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国学教育推行现状与路径探究,普通教育论文.docx





《农村小学国学教育推行现状与路径探究,普通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国学教育推行现状与路径探究,普通教育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村小学国学教育推行现在状况与路径探究,普通教育论文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责任在于促进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在乡村社会传承和复兴, 实现振兴乡村文化传统。乡村小学推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匡扶式微文化传统, 重振乡村文化自觉;重建乡村伦理道德, 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应对基础教育挑战, 提升村小教学质量。同时, 乡村小学国学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性:有限推行范畴狭窄;师资匮乏影响实效;教学制度亟待建立;文化重建任重道远。应积极探寻求索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国家战略谋划, 行政强力推动;变革乡村小学, 改造乡村社会;培养乡村老师, 扎实国学素养;创生校本课程, 传承乡土传统。 本
2、文关键词语: 振兴乡村; 乡村小学; 国学教育; 把乡村基础教育放置于整个乡村社会发展的视野下审视, 其凸显的问题与乡村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相互交织、互相关涉。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是影响乡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不可忽略之因素, 同时, 乡村基础教育也对整个乡村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职责: 乡村教育需要承当起在乡村文化虚化的现实中构建一种积极文化想象空间的职责, 进而尽可能多地给予精神趋于贫乏的乡村少年以文化精神的抚恤安慰。 1因而, 分布在中国广袤农村的千万所乡村小学, 除了对乡村学子给予基本教育启蒙外, 还承当着传承文化、振兴传统的责任。当乡村振兴成为现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时, 我们以为,
3、振兴乡村绕不开振兴乡村的文化传统, 绕不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基础教育浸润于乡村社会的少年儿童, 使现代的乡村小学能肩负起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2的责任。因而, 在振兴乡村文化传统的视阈下讨论推行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困难性和可行性理应是题中之意。 一、推行必要: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需求土壤 乡村社会作为厚植栽培传统文化的沃土, 应推进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传承, 使之具体表现出文化、道德与教育的必然需求。 1. 匡扶式微文化传统, 重振乡村文化自觉 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本来在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坚实的基础, 表现为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特有的价值观念和风土风俗, 起到维持秩序稳定的作用。
4、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 不管哪一个社会, 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3中国乡村文化传统, 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通常包括乡村的地理风貌、历史建筑、手工技艺、饮食服饰;精神层面通常表现为乡村的生活风俗、道德伦理、乡规民约、文教风气。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统都对以儒家学讲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文化高度认同, 因而, 都有赖于儒家思想主导下的教育气力进行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 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流动, 几乎掏空了乡村社会人口精英, 鳏寡孤单和留守儿童成为乡土的最后留守者, 广袤乡村为城市的经济腾飞奉献了大量的知识精英与青壮劳力, 本身却陷入发展危机。以往常把中国乡村发展瓶颈归结于经济与社会原因,
5、但绝不该忽略文化教育因素对中国乡村发展的影响。解决乡村文化传统、教育风气的失调, 在观念上需有两个转变。首先, 要转变近代以来把乡村传统文化看成落后保守、接近淘汰的观念, 认清传统文化对再造当代乡村的积极意义。再有, 不仅关注乡村小学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 更要突显乡村小学能够起到匡扶、挖掘、保存文化传统的文化功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达成绕不开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重振, 这也不难理解费孝通先生所言的 文化自觉 会成为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鸣。在构架乡村振兴的当下, 更要呼唤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归。 2. 重建乡村伦理道德, 完善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社会中传统的乡规民约和宗族自治逐步瓦
6、解, 乡村道德与法制教育实效乏力, 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自幼生长在文化价值真空中的乡村少年, 遭到传统文化洗礼非常有限, 目击城市化大潮冲击下传统乡村的衰败, 在现实生存压力下, 田园牧歌的生活已不是大多数乡村少年的人生追求, 厌学逃学的乡村少年逐步沾染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酗酒、赌博、打架、沉迷网络屡见不鲜, 更有甚者走上犯罪之途:盗窃抢劫、吸毒贩毒、买卖婚姻、买卖孩子。可见, 乡村传统文化的断裂不仅造成乡村文化教育的衰颓, 社会价值底线的失守更是乡村社会之殇。 乡村振兴包括振兴乡村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精神价值, 具体表现出为中华传统文化 德 与 礼 在乡村社会的复归。乡村振兴战略
7、的文化目的与乡村传统文化的重振举措是必然的契合, 都力图使乡村社会在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社会秩序方面臻于和谐: 建立道德鼓励约束机制, 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2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道德是互为根基的, 国学教育因此能超越教育本身意义, 成为乡土社会治理的文化手段。 学问知识 道德伦理 价值观念 作为国学的不同维度, 是一个相互浸透的有机整体, 需要能有机浸入乡村社会, 积极正向的道德伦理需要上升为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 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活动。可见, 国学教育不应只局限在知识层面的教授, 也不仅作为道德律例内化于个人内心, 需要上
