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国以来发达地区政府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于演化,经济管理学论文.docx
《探讨建国以来发达地区政府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于演化,经济管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建国以来发达地区政府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于演化,经济管理学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讨建国以来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于演化,经济管理学论文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实践经历体验表示清楚,城乡与地区间劳动力流动规模、详细流向、新的空间布局、构造化特征等的动态变化与中国劳动力流动政策、制度变迁以及体制机制演进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络。 在这一渐进的改革历史进程中,由 严格控制流动 转向 防备管制式的有限流动 ,又递进到 允许流动 ,再到当前最新的 规范流动 ,构成了 30 多年来劳动力流动政策的主要演化脉络,而且每一阶段的政策导向都给劳动力流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社会经济效应。 然而,截至当前,有关中国劳动力流动政策这一领域的直接研究成果较为鲜见,大多是隐含在其他问题探究
2、的较为间接或零散的 对策建议 式的结论当中。如:有学者以为,应改革与完善产权、户籍等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步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杨云彦,1999;王西玉 等,2000;王德文等,2005;蔡窻、都阳2004进一步指出,对劳动力流动的合理调控,需要旨在疏导的制度改革;都阳2018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新形势,提出转折时期进一步深化公共政策改革的详细措施;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梳理李飞孟 等,2006;柳彦,2007;徐程媛,2018;李厚刚,2020。 客观地看,上述研究为本文的开展提供了开阔的视野,但遗憾的是,已有的大部分文献基本停留在名义上的宏观视角,而非严
3、格意义上的劳动力流动政策探究,且多半存在着劳动力流动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混淆的误区。诸多学者将、对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与输入地、输出地地方的微观干涉均纳入了政策范畴宋洪远 等,2002。对此,Fan 和 Jiang2020对长期以来学界视野中的中国劳动力流动宏观政策进行反思,给出了新的内涵界定;樊士德2020进一步区分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的微观干涉措施,同时从宏观视角梳理了中国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演化脉络。上述研究的结论在于:中国劳动力流动既离不开宏观范畴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控,也离不开地方微观经济政策的详细规制措施。 所制定的与劳动力流动相关的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尽管对劳动力流动会产生一定
4、的直接效应,然而更多的是间接影响,由于本质上的政策效应的发挥与彰显,取决于地方在与劳动力微观主体二者间的 枢纽 功能能否健全,以及向地方的政策传导机制能否畅通。表1 显示了、发达地区地方、欠发达地区地方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发达地区地方为切入点,侧重其对劳动力流动微观经济政策即上文专门所界定的微观干涉或微观规制的内在范式进行专门探究。鉴于劳动力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进而更多地是与发达地区地方具有严密的内在联络,而且发达地区地方的微观干涉对其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更为显着,故这里聚焦发达地区地方对劳动力流动微观规制范式的讨论。 二、发达地区地方对外来劳动力的微观规制范式考察 对
5、于发达地区地方而言,将外来劳动力主要为农民工纳入管制视野,是在大规模的民工潮构成之后;而且,其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最初也是源自外来劳动力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重语境不相融而引发的一系列窘境与矛盾,而非外来劳动力对当地经济增长、构造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奉献。显然,这符合经济理性人假定的内在逻辑。从区域视角来看,相比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经过中的最大受益者。那么,东部沿海地区地方对外来劳动力采取了什么样的微观规制措施?其内在范式又是怎样? 长期以来,外来劳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飞跃式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奉献。有测算表示清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奉献率为 16% 左右W
6、orld Bank,1996;Lees,1997;进入 21 世纪之后,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对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产值增长的年均奉献率达8.24% 彭连清,2008。发达地区在正视农民工流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应肯定外来劳动力所做出的奉献,并为其制定有利于在本地区生活、工作和发展,甚至使其被城市化内生式吸收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而使其奉献与福利逐步对等。 然而,通过分析,笔者以为,事实上,发达地区的地方长期以来在微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愈加凸显出本地保卫主义以及对外来劳动力排挤与歧视的倾向。很多地方都把外来劳动力看做本地区范围内城镇居民的竞争对手,担忧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居民就业产生 挤出效应 ,并挤占当地
7、居民的公共服务与资源以及构成 拥挤效应 ,进而损害本地居民的专有社会福利。基于此,发达地区针对外来劳动力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性措施,华而不实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就业的优先制度、外来劳动力从事工种的多项限制、各种费用的收取、证照的办理等。 发达地区地方在享有外来劳动力对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的同时,却更多地强化了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显而易见,假如城市的资源包括好的工作岗位、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社会保障等是一块蛋糕,城市居民自然不希望有外人来共享,即使意识到这块蛋糕中也凝聚着大量外地农民工的血与泪;这尚且不讲,值得一提的是,发达地区地方与城市在排斥外地农民工共享蛋糕的同时,还要指责其在做大
8、蛋糕的经过中制造了垃圾、污染了环境。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发达地区地方的反思。假如不给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居所与生活条件以及一定的发展预期,农民工可能退出 做蛋糕 的行列,即 用脚投票 ,最终本地与城市居民所能享用的蛋糕规模与质量又将怎样呢?假如讲农民工带来的治安问题、城市环境问题能够被称为 城市问题 ,那么,每年春节期间由于大量农民工返乡所导致的 买菜难 、 保姆荒 就不是城市问题吗?能够讲,今天的城市假如离开了农民,就很难正常运转,正好像很多城市家庭离开了保姆就不能正常生活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居民创造的国民财富中也有农民工的一份,更不用讲大量农民工在生产的第一线直接创造的财富。深圳从一个小小的
