时间较周围组织长822 s;与周围正常组织相比,无皮瓣危象的皮瓣区域荧
20、光强度 64%,而出现危象的一例皮瓣荧光强度 33%。 4 、ICG在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是口腔癌综合序列治疗中的主要手段,而非手术治疗在喉、口咽癌的治疗中获得的出色效果让研究者开场重新审视一些早期口腔癌及晚期口腔癌的治疗方案。除放化疗以外,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ies,PTT及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ies显示出了宏大的潜力。光热治疗利用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材料,将其注射入人体内部,利用靶向性辨别技术聚集在肿瘤组织附近,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来杀死癌细胞。光动力治疗则是通过分子氧的介入,产生单态氧和或自由基,
21、进而杀死癌细胞24,25。Ren等26合成了一种兼顾PTT与PDT效应的纳米材料PEG-PCL-C3-ICG NPs。C3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多个苯环与共轭双键的小分子化合物4.8 kDa,在小于808 nm波长的激发光下产生热能并在氧的介入下产生氧自由基进而杀死癌细胞。ICG在该化合物中发挥双重作用,既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产生荧光,指导外部光源 有的放矢 ,又能够吸收光能产生热量及氧自由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与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能够稳定整个化合物,并且降低ICG的去除率。相较于常规的PTT介质如以金、铜、钨为核心的纳米材料,PE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