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模式向合作治理的转变,社会救助论文.docx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模式向合作治理的转变,社会救助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模式向合作治理的转变,社会救助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模式向合作治理的转变,社会救助论文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对于城市漂泊乞讨人员实行的是既具有福利性质又具有强迫性质的收留遣送制度。收留遣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初只是对游民的收留,后来逐步发展为对灾民、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安置和遣送。到了90年代,随着大量无业人员疯狂涌入城市,这一制度的强迫色彩越来越浓烈厚重,但凡没有身份证、暂住证和务工证的流动人员都被纳入了收留遣送对象之列。也就是讲,收留遣送成为了一种维护城市秩序、简化人口管理的重要措施。2003年3月, 孙志刚事件 引发了全社会对收留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抨击,我们国家对此予以及时回应,果断废除执行了20多年的(城
2、市漂泊乞讨人员收留遣送办法(简称 旧(办法 ),并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 新(办法 )。从 收留遣送 到 救助管理 ,具体表现出了职能的转变,也具体表现出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卫。 新(办法施行十余年,使我们国家在漂泊乞讨人员管理方面构成了特定的行政救助形式。该形式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执法机构以民政部门为主,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为辅。新(办法第四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民政部门负责漂泊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实际操作中,由于公安、城管等的介入
3、容易遭人诟病,所以除了奥运会等特殊情况外,救助工作主要还是由救助站执行。平常,公安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碰到漂泊乞讨人员只要告知其到救助站求助即可。 第二,救助站职工普遍具有行政事业编制,劳动报酬由国家财政负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三类:管理层、一般工作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华而不实,管理层多为转业,一般工作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则是面向社会招聘。通过招考被救助站录用者一般都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工资待遇则根据事业单位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救助经费由地方全额拨款,没有上限。新(办法第三条规定: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漂泊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
4、政预算,予以保障。 从各地的执行情况来看,地方每年都会划拨给救助站一笔数额较为固定的经费,若不够用,只要救助站提出申请并经过调研,一般都会追加经费。 第四,救助站实行来去自由的开放式管理,被救助者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对于主动向救助站求助者,只要符合条件,救助站不得拒绝提供帮助;对于长期在城市漂泊乞讨者,若经劝讲愿意进站,救助站要及时救助;对于不愿意进站的,救助人员通常也会免费提供棉被等物品。在站期间,漂泊乞讨人员的食宿、健康等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返乡时,还能够免费获得乘车凭证。 二、城市漂泊乞讨人员行政救助形式的局限性 (一)救助站与漂泊乞讨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 救助行为的施行以救助站和漂泊乞讨人
5、员双方都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为前提,但事实上双方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漂泊乞讨人员既没有听讲过救助站也不知道自个能否符合救助条件,而当其从警察、城管等人那里得悉救助站时,可能已经漂泊多日甚至已经走上了盗窃、抢劫的歧路。二是救助站对受助者的身份难以甄别。(城市生活无着的漂泊乞讨人员管理办法施行细则第二条明确规定受助对象必须符合4个条件:无力解决食宿、没有亲友能够投靠、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漂泊乞讨度日。但在实际操作中,救助站却往往只能以求助者提供的口头资料为甄别根据,很多时候就连口头资料的真伪都无法分辨,所以很难确定他们能
6、否符合救助条件。 (二)救助站的救助气力难以知足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社会救助服务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然难以知足急剧增长的救助需求。 从表1能够看出,2020年我们国家救助站的数量和床位数增长迅速,增长率高达14.41%和26.76%,基本实现了与救助人数的同步增长(该年恰恰是新(办法公布十周年)。到2020年,本来乐观的局面急转直下,有救助需求的人数增长了25.99%,救助站总数和床位数却只分别增长了6.84%和7.78%,供需矛盾突出。另据调查显示,我们国家的救助站平均职工人数为10人左右,而最繁忙的时候一个救助站一天需要救助200多人,并且救助站要24小时值守,男性、女性和儿童
7、要分区管理,人手严重缺乏。 (三)救助站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救助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期几年,人们越来越强调不仅要为漂泊乞讨人员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努力知足其身心健康和教育培训需求。这种新需求固然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对救助站来讲却成了一大难题。由于对受助者的行为矫治、心理辅导、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需要专业的社工、心理咨询师、老师等进行,但救助站由于编制等限制,无法批量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调查显示,2008年以前,救助站几乎都没有配备专业社工;从2018年开场,部分救助站开场招聘社工或者尝试与社工组织开展合作;当前,大部分救助站都有1名左右专职社工。 至于专业的医护人员
8、和心理咨询师,多数救助站都还没有。起点低、工作量大、条件差、发展空间小,这些因素导致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愿意到救助站工作。例如,贵阳救助站从2008年起连续5年招聘医护人员竟无人应聘。 (四)救助站的经费收支构造不合理 首先,从资金的来源来看,救助站所需经费完全由地方拨付,来源单一且数额有限。固然新(办法明确规定该项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并且可根据实际需求追加投入,但在不少地方十分是县级收不抵支、卯吃寅粮的情况下,救助经费能否及时到位都是个问题,更遑论与救助需求保持同步增长了。其次,救助站的支出构造不尽合理。以北京市为例,各救助站每年可获得3000万元左右的财政拨款用于受助者的食宿开支、返乡车
9、票购买和疾病治疗,然而仅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一项就占据了80%以上。 假使能够拓宽思路, 开源节流 ,比方让慈善机构或医疗机构承当用于受助者身心诊疗的费用,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资金紧张问题,而且能够帮助更多需要救济的人。 三、合作治理的兴起及其要求 托克维尔讲过: 一个,不管它怎样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个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它办不到这一点,由于这样的工作超过了人力之所及。当它要独力创造那么多发条并使它们发动的时候,其结果不是很不完美,就是徒劳无益地消耗自个的精神。 所以,在治理一个社会的时候,才会需要大量的自治组织来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期以后,的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