9、渔村到当代化大都市的跨越,上海浦东的开发与腾飞,北京城市相貌的剧变,哪一项能离开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忍辱负重的外来劳动力的宏大奉献?这一点,发达地区的肯定能够认识到,但长期以来针对外地流入农民工所制定的政策大多是限制性的,而不是保卫性与培育性的。 基于对劳动力流动所采取的宏观社会经济政策导向,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达地区地方对外来劳动力的政策也有显着差异。根据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政策演化以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化与阶段性特征,本文将建国近 65 年来发达地区地方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规制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规制失语 1984 年前、 规制效果初见端倪 1984-1992 年、 规制的差
10、异不同化待遇显着 1993-2001 年、 规制的身份认同与同城待遇逐步改善 2002 年至今,基于此探析其内在规制范式,主要侧重于对 民工潮 构成后即 1992 年以后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即重点关注后两个阶段的讨论。 一 严格控制 阶段1984 年前:微观规制呈现失语状态 自建国到 1984 年这一阶段,基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国实行了非平衡发展战略,构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在这一主导性战略背景下,严格控制劳动力流动本质上是控制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市,构成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要范式。从 1953 年(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控制由农村向城市
11、的人口流动,再到 1957 年的(关于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制止劳动力自由流动思想在城市用工中得以具体表现出,一直到 1981 年(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中 严格控制 还是那样为劳动力流动宏观政策文件的主题词,这一演化脉络构成了典型例证。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无论是发达地区地方还是欠发达地区地方针对劳动力流动并无多大自主权,基本是在执行严格控制劳动力流动的这一政策。结合图 1 来看,本应发挥的对劳动力流动的间接效应转变为政策强迫性和权威性的直接影响,而地方本应具有的对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效应相对较弱,甚至呈现 失语 状态,导致了二者间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倒置。
12、【图1】 二 防备管制 阶段1984-1992:微观规制生效,但控制主导形式仍存 从劳动力流动宏观政策层面来看,1984 年构成了劳动力流动由严格转向松动的标志性 拐点 .1984 年出台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开场允许劳动力由农村走向城市。然而,与其讲这一时期是政策允许,更不如讲是政策默认了劳动力流动,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劳动力 掘金 式的自发流动恰恰支撑了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严格来讲,为何这一时期政策并未构成真正意义上的 允许 或 鼓励 ,根据在于政策文件中 严格控制农民工外出 、 离土不离乡 、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等还是那样占主导。然而,即便对劳动力流动仍采取
13、控制形式,但这一时期发达地区地方已开场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 然而,尽管发达地区地方已意识到外来劳动力对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但是面对较大规模的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尤其是给城市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诸如治安、交通拥挤、环境等构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突出工作。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发达地区开场拥有自主权,具体表现出在,尽管宏观政策仍呈现 控制 形式,但是宏观政策在各地区的执行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控制的意味相对较淡,同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却更为宽松。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发达地区地方开场初步对外来劳动力的微观规
14、制产生较为直接的效应,但是这种效应是基于外来劳动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并非是从根本上开场认同这一群体,进而也就决定了在这一阶段 防备 、 控制 、 管理 构成了发达地区地方微观规制的主要范式。 三 允许流动 阶段1993-2001:微观规制呈现普遍的差异不同化待遇偏向 从客观上讲,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 高工资 的诱惑下,大量劳动力从欠发达地区涌入,但这种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发达地区地方基于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保卫本地居民的利益,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区域内很大一部分城市公布了外地劳动力准入性规章制度,包括对外来劳动力能够从事的职业、工种、额外承当的税费等均做了明
15、确的规定,甚至是直接将其排除在就业范围之外。这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了本地居民就业的优先权和工资福利的优越性,而剥夺了外地劳动力同等的就业权、基本福利享授权,构成了先天时机上的一系列不公平与差异不同化歧视制度。 这里,对发达地区的代表,作为主要流入地的北京、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针对外来劳动力制定的微观规制措施的内在范式进行探析详细见表 1。从表 1 能够看出,主要考察的发达地区各代表性地方出台的规定,有的针对外来劳动力本身,有的针对用人单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所有这些规定都具体表现出出显着地维护本地市民的就业偏向,这正是基于对户籍和地理区位的双重就业歧视。详细具体表现出在:北京市曾严
16、格规定了外地来京人员的就业行业和职业,且限制范围不断拓展;广州市的规定措辞更为严厉,但凡规定不得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坚决不准使用,按规定允许使用的,应贯彻 先市内、后市外 的用工原则,并严格控制使用范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表现出了发达地区地方对本地区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倾斜,然而更多地是限制了外来劳动力劳动权行使的范围、降低了其劳动权实现的可能并造成了权利的缺损。 从表 1 所列文件出台的时间来看,这些措施多在 1993-2001 年间施行,甚至截止当前仍有一些不合理和歧视性问题存在。如上文所述,这一阶段正是劳动力大规模流动、采取各项措施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关键阶段。从限制性详细措施能够看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