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实践,农艺学论文.docx
《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实践,农艺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实践,农艺学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实践,农艺学论文华北寒旱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冀、晋、蒙长城沿线,主要包括河北省的坝上、山西省的雁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段南部地区,土地面积约1 105km ,垦殖率30%40%,人口近800万1.区域农牧生产资源匮乏、人畜超载严重。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半干旱区资源人口承载力标准,华北寒旱区人口超载1.43.0倍;根据国家小康社会建设标准,依19872006年 数 据 综 合 评 价 区 域 人 口 则 超 载69.4%2,华北寒旱区为距北京近期的生态退化、经济落后地区。 1996年以来,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原则与凭借国家市场经济环境,通过改变区域传统的自给性生产构造,
2、建立以冷凉蔬菜 适地适季生产,异地错季销售 为核心的市场型农作制度,实现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支持了社会农产品的有效供应。 1区域农业资源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1区域农业资源特征 1.2.1气候资源 华北寒旱区地势高亢,地表平缓且处于东南季风北进的尾闾区以及东亚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进而构成高寒、干旱、辐射强、风速大的气候特点。区域海拔1 0001 700m,年均温13, 10积温1 6002 200,无霜期仅80110d;年均降水350450mm,蒸发量为降水的45倍,枯燥度2.02.3,属干旱-半干旱偏旱气候区3,雨热基本同季,作物主要生育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以上;光照
3、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552.7611.3KJ/cm ,日照时数2 5003 050h;区域年均风速4.55.0m/s,春季七级以上大风日数超过60d4. 1.2.2土地资源 该区人口密度低,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受地质经过与成土作用影响,地貌波状起伏,高位风水侵蚀的坡梁土地与低位水土富集的滩洼土地镶嵌分布。坡梁地为砂质栗钙土壤,占了全部耕地面积65%以上,土层浅薄粗骨、保蓄力差,作物生产力低,植被覆盖度差,易于起沙扬尘;低位滩地草甸栗钙土壤,由于长期风水侵蚀物的滞留与淀积作用,土壤质地较细,肥力高,一些地域地下水位较浅,具有补充灌溉条件,光温水土资源生产潜力比坡梁地高45%以上,
4、是当前作物生产的主要区域5,6. 1.2存在的问题 华北寒旱区自成型农业后的百余年间,历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构成了适应区域农业资源特点的马铃薯、亚麻、春小麦、裸燕麦、蚕豆、豌豆等短季喜凉耐寒旱作物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和秋季翻耕、畜粪还田的土地利用方式7.随着农业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最终超出了自然生态的可恢复阈值,虽为知足区域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缓解人口压力做出了重要奉献,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2.1低产不稳、粮草短缺、经济贫困 受制于匮乏的资源环境及广种薄收、低投竭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农草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7501 125kg/hm ,天然草场干草产量6751500kg/hm ,约87.