8、升为包括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普遍遵循、自觉维护的价值观念, 指引人的行为习惯, 规范社会良性运行。 3. 应对基础教育挑战, 提升村小教学质量 乡村传统的衰落造成了文化教育的衰落, 因而乡村振兴必然包括文化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难以提振的一大根本源头, 在于曾兴盛于传统乡村社会重教善教、尊贤慕师的文教风气渐被功利主义的实用价值观取代, 个人经济收益成为评判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尺。传统乡村社会里凭知识文化可改变命运的观念发生嬗变, 读书无用, 不如打工 口号不乏大批认同者, 社会阶层固化带来对文化教育的普遍失望感严重动摇了乡村基础教育的成效。很多乡村老师发出 难教 之感慨的重要原因, 有时并不在于乡村学
9、校物质投入捉襟见肘, 不在于乡村少年儿童本身知识基础的薄弱, 而是在于乡村社会背后那股漠视文化、轻视知识的思潮对乡村学子的浸染, 乡村教育工作者难以对抗乡村社会此类占据上风的价值观。当城市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多年来积累了一定成效时, 偏僻乡村的基础教育还在原地踏步, 这又加剧了乡村学子在城乡教育竞争中的劣势。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学子失学、学业失败状况仍然存在, 城乡教育水平进一步拉大, 缩减了乡村学子通过读书升学改变命运的时机, 新一代乡村少年儿童越来越难以通过读书考学攀升社会阶层, 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现实稀释了文化教育能带给贫困家庭改变境况的可能, 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进一步瓦解了传统文教
10、风气。乡村基础教育的弊端丛生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 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循环问题, 乡村社会的文化教育生态就在这里循环中一步步恶化:文化教育传统衰落 读书无用论 乡村教育凋敝 城乡教育竞争中落后 文化教育传统进一步衰落。 在乡村小学中推行国学教育, 虽未必能直接遏止乡村留守儿童辍学率高、学业失败的问题, 但不失为采取文化手段重建乡村社会的一种思路。乡土社会需要传统文化逐步遗失、但基因根底尚存的教育资源重新注入, 值得尝试之途是在乡村基础教育的整个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内容。众所周知, 人文底蕴 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必不可缺的文化基础, 培养富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学生, 必由之路在于以国学为代表
11、的中华传统文化给学生以陶冶浸润。林崇德教授指出, 要从 传统文化中挖掘核心素养 4, 因而, 现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内容, 绕不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进学校教育当中, 这不仅仅是对城市学校教育的要求, 也是对乡村学校教育的要求。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趋势已然浸透入了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 例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考察比重大大增加, 新一轮高考改革后地位更是空前提高, 一些老师甚至喊出了 得语文为王 的口号。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 以古典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学习, 是一个需长期积累的经过, 相对于教育资源丰厚的城市少年儿童, 自小缺少资源、远离传统文化
12、语境的农村少年儿童国学素养的培养时机、积累条件较为滞后薄弱。农村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学习的平台狭小、资源短缺、水平有限, 本来旨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改革, 反而有可能带来新一轮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因而,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推行国学教育, 本质是对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积极应对。 二、面临窘境:乡村小学国学教育的现实阻滞 欲在乡村社会中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换和创新, 迫切需要基础教育为此打下良好基础。详细而言, 需要在乡村小学的教育场域中为以国学经典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的保障与支持, 但应指出, 当下乡村小学国学教育仍面临着一定的现实窘境与阻滞。 1. 有限
13、推行范畴狭窄 国学教育实践仅有限推行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城市, 窄化了国学教育的范畴。扩大国学教育实践的推行地域, 有必要把目光投注中国最广袤最偏僻、仍贫瘠欠发达的乡村社会, 关注国学教育能给乡村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作用。当下国学教育在乡村小学中虽有推行, 但范畴比拟狭窄, 形式过于单一。例如, 在乡村小学寒暑假举办的夏令营、兴趣班等, 由外来的支教大学生担任起传播国学文化的 小先生 。当国学课堂作为外来的、非系统的、非正式的教学形式存在, 国学便难以在乡村本土小学扎根开花, 缺乏内发的能力和动力。另一种是乡村儒学、乡村书院, 多集中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尚古遗风犹存的地区, 亟待向中国边疆少
14、数民族地区、偏僻老区等地纵深辐射。乡村社会的国学教育实践, 尚留有宏大的推行空间, 国学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开展得红火红火的同时, 相关部门应关注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偏僻地区推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即 老、少、边、穷、困 地区, 仍需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5。国学教育实践若不能扎根于广袤的乡村, 进入千乡万村之中, 使千万农家子弟得到文化滋养, 只知足于专属城市之地, 成为部分人把玩的教育游戏, 必然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2. 师资匮乏影响实效 乡村小学国学教育面临最大的实践难题是专业师资气力的欠缺。把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从简单的朗读背诵, 打造成常规的教学资源, 或推向准确的学术解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