5、8%的光热水资源生产力由于土壤、作物、技术等因素而损失5,作物产量年际间变异系数24.9%,高于华北农区13.7个百分点。 1995年前长期不能实现稳定的粮食自足。 1991年-1995年河北坝上四县人均可消费粮食200kg,为同期全国农民平均消费水平的77%8;人 均 收 入 仅457.27元,为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的43.9%9. 1.2.2生态恶化、地力下降 资源匮乏、环境脆弱加之耗取式的农作制度,使该区域造成了以土壤侵蚀沙化、盐碱化与贫瘠化为特征的退化演替。一般岗梁旱地及过载草场,风蚀模数为800t/km ,重蚀地则高达3000t/km ,进而成为京津等下风地区的重要沙尘源地。同
6、时低位滩地垦草农作后的土壤盐碱化面积,也已比新中国建立之初增加了3倍。只用不养的耗取式生产使地力下降,据测定,张北县土壤有机质含量1960年为3.65%,1978年降到2.21%,1989年降至1.50%. 1.2.3系统封闭、熵增运行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华北寒旱区传统农业,缺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与产业,区域生产自给性封闭运行。资源匮乏、人口超载条件下低而不稳、难以自足的农牧生产水平,使系统内积累与投入微少,导致资源环境难以更新与恢复而退化。生产力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刺激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强度的冲动。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卫之间产生尖锐矛盾,系统呈熵增运行,不断降低着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综上,难
7、以自足、经济贫困、资源环境恶化问题,使得华北寒旱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寻求与创新一个增产增收、经济-生态良性互动的新型农作制度,成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区域农作制度的设计思想 国家旱区农业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张北试验区自 七五 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华北寒旱区农牧业综合治理与发展,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大量提高水、肥、土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成果,生产力显着提高,基本实现了口粮自给。但封闭运行,以增产粮草为主的发展道路也已经走到了尽头。快速突破区域封闭生产格局,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良性互动,必须开创建立开放式的农业生产构造,以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
8、优势。凭借国家市场经济条件,大力发展比拟优势明显的资源适应型且高商品价值的生产项目,成为利用环境资源获取发展动力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华北寒旱区传统作物缺乏竞争优势,需引进与开发适生性新型经济作物,这虽特别困难,但至关重要。 为此张北试验区在分析区域农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自1996年以来,尝试在低位滩地打井补灌、种植高价值的冷凉蔬菜获得了成功。为规模化发展蔬菜生产,变区域低温劣势为冷凉蔬菜生产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优势,试验区针对蔬菜产业发展所牵涉的蔬菜种类、播期、栽培技术,以及市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切进入的研究,构成了一套以冷凉蔬菜高效生产为核心的开放型的集约农作制度,在提高农作产值、增加农民收
9、入方面成效显着。蔬菜集约化栽培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纯收益、成本盈利率和劳动盈利率,因此由蔬菜生产所引发的农业劳动力紧缺,为国家施行政策性退耕创造了基本条件。如此,凝聚农民与国家两股气力,依靠科技启动、促动、市场拉动、农民自动的 多力联动 机制,促进华北寒旱区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成为建立区域可持续农作制度的重要途径。 3区域农作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3.1作物构造与布局设计 3.1.1滩地冷凉蔬菜集约高效生产 滩地具有较好的水土资源条件,合适蔬菜生产。根据华北寒旱区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信息,挑选并确定了以 三白、一绿、一红 即大白菜、白萝卜、圆白菜、西芹、红胡萝卜为主体菜,约占总面积的70
10、%;以花椰菜、结球生菜、莴笋、架芸豆等为搭配菜的蔬菜生产构造。冷凉蔬菜生产以区域降水为主,辅以关键期人工补水灌溉。 3.1.2坡梁地林草与残茬覆被生态恢复 坡梁旱地土层浅薄粗骨、干旱贫瘠、风蚀严重,以获取生态效益为主,是区域 一退双还 的重点地貌。根据华北寒旱区坡梁地土壤风蚀特点,提出农田退耕建设林草生态构造,进行乔灌生态林网和退耕人工草生产,构成立体的林草冬春覆被、固土减尘体系。部分水土资源较好的未退耕地,承当部分粮经饲及燃料等生产功能,采取农田保卫性耕作和地表残茬覆盖的生产力保卫性开发技术。 3.2开放型农作制的施行效果 3.2.1高效稳产增收 通过调整区域农作系统构造,利用高寒气候特点,
11、在滩洼良地上由冷凉蔬菜替代传统的春小麦、裸燕麦生产,于夏秋季节销往华中、华南等广大温热带地区。适地适季生产,易地错季销售,具有明显的市场独占性与经济效益。由于蔬菜进行集约生产,水肥、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等成本投入较传统的春小麦提高3.03.6倍表1,一般栽培条件下大白菜、白萝卜的单产分别达78.3t/hm 和85.4t/hm ,产值和纯收益是春小麦的8.99.7倍和11.112.6倍,实现了 一亩园,十亩田 的种菜经济效益;同时灌溉水、资本及劳力利用效率分别较春小麦高约7.57.8倍、2.43.2倍和33.4倍,实现了有限农业资源的高效生产表1。 开发浅层地下水资源进行蔬菜补充灌溉生产,或采